朱永明 常夢可 張水潮



【摘 要】 企業慈善捐贈是否會帶來價值回報,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問題。文章以2012—2016年中國A股上市公司面板數據為樣本,從政府和市場環境視角出發,采用分組回歸的方法驗證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研究表明:企業慈善捐贈有利于獲得發展資源以提高企業價值;相比民營企業,國有企業捐贈對企業價值的正向影響更顯著,而有政企關系的民營企業捐贈的價值效應更大;進一步研究發現,市場化進程高的地區慈善捐贈的聲譽效果更好,對企業價值具有正向影響;同時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相比于無政治關聯的企業,有政治關聯的企業進行慈善捐贈的價值回報更大。文章對于企業戰略性捐贈和政府制定相關政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慈善捐贈; 企業價值; 產權差異; 政治關聯; 市場化進程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04-0066-06
一、引言
慈善捐贈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最高表現形式[1],是指企業在履行基本社會責任的基礎上,對需要幫助的對象給予捐贈[2]。2016年國家頒布了《慈善法》,學者和企業(家)越來越重視慈善捐贈。中國慈善聯合會發布的《2016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顯示:2016年企業捐贈總額達908.20億元,首次突破900億元,并且企業捐贈占捐贈總額的65.20%,表明企業已經成為慈善事業的主力軍。慈善捐贈不僅可以在國家和政府遇到財政不足狀況時提供重要的支持,而且還可以改善企業的社會形象,增強企業的競爭優勢。目前中國處于轉型期,企業與企業家們越來越從注重內部管理轉向關注與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從內部經濟性活動轉向公益活動[3]。然而,企業的本質是獲取利潤,企業的決策行為均是為了實現經濟目標,那么企業分配資源進行慈善捐贈,會對企業的價值產生怎樣的影響呢?此外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捐贈的價值影響有何不同呢?
根據資源依賴理論,企業均需從外部取得資源,發展壯大,這樣資源需求方就對控制方形成了依賴。在我國,政府決定著怎么分配資源,所以與政府建立良好的聯系就意味著更有機會獲得關鍵資源[4]。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通過政治關聯性來獲取資源,因此,本文將驗證政治關聯在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的關系中的作用。
王小魯等的《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顯示,各地區市場化進程明顯不平衡。企業所屬地區的市場化程度越低,政府對資源的配置權力就越大,企業對政府的依賴性以及其獲得資源的不確定性就越大[5]。基于此,本文認為,企業進行慈善捐贈的積極性和回報會受到市場化程度和政企關系的雙重影響。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有:(1)研究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的關系以及影響機制;(2)政府和市場如何影響企業慈善捐贈的決策以及政企關系和市場化程度會怎樣影響慈善捐贈價值效應;(3)不同類型企業進行捐贈的效果差異。本文對企業戰略化捐贈以及市場和政府如何有效發揮作用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二、文獻回顧與理論假設
(一)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
慈善捐贈在社會責任中處于重要的位置,受到各界的廣泛關注。關于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有何關系,存在不同的研究結論。有文獻研究發現,慈善捐贈可以幫助企業保護關系資本,還可以幫助減弱不利因素對于企業的影響[6-7],減少價值的流失。慈善捐贈也使企業發展出特定的競爭優勢,實現直接的價值增長[8]。部分學者認為慈善捐贈的回報是有條件的,比如考慮到利益相關者的影響時,發現其滿足程度較高時,利益相關者積極肯定企業的捐贈行為,并為企業帶來道德資本、深入人心的形象,最后都有利于增加企業價值[9]。影響慈善捐贈價值效應的還有企業內部的組織與管理,當企業的動態能力即協調與整合能力、學習能力等越強時,慈善捐贈的價值效應越大[10];另外企業營銷能力的加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企業聲譽與品牌形象,加強慈善捐贈對無形資產的增值能力,進而提升企業價值。當然如果企業沒有確定自身的捐贈能力和所處的環境,或者由于道德約束、門檻及從眾心理的影響導致企業捐贈的盲目性,會對企業產生負向影響[11]。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1。
H1:慈善捐贈有助于提高企業價值。
(二)產權性質與慈善捐贈
近年來,民營企業越來越關注慈善公益事業,但是大部分民營企業,捐贈規模較小,且公信力不足,透明度不高,社會效應不顯著,而且我國缺少完善的捐贈激勵政策,導致民營企業對公益事業的熱情不高。相比于民營企業,國有企業作為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工具,受到政府的控制,因此,國有企業慈善捐贈的動機主要是政策任務或政府攤派,作為補償和激勵,政府在資源分配時會偏向于國有企業,同時國企高管多數由政府委任,其捐贈的積極主動性更高。另外,國有企業實力明顯高于民營企業,其捐贈的力度和持續性更強,公眾關注度和期待度更高,從而形成的社會效應會更加明顯。因此,基于國有企業自身優勢和政府政策優惠,相比于民營企業,其資源獲得能力和公眾關注度更高,能帶來更多的財務及績效和市場價值。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2。
H2:國有企業進行慈善捐贈更有助于提高其企業價值。
(三)政企關系與慈善捐贈
政企關系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一種隱性契約關系,意味著具有政企關系的企業更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預。在我國制度背景下,由于政府的資源分配權力,企業經常積極采取措施比如慈善捐贈與政府建立良好的關系,以獲得政府的支持。政府動員一般是企業慈善捐贈的主要驅動力量[4],當政府遇到財政壓力或者進行慈善募捐時,政府更傾向于選擇具有政治關聯的企業,為了達到與政府之間的互惠互利關系,企業將慈善捐贈作為一種“政治獻金”與政府進行資源交換[12],最終達到提高企業價值的目的。企業在政府干預下進行慈善活動,政府給予認可和保護[13],當虧損時,可以獲得更多的政府補助[14];當企業遇到風險時,慈善捐贈可以有效化解風險[12];研究顯示,民營企業參加慈善捐贈,建立政治關聯,從而獲得信貸資源的回饋,保障其生存與發展,最終提高企業績效[4]。此外,由于國有企業一般都具有政企關系,因此本文只考慮民營企業中政企關系對捐贈價值的影響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3。
H3:政企關系調節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的關系,與無政治關聯民營企業相比,政治關聯民營企業進行慈善捐贈更有助于企業價值的提高。
(四)市場化進程與慈善捐贈
任何企業都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11]。王小魯等[15]的《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顯示我國各地的市場化程度仍是不平衡的。市場化進程越低的地區政府對資源的配置權越大,企業獲得資源的不確定性越大。市場化進程高的地區,市場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市場上與企業相關的利益相關者即消費者的權力越來越大。為了贏得市場,企業通過慈善捐贈來改善企業形象,提升企業聲譽,降低消費者的不確定性,進而提高企業績效[11,16]。當市場化程度低時,政府配置資源的權力較大,與市場化進程高的地區相比,企業進行捐贈意愿越大,政府給予肯定支持,從而降低企業對政府分配資源的依賴性和不確定性[17-18]。企業參加慈善捐贈后,具有明顯的政企效應,據此獲得了更多的補貼收入[19]。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4和假設5。
H4:市場化進程調節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的關系,市場化進程較高的地區,慈善捐贈對企業價值的影響越大。
H5:市場化進程較低的地區,與無政治關聯企業相比,有政治關聯企業進行慈善捐贈更有利于提高企業價值。
三、研究設計
(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擇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2012—2016年連續5年的數據作為原始樣本數據,剔除以下類型的樣本:(1)ST類企業;(2)金融類企業;(3)數據缺失的樣本;(4)變量數據存在明顯錯誤的數據,得到最終有效樣本為7 495個。本文數據來源于國泰安數據庫(CSMAR),其中慈善捐贈來源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財務報表附注中營業外支出下的對外捐贈,本文只選取了對外捐贈下的公益性捐贈,由于有的企業將捐贈與贊助及罰款一起披露,因此本文剔除了一起披露的樣本,以確保樣本的可靠性。政治關聯指標來自于高管動態中的高管個人簡歷,通過整理篩選出具有政治關聯的高管。本文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
(二)變量說明
1.被解釋變量
企業價值。與Wang et al.[20]相同,以TQ衡量企業價值,目前TQ已被廣泛應用在當前的研究中,它不僅考慮到市場上企業的股價,而且考慮到市場風險,因此更加實用準確。
2.解釋變量
慈善捐贈。為了更加準確地研究,本文用慈善規模來表示,表示公式為慈善捐贈數取自然對數。
3.調節變量
政企關系。本文定義為企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曾任或現任政府官員、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并采用0—1變量法,即具有政企關系的取1,否則為0。
市場化進程。參考王小魯等編寫的《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根據2008—2014年的市場化進程排名,設置市場化進程高的地區為廣東、上海、浙江、江蘇,并取值為1,其余地區取值為0。
產權性質。根據企業最終控制人的性質,國有控股取1,民營為0。
4.控制變量
本文根據以往的研究,選擇如下控制變量:企業規模(Size)、凈資產收益率(ROE)、資產負債率(Lev)、資產流動性(LIQ)、股權結構(LS)、企業年齡(Age)。變量定義表如表1。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
表2顯示了各個變量的描述性統計情況,從捐贈規模來看,其均值為12.447,最大值為20.646,最小值為0,標準差為2.065,說明樣本公司捐贈水平有很大差別。變量政治關聯的平均值為0.842,說明樣本中有近八成的企業與政府存在關系。TQ的平均水平為2.195,標準差為2.190,極大值為67.113,極小值為0.094,顯示出樣本企業的企業價值之間存在較大差異。產權性質的均值為0.290,顯示有將近三成國有企業。企業規模、股權結構等控制變量的標準差都比較大,說明樣本企業的控制變量之間存在差異,因此控制這些變量是適合的。
(二)相關性檢驗
由表3可以得出:絕大多數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很小,說明各個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因此滿足回歸分析的條件。另外結果顯示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關系是負相關,對此還需通過進一步分析進行驗證研究。
(三)回歸分析
1.首先對模型1回歸分析,在表4所示的結論中,慈善捐贈的系數為0.053,在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表明慈善捐贈對企業價值存在積極影響,與H2相符。說明企業進行慈善捐贈不僅可以贏得良好的消費者口碑和公眾好感,對市場價值有積極作用,而且提高企業長期經營獲利水平。
2.表4中對模型2的分析顯示,Don×State的系數為正,且在1%上相關,說明產權性質正向調節慈善捐贈的價值效應。在分組回歸中,國有企業的捐贈系數為正且在1%上相關,而民營企業的捐贈系數比國有企業小,且在10%水平相關,也符合H2。為了驗證政治關聯在“慈善捐贈在企業價值”中的作用,對模型3進行回歸分析,模型3的分組回歸中只包含民營企業。結果顯示交互項Don×PC的系數是正,且在5%水平上相關,且政治關聯組企業捐贈系數為正且顯著相關,而無政治關聯組不相關,支持H3的說法,民營企業可以利用其與政府的關聯關系,加強捐贈帶來的價值回報。
3.為檢驗市場化進程在“慈善捐贈-企業價值”中的作用,對模型4進行回歸分析(見表5),顯示交互項Don× Market的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相關,說明市場化進程對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產生正向作用,支持H4,市場化程度越高,市場發揮的作用越顯著,此時企業的慈善捐贈行為能夠取得社會公眾的認可,鞏固社會地位,提高競爭力。
為進一步檢驗市場化程度對政治關聯在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的關系中的影響,對模型5進行回歸分析(如表5所示),表中對不同市場化程度的樣本進行分析,結果顯示Don×PC×Market的系數為負,且在5%水平顯著,說明市場化進程負向調節政治關聯對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的關系。分組回歸結果顯示,在市場化程度相對低的地區,Don×PC的系數為正,且在5%水平顯著,而在市場化程度相對高的地區,Don×PC的系數為正,但不顯著。說明在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相比于無政治關聯企業,有政治關聯企業進行慈善捐贈的價值效應更大,支持假設5,市場化程度低的地區,政府的話語權相對較大,此時政治關聯企業更容易通過慈善捐贈與政府資源交換,提高企業價值。
4.穩健性檢驗
(1)采取TQ和ROA共同表示企業價值;(2)用慈善捐贈金額和營業收入之比來表示捐贈規模;(3)為減少內生性,對企業價值進行滯后一階處理,用當年的慈善捐贈與下年的企業價值進行回歸分析。再次檢驗的結果與本文結論相符合。
五、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研究結論
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的關系研究一直是學術界和實務界關注的問題,然而現有的研究未曾得出統一的意見,本文以政府與企業資源交換視角,探討政府與市場對慈善捐贈與企業價值關系的影響。本文的主要結論包括:(1)企業慈善捐贈有助于提升企業價值;(2)政企關系和市場化進程正向調節慈善捐贈對企業價值的影響;(3)相比民營企業,國有企慈善捐贈更能獲得企業價值,而有政治關聯的民營企業更傾向于慈善捐贈且價值效應更強;(4)市場化進程低的地區,相比無政治關聯企業,有政治關聯企業慈善捐贈能帶來更多的企業價值。
(二)建議
1.企業理性對待慈善捐贈。慈善捐贈作為一種有利于社會的高尚行為,雖然對于提高企業績效非常有效,但是企業不應該只把捐贈作為提高企業價值的手段,帶著強烈的政治動機來進行捐贈,應該正確對待慈善捐贈,實行戰略性捐贈,使企業在投資成本與收益之間進行權衡,有效避免企業盲目性的捐贈,加強企業捐贈的有效性,實現慈善與價值的雙贏。還應該在企業中設立專門的部門,使捐贈工作更具專業性與計劃性。
2.減少政府干預。首先,政府應該逐步轉變身份,從干擾者向監管者轉變,減少對企業慈善捐贈效益的干預,積極利用市場規律,發揮市場作用,從根本上扭轉企業慈善捐贈的不良動機。由于慈善捐贈對社會公眾產生的正面效果,政府在監督的同時還應該設置激勵機制,給予一定的補償和獎勵,一方面引導企業自愿參加捐贈,另一方面也能保證企業持續不斷的捐贈原動力。其次,對于不同類型的企業,其面臨的外部生存環境和自身決策差別有所不同,對于政府來說,應該區別對待,不同類型的企業采取分類管理方式,不斷推進我國慈善事業的快速穩步發展。
3.營造公平的市場環境。要保證慈善捐贈的有效性,公平的市場環境是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由于我國的慈善捐贈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各項法規制度不是很完善,僅僅依靠道德約束和輿論壓力無法實現捐贈應該有的社會效益,因此健康完善的市場環境很重要。只有在積極健康公平的環境中,才能實現企業、政府、社會的共贏。
【參考文獻】
[1] 梁建,陳爽英,蓋慶恩.民營企業的政治參與、治理結構與慈善捐贈[J].管理世界,2010(7):109-118.
[2] 高勇強,陳亞靜,張云均.“紅領巾”還是“綠領巾”:民營企業慈善捐贈動機研究[J].管理世界,2012(8):106-114,146.
[3] 朱金鳳,楊鵬鵬.公司慈善行為提升企業價值嗎?——基于面板數據模型的實證研究[J].經濟管理,2011,33(12):52-59.
[4] 李維安,王鵬程,徐業坤.慈善捐贈、政治關聯與債務融資——民營企業與政府的資源交換行為[J].南開管理評論,2015,18(1):4-14.
[5] 王軍,鄭玲,江若塵.民營企業慈善捐贈與財務績效的因果關系研究——基于政治關聯性與市場化程度調節效應的分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6,38(11):103-114.
[6] BRAMMER S,MILLINGTON A.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philanthropy:an empirical analysis[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5,61(1):29-44.
[7] NAVARRO P.Why do corporations give to charity[J].Journal of Business,1988,61(1):65-94.
[8] PORTER M E,KRAMER M 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rporate philanthrop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2,80(12):56-69.
[9] 王端旭,潘奇.企業慈善捐贈帶來價值回報嗎——以利益相關者滿足程度為調節變量的上市公司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7):118-128.
[10] 潘奇,朱一鳴.企業持續捐贈價值效應的實證研究——來自中國A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科研管理,2017,38(6):116-124.
[11] 顧雷雷,歐陽文靜.慈善捐贈、營銷能力和企業績效[J].南開管理評論,2017,20(2):94-107.
[12] 戴亦一,潘越,馮舒.中國企業的慈善捐贈是一種政治獻金嗎?——來自市委書記更替的證據[J].經濟研究,2014(2):74-86.
[13] SU J,HE J.Does giving lead to gett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private enterprises[J].Journal of Business Ehics,2010,93(1):73-90.
[14] 杜勇,陳建英.政治關聯、慈善捐贈與政府補助——來自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經研究,2016,42(5):4-14.
[15] 王小魯,樊綱,余靜文.中國分省份市場化指數報告(2016)[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
[16] 張彪,柳靜琳.民營企業慈善捐贈、市場發展與財務績效[J].會計之友,2017(1):70-72.
[17] 孫錚,劉鳳委,李增泉.市場化程度、政府干預與企業債務期限結構[J].經濟研究,2005(5):52-63.
[18] 譚勁松,簡宇寅,陳穎.政府干預與不良貸款——以某國有商業銀行1988~2005年的數據為例[J].管理世界,2012(7):29-43.
[19] 張敏,馬黎■,張雯.企業慈善捐贈的政企紐帶效應——基于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13(7):163-171.
[20] WANG H,QIAN C.Corporate philanthrop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Chinese firm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1,54(6):1159-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