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素花
[摘? ?要] 合理使用教材一直是廣大語文教師關注的話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意識到語文教材是重要的語文課程資源,但并非是唯一的。語文教師是語文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語文課程的開發者。將語文教材資源有效利用,使其價值充分發揮,語文教師切不可滿足于一成不變地“教教材”,而是應當用科學的理念和方法靈活地“用教材”。 根據教材需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把教學內容變得直觀、生動、簡單。把教材與學生的生活實踐聯系起來,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和感悟文本,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適時利用教材的空間,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靈活機動地把教材進行有效處理。讓教師體會到語文教學的快樂的同時,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語文;教材;多媒體
語文教材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資源,將語文教材這一重要資源有效利用,使其價值充分發揮,是語文教師必須思考并探討的課題。新課程倡導教師不能滿足于一成不變地“教教材”,而是應當用科學的理念和方法創造性地“用教材”,把教材教活,把學生教活,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自主地學習語文。
一、創設教學情境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學習語文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語文課上要讓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并且具有主動學習的愿望,關鍵在于教師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種好辦法,能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形,增強感性認識,從而化難為易,對文本產生興趣。
1.用多媒體將教材內容變直觀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運用各種感覺器官參與活動,是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設法為學生創設直觀演示和實際操作的條件,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降低語文知識的理解難度,內化語文的主體思想,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率。如,教學《看月食》一課,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形成月食的整個過程及原理,教師在課前可運用多媒體把月食形成的過程制作成課件,以此輔助教學,會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當彩色動畫圖像出現時,孩子們的眼球會為之一動,情緒頓時高漲,悄無聲息地把孩子們主動探求新知的欲望激發出來。課件演示完,學生能準確無誤地講述月食是怎樣形成的,以及為什么會形成。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
2.教師語言將教材內容變生動
教師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語言可分為有聲的口語表達和無聲的體態語言。教材中選編的課文語句優美,內涵豐富,如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教師的語言至關重要。課堂上教師語言應該是豐富的,適當用體態語言作輔助,語文課就會上得有聲有色。朗讀課文要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如,讀《夏夜多美》,要讓學生感受到夏夜的寧靜與清涼,感受到小動物助人為樂的快樂。讀《荷葉圓圓》,要讓學生感受到蜻蜓以荷葉為停機坪的喜悅,小水珠以荷葉為床的悠然自得。讀人物對話,要讀出不同的語氣。講述情節時要繪聲繪色,利用抽象的語言在孩子們的腦中建立起生動形象的畫面。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中“海底”片段時,讓學生理清海底有哪幾類物產,再用語言描述:“現在老師帶你們一起去西沙群島,讓我們潛入海底,去觀賞那多姿多彩的魚吧。”接著讓學生放松自己,閉上眼睛,認真傾聽老師有感情地朗讀。學生一邊做著潛泳的動作,一邊閉眼想象,似乎已置身于海底。師生交流感受時,不但能把書上描寫的魚描述得淋漓盡致,還能想象出各種各樣的魚,并且把自己想象的魚描述得栩栩如生。
3.巧妙設置問題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在語文教材中尋找關鍵問題,設置并讓學生探究,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使教學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狼牙山五壯士》一課,可向學生拋出為什么是“壯士”而不是“戰士”或“烈士”這一問題,讓學生區分“壯士” “戰士” “烈士”的不同。學生很快明白:“戰士”顯不出戰斗英雄的形象,“烈士”用于已犧牲的戰士,據背景資料五位戰士沒有全犧牲,所以不合適。接著提出課文是怎樣描寫“壯士”的“壯”呢?學生自覺習文,找出相關語句,理解歸納為:誘敵上山、英勇殲敵是壯志,完成任務、舍身跳崖是壯舉,高呼口號、視死如歸是壯語,為國捐軀、浩氣長存是壯氣。這種立言以居要,牽一線而知全文的有效點撥,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達到簡簡單單教語文的效果。
二、聯系生活教學
語文是生活性的,有生活就有語文。人教版教材內容充滿人文色彩,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教學時要注意聯系生活,讓學生把書本知識用到生活中,把生活經歷用到語文中。教學《菜園里》,教師在課前布置學生觀察幾種蔬菜,并且要求用眼睛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還可以向家長問一問。課堂上讓學生講一講自己認識的蔬菜。
學生甲:我知道黃瓜,長長的,青綠色,身上長著小刺,它可以生吃,吃起來清脆爽口,聽媽媽說黃瓜還可以美容呢!
學生乙:我知道辣椒,有紅色,也有綠色,是圓椎形的,里面有許多白色的小籽粒,吃起來好辣。
學生丙:我知道……
學生的回答滔滔不絕,這樣的教學設計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認識到語文學習和他們的生活實踐很貼近,只要留心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就能把語文學好。從而更加熱愛生活,喜歡語文。
三、拓展教學空間
教材中課文有它本身的藝術特點,需要讀者在讀文章時深入思考,才能讀懂蘊含在內容和文字背后的意義。作者會有意無意留下一些沒有寫明、喚起讀者想象的空間,就是文章的空白點。教師要善于發現,并引導學生填補教材空白,讓學生對文本有個性化的理解。如,人教版二年級上冊課文《淺水洼里的小魚》,課文中作者提出了“那你為什么還在撿?誰在乎呢?”這兩個問題,而文中小男孩對第一個問題并沒有作出回答。男孩為什么還在撿?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這是教材的空白之處。教師通過師生對話來體驗男孩的內心世界。問道:“那你為什么還在撿?”學生答:“我多撿一條魚,就多挽救一個生命。”教師問另一名學生:“那你為什么還在撿?”學生答:“我幫了小魚,小魚也會幫助我的。”連問了好幾位學生,他們的回答都不相同,有的說怕魚媽媽著急,有的說不能眼看著一個個小生命在自己眼前消失。孩子的回答極富想象力,也充滿了人性化。這一環節中,教師充分利用文本的空白點創設了一個師生互動的情境,讓學生體驗到小男孩的善良與愛心。教學《兩只小獅子》,讓學生給對話添加提示語,并充當角色表演動作。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課文的理解,給不同角色設計了不同的動作,給對話加上了不同的語氣詞。課文在學生的感悟中成了童話劇,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此外,教師還可以激勵學生拓寬閱讀面,加大課外閱讀量,彌補教材中閱讀量的不足,通過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多種途徑,指導學生有選擇地觀看和閱讀。
語文教材就像一個萬花筒,用心去看它,能看到七色的光芒。走進這繽紛的世界里,用心去感受,去揣摩,去創造……不僅能享受到無窮的快樂,還能挖掘出豐富的寶藏。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