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童
[摘? ?要] 民歌是中國傳統音樂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民歌教學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教師首先要重視民歌演唱教學,利用豐富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興趣,還要引導學生理解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帶領學生在實踐中提高民歌演唱水平,同時獲得價值觀和情感的熏陶。教師還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進行民歌教學,以提高課堂的質量和效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關鍵詞] 小學音樂;民歌教學;對策研究
隨著素質教育以及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小學教育的方向和重心也發生著顯著的變化。小學時期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而音樂、美術等學科的學習有利于減輕他們的壓力、煩躁、焦慮,有助于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因此學校、家庭和社會都應該對音樂教學加以重視。民歌教學是小學音樂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在很多小學音樂課的民歌教學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對此,小學音樂教師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提高民歌教學的質量。
一、重視民歌演唱教學
(一)重視音樂節奏
節奏感是音樂的顯著特征,在民歌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節奏感的培養。節奏感的掌握可以通過身體的律動來實現。教師在進行民歌教學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身體律動感受民歌的節奏,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學習民歌,還能激發他們對民歌的熱情和興趣,培養音樂感知能力。
以《阿細跳月》的教學為例,《阿細跳月》是一首云南彝族民歌,教師應根據這首民歌的特點,結合教學實際,制定如下教學目標:1.感受并理解《阿細跳月》五拍子的韻律(包括在不同調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強弱規律),初步感知旋律創作手法;2.在教學該民歌的同時,傳授一些簡單的彝族舞蹈動作,用肢體語言表現樂器的音色、速度、力度變化。
(二)理解民族語言
中國是一個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幅員遼闊,各民族文化及風俗差異顯著,語言也是千差萬別。民歌與民族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民族語言在很多民歌歌詞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對此,教師要帶領學生理解民族語言,以便更好地領悟民歌的韻味。
教師在教學民歌時,要讓學生注意因不同地區民族文化的差異造成的民歌演唱方法的差異,以及不同民族語言帶來的歌詞風格的不同。比如,西北地區大多地勢崎嶇、高峻,尤其是黃土高原氣候惡劣,當地的人們只能不停地與大自然進行斗爭,因而養成了堅韌不拔、豪爽大氣的性格。因此,西北民歌大都高亢嘹亮、氣勢磅礴、純樸自然。而南方與北方大相徑庭,尤其是江南一帶小橋流水、細雨朦朧、氣候溫暖濕潤,孕育了細膩多情、溫柔似水的江南人民。因此,江南民歌音調婉轉細膩,歌詞體現吳儂軟語的特色。教師在民歌教學中必須區別各地區民歌的不同之處,讓學生體會不同民族民歌的特色。
二、豐富民歌教學手段
(一)建立良好的音樂形象
小學音樂課堂時間有限,因此教師在進行民歌教學時,應該有效利用課堂時間,以演繹出精彩的一節課。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教師應該有意識地抓住小學生的特征和天性——喜歡有趣的、多彩的新鮮事物。如果孩子覺得教師上課枯燥乏味,就容易被別的事物分散注意力。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有趣的、活潑的民歌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這樣,學生在學習民歌時便能更好地投入自己的情感,領悟民歌的獨特魅力。
例如,《劃龍舟》是一首安徽當涂民歌,歌曲十分生動地表達了端午節當涂人民賽龍舟的生動場景。教師在教學這首民歌時,可以先向學生展示劃龍舟時的錄音,讓學生自行想象龍舟競渡的場景;然后,和學生們一起交流端午節劃龍船的風俗,展示劃龍船的圖片、視頻。學生欣賞著“敲鑼打鼓放鞭炮,各色龍船水上跑,你爭我搶使勁劃,兩岸人們看熱鬧”的精彩畫面,就會產生學習這首民歌的熱情和興趣。
(二)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
如今,現代信息技術在很多領域都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小學音樂課也不例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在進行民歌教學時,可以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豐富教學手段,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課堂的質量,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在民歌《鳳陽花鼓》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環節: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讓學生聽賞《鳳陽花鼓》,并讓學生用顏色區分歌曲的情緒。這種視聽結合的手段能在感官上刺激學生,使他們對所學內容有深入的了解,學唱也變得更容易。因為《鳳陽花鼓》只用鑼鼓不用絲弦伴奏,教師可以用常見的碗、盤、筷子加入演奏,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另外,教師還要鼓勵學生用不同形式表現歌曲,激發學生創新靈感。由于有了之前的鋪墊,學生創編民歌的熱情更高了。
三、培養民歌聽賞能力
民歌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領略各民族的文化和風土人情,增強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這對于學生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和提升音樂水平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民歌教學過程中,“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學生只有能夠完整、充分地“聽”優秀的民歌作品,才能收獲良好的音樂體驗。
民歌《楊柳青》是江蘇揚州地區富有代表性的優秀民歌之一,整體風格活潑生動、熱烈奔放,是人民配合著勞動時的節奏演唱的歌曲,有勞動號子的風格,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樸實能干、熱情真摯的一面,歌頌了黨為我們帶來美好生活,表達了對祖國的愛和對家鄉的眷戀。該歌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感受揚州民歌的地方特色,難點包含對歌曲中的附點節奏、一字多音的把握,以及讓學生嘗試用揚州方言演唱歌曲。為此,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靜靜地聽賞,在聆聽中更好地掌握這首民歌的特色和結構,領悟歌曲傳達的思想和情感。
四、創設民歌教學情境
在小學民歌教學中,可以創設情境。傳統的小學音樂教學注重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這是一種教師占主體的教學模式。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音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情境—問題”教學模式是教師根據學生學情和實際的教學情況,創設一個學生熟悉的、貼近生活的教學情境,然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在這個情境中,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讓學生自己去發現、思考并解決問題,從而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民歌教學中,采取情境教學模式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小學音樂教師的職責之一就是向學生傳授音樂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教師想讓民歌教學課高效有趣,自己必須掌握足夠的音樂專業知識和技能,并且對民歌有充分的了解、研究,對各民族文化傳統、風俗了如指掌。教師還要熟悉教材,要將教材里的每一首民歌都了解透徹。只有積累了大量的民歌知識,才能更好地向學生展示和傳授這些知識,讓學生信服,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民歌。
例如,在民歌《酒家》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設有趣而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將歌曲與酒文化聯系在一起:愛喝酒的民族大多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而且土家族還發展出了酒歌。土家族有唱歌一定要喝酒的習俗,土家族人民通常用長長的吸管邊喝邊唱。其他很多少數民族也有酒歌,酒歌大多會出現在婚慶、祭祀等重大活動中,用于表達人們的友誼、熱情等,或者贊美愛情如同烈酒一般醇香悠久。教師在引導學生了解民歌《酒家》的背景之后,播放民歌《酒家》,讓學生在情境中領悟歌曲的韻味和意境。
民歌是中國傳統音樂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民歌教學作為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受到足夠的重視。作為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民歌鑒賞能力和演唱能力,使他們的音樂素養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婧.民歌與信息技術結合的有效教學策略[J].北方音樂,2018,(10).
[2]翟永強.淺談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北方文學(旬刊),2012,(6).
責任編輯 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