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隨著《行政事業(yè)單位內部控制規(guī)范(試行)》的頒布與實施,各公立高校內部控制建設與實施工作陸續(xù)啟動。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與實施需要依靠具體的“人”來執(zhí)行,執(zhí)行人風險控制意識的高低決定了內部控制制度推行的效果。以A高校為調研對象,研究不同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及工作崗位的教職工對風險控制的認知度、需求度以及整體意識的差異情況,分析高校教職工在風險控制意識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有針對性地提出強化風險控制意識的建議,為推進公立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與實施、消除風險控制意識的“木桶效應”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
【關鍵詞】 高等學校; 內部控制; 風險意識; 教職工
【中圖分類號】 F27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5937(2019)02-0082-04
一、引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fā)展,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校辦學和師資規(guī)模不斷擴大,對資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所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頻繁和復雜,但各高校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水平參差不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各種問題[ 1 ]。公立高校作為一類特殊的事業(yè)單位,如何實施風險的內部控制逐漸引起學術界的關注。與企業(yè)不同,公立高校的目標不是實現(xiàn)利潤的最大化,而是培養(yǎng)人才、服務社會,公立高校的主要收入來源于財政撥款,國家每年投入大量的財政資金來保證其正常運行,因此如何在培養(yǎng)人才、服務社會的同時,保證國家資金、資產的安全,成為公立高校實施內部控制的重要內容[ 2 ]。
2012年11月29日,財政部頒布了《行政事業(yè)單位內部控制規(guī)范(試行)》,并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實施,該規(guī)范明確了事業(yè)單位內部控制是每個單位全局性的工作。2016年6月24日,財政部又發(fā)出了《關于開展行政事業(yè)單位內部控制基礎性評價工作的通知》,進一步細化了事業(yè)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內容。這些相關文件出臺后,很多學者為公立高校的風險管理設計了較為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圍繞學校單位層面、業(yè)務層面提出了大量的建設性意見。但就目前公立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運用與實施而言,很多制度流于形式,執(zhí)行不到位,風險控制的實際效果不盡如人意。
任何一種制度的有效實施都需要依靠具體的“人”來執(zhí)行,“人”的意識在具體工作中往往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公立高校的內部控制不僅僅是某個管理部門或分管領導的責任,而是應該落實到每一位教職工,只有全體教職工都具有風險控制的意識,才能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真正落實。目前,大部分相關研究關注的是如何構建公立高校內部控制體系,對于教職工風險控制意識的現(xiàn)狀研究極為少見。因此,有必要對公立高校教職工風險控制意識進行實證研究,分析他們對風險控制的認知度與需求度,并根據不同的教職工群體提出有針對性的提升對策,從而全面提升公立高校教職工的風險控制意識,推動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與實施。
二、公立高校教職工風險控制意識的調查與分析
(一)問卷設計
調查問卷設計的思路是以行為人的意識為核心,參照心理學的測量法和統(tǒng)計學的因子分析法,提取對風險控制的認知度、需求度兩個因子,每個因子下設計五個測量條目,研究不同個體特征變量在風險控制意識上的現(xiàn)狀及差異[ 3 ]。在量化分析過程中,引入李克特量表評價方法,對各項測量條目設置五個賦值梯度“5、4、3、2、1”,分別對應“非常符合”“比較符合”“不一定”“比較不符合”“非常不符合”,從而使評價結果更貼近實際情況,最大可能縮小偏差范圍,詳見表1。
(二)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經過多名行政部門負責人、高校教授、博士的反復討論,確定了風險控制意識一級和二級指標的權重分布。
一級指標按照認知度40%、需求度60%的權重確定。
二級指標權重采用AHP層次分析法確定。AHP層次分析法主要是通過將一個復雜的問題轉換為一種樹狀遞階的層次結構,并進行兩兩比較,從而確定各組成部分對該問題的影響權重[ 4 ]。
分別對風險控制認知度、需求度中的二級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并形成判斷矩陣。
1.風險控制認知度指標權重分布(表2)
根據計算結果,該判斷矩陣通過了對CR值的判斷,滿足一致性要求。計算出最大特征根對應的特征向量Wi=(0.307,0.164,0.105,0.364,0.06)
2.風險控制需求度指標權重分布(表3)
根據計算結果,該判斷矩陣通過了對CR值的判斷,滿足一致性的要求。計算出最大特征根對應的特征向量Wi=(0.199,0.425, 0.05,0.068,0.259)
(三)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
A高校是廣東省一所全額財政撥款的公立高校,在全國有一定的知名度,選擇A高校作為調查對象具有代表性。問卷分別向該校8個教學部門、18個行政部門發(fā)放,共計發(fā)放問卷350份,回收320份,其中有效問卷309份,具體情況如表4。
此次問卷調查基本涵蓋了公立高校中各種學歷、職稱、工作年限及工作崗位的教職工,具有較強的代表性。
(四)研究結果分析
對回收的309份有效問卷計算折半信度,其中Dem3采用反向設置,經過計算,Cronbach系數為0.8259,內部一致性顯示良好,問卷條目設置合理,最終得到的回歸結果見表5。
調研結果顯示,A高校教職工總體具備了一定的風險控制意識,對各項業(yè)務中存在的風險點以及高校內部控制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學校具備一定的內部控制基礎,大部分教職工能夠接受學校內部控制的建設與實施,但不同的教職工群體,其風險控制的認知度、需求度以及整體意識水平還參差不齊,存在明顯的“短板”,具體分析如下。
通過對風險內部控制認知度的調查發(fā)現(xiàn),教職工的崗位類型與風險控制的認知度顯著相關(P<5%),教學一線的教職工對風險控制的整體認知度顯著較低。如在被調查的133名一線教職工中,對“自己崗位涉及的風險點”選擇“非常不了解”的有48人,選擇“比較不了解”的有31人,兩者合計占比60%,意味著超過一半的教學一線教職工沒有意識到工作中存在的各種風險。另外,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年輕教職工對內部控制制度以及行業(yè)相關警示案例的認知度顯著較低。
通過對風險控制需求度的調查發(fā)現(xiàn),教職工的崗位類型、學歷都與風險控制的需求度顯著相關(P<5%),教學一線教職工、學歷較低的教職工對內部風險控制的需求度顯著較低。如在被調查的133名教學一線教職工中,對“有必要建立完善的風險內部控制制度”的選項中,選擇“不一定”的有54人,選擇“比較沒有必要”的有31人,選擇“非常沒有必要”的有10人,合計占比71.4%,意味著大部分教數學一線的教職工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在學校里建立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又如在被調查的111名學歷在本科及以下的教職工中,對“迫切想要參加風險控制的相關培訓”的選擇“非常不愿意”的有37人,選擇“比較不愿意”的有43人,選擇“不一定”的有13人,合計占比83.8%,意味著一大半學歷較低的教職工不太愿意接受高校風險內部控制的相關培訓。另外,在調查中還發(fā)現(xiàn)職稱越低的教職工,越認為建立內部控制制度很有必要,同時會覺得內部控制的相關培訓不足。
通過對風險控制整體意識的調查發(fā)現(xiàn),教職工的崗位類型、學歷都與風險控制整體意識顯著相關(P<5%),教學一線教職工、學歷較低的教職工對風險控制整體意識顯著較低。
綜上所述,無論是對風險控制的認知度還是需求度來說,教學一線教職工的風險控制整體意識最弱,學歷較低的教職工由于對風險控制的需求度較低所以其整體意識相對也較弱。上述兩個群體是高校內部控制工作中的短板,要盡可能提升這兩個群體的風險控制意識,才能消除“木桶效應”,順利推進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與實施。
三、提升高校教職工風險內部控制意識的建議
(一)加強風險控制的專業(yè)培訓,建立暢通的溝通渠道
目前無論是上級主管部門,還是高校內部關于內部控制建設的會議、培訓,主要參訓人員都是學校的中層領導、行政人員,對一線教職工的相關培訓存在明顯缺位狀態(tài)。一線教職工占總員工人數的比例過半,且經常作為經手人出現(xiàn)在各項業(yè)務流程的起點,提升這一人群對風險控制的認知度,可以從源頭上解決風險管理的問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一方面應針對一線教職工定期組織規(guī)范的業(yè)務流程學習,通過會議、培訓等方式將各項業(yè)務的最新規(guī)定、辦理流程第一時間傳達給一線教職工,有條件的部門還可以建立聯(lián)絡員制度,在教學部門設置專人進行業(yè)務辦理或駐點咨詢工作,隨時為一線教職工解答業(yè)務辦理中的各種問題;另一方面要建立良好的雙向溝通渠道,行政管理部門應隨時聽取一線教職工反饋的意見,對于需要調整的業(yè)務流程要盡快調整,對于無法調整的業(yè)務要第一時間給出解釋與說明,將學校內部控制制度轉變?yōu)槿w教職工的自身行為準則,提高內部控制制度的執(zhí)行力。
(二)摒棄風險控制的錯誤認識,形成正確的管理觀念
高校的專業(yè)教師,往往將更多地精力專注于科研與教學的提升,期望自己能在一個更為“寬松、簡便”的環(huán)境中工作,對于風險控制的理解會存在一些偏見,需要引導這種觀念發(fā)生“質”的轉變。嚴格、完善的高校內部控制制度,不僅不是“束縛”高校研究、教學活動的枷鎖,反而是保護高校專業(yè)教師的防護盾,要不斷地通過案例引導、政策宣講等方式,為專業(yè)教師提供宣傳服務,讓他們從內心接受學校的內部控制制度。同時,應大力鼓勵具有高級職稱及在部門內有較大影響力的專業(yè)教師,到行政管理部門“輪崗、頂崗”,通過換位思考的方式使其更好地理解高校內部控制的重要性。
(三)明確風險控制的崗位職責,培養(yǎng)員工的責任意識
高校內部控制建設問題興起于最近幾年,很多教職工還沒能完全接受相關的管理理念。對于學歷層次較低的教職工而言,風險的內部控制是相對比較專業(yè)且復雜的問題,理解起來顯得較為吃力,加之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累積的工作經驗與習慣,他們更愿意墨守成規(guī),甚至對內部控制的建設與實施還存在一定的抵觸情緒。因此,在學校內部控制的推進過程中,不能一味容忍違規(guī)現(xiàn)象,要制定明確的崗位職責,不斷提升教職工的責任意識。一方面全面梳理各個部門、崗位的工作流程及工作職責,按照“誰經手誰負責”的要求進行管理,對所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責任追究到具體的個人,依靠完善的評價機制對教職工進行激勵與約束;另一方面要打破以往“重業(yè)務、輕管理”工作考核方式,建立更加科學、公平的績效考核體系,提升教職工在所屬部門中的歸屬感,保持良好的工作心態(tài)[ 5 ]。
(四)開展風險控制的警示教育,提高風險的防范意識
年輕的教職工對學校中存在的風險認識比較模糊,主要由于其工作經驗相對缺乏,工作環(huán)境不太熟悉,加之年輕、有沖勁,對各種風險可能造成的后果估計不足。雖然這一群體在高校中很少接觸到核心業(yè)務,但其作為高校的生力軍以及儲備人力資源,必須充分地了解、適應高校的內部控制制度。因此,要將風險控制的相關內容嵌入到年輕教職工的各項入職培訓中去,定期組織他們學習行業(yè)內的典型違規(guī)、違紀案例,結合實際業(yè)務做好風險預警提示,時刻敲響警鐘,在入職初期就深深打下風險控制的烙印,幫助他們在工作崗位中自覺增強風險控制意識。
總而言之,公立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建設與實施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在內部控制制度建設過程中,學校領導、中層干部的行政管理作用固然十分重要,但更應根據不同教職工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提升全體教職工的風險控制意識。忽視教職工意識層面工作的重要性,會讓公立高校的內部控制建設成為無水之源、無木之本。只有補足短板,全面提升所有教職工的風險控制意識,才能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真正落實,從而提高風險控制的有效性,為學校穩(wěn)定發(fā)展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 周艷.我國高校收支業(yè)務內部控制問題研究[J].會計之友,2015(22):114-116.
[2] 韓東海.高校內部控制建設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探析:以河北省H大學為例[J].會計之友,2015(15):115-117.
[3] 馮丹.強化農業(yè)銀行蘇州A支行基層管理人員風險管理意識的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4] 羅威.中小企業(yè)稅務風險預警系統(tǒng)研究[J].會計之友,2012(7):102-103.
[5] 劉兵.談企業(yè)內部控制與培養(yǎng)員工責任意識[J].企業(yè)導報,2011(1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