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 ?要]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整本書閱讀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思考空間,能夠拓展學生視野,開闊學生眼界。讓學生在學習科普知識的同時,培養想象力,感悟表達方法,提高寫作能力。整本書閱讀,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廣闊和深入。
[關鍵詞] 閱讀;想象力;素養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受到文化的熏染,品味生動的語言,接受豐富的文化,精神獲得愉悅。
一、開展整本書教學的作用
現行的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部分節選或改編自優秀書籍中的單篇短章,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這些佳作名篇,以此擴大閱讀空間。整本書教學讓學生練習精讀的方法和閱讀速度。在課內獲得的精讀的方法,可以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得到運用,有利于學生獲得個性化的閱讀體驗,積累閱讀經驗,以便形成閱讀習慣。整本書閱讀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與《語文課程標準》的目標是一脈相承的,能夠給學生帶來閱讀的成就感,對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有著特殊的意義。
1.發展語言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小學階段是發展語言的重要階段。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從口語表達向書面語表達過渡。整本書閱讀能夠讓學生接觸到篇幅更長、主題更多元、內涵更豐富、體裁更多樣的經典作品。學生在寫作時會潛移默化地受作者表達方式的影響,借鑒和模仿好詞佳句的寫法,發展他們的語言。這種發展是持續的,為學生在將來的學習道路提供豐富的營養。
2.鍛煉思維
語言是交流的媒介,更是思維的憑借。閱讀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方式。整本書閱讀提供了思維得以深入的可能性,單是學生感興趣的情節的猜測、人物命運的捉摸等,就足以鍛煉學生的思維。不同作者類似作品之間的比較,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比較,不同作品中某類人物的比較,如比較童話作品中的“王子”“公主”,比較不同作品中的“智慧老人”。對整本書的閱讀討論,學生能通過與他人觀點的比照,做出新的思考和判斷,使思維更加深入。
3.強健精神
教師推薦給學生閱讀的整本書,都是古今中外的經典名作,學生通過思想的交流,獲得精神的愉悅,受到文化的熏染。他們品味的語言越多,接受的文化越豐富,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大。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擁有獨特的價值觀念,形成獨特的人格魅力,擁有崇高的精神品質,受益終身。
4.提升境界
學生在接受語言、發展語言的過程中能夠獲得智慧,汲取人生的經驗。學生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也能夠以古鑒今,能夠推己及人。學生在獲得語言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獲得自己。整本書閱讀能夠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能夠使學生具有更完美的人生。
二、開展整本書教學的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師把書籍進行主題單元整合,指導學生在閱讀整本書后,能主動閱讀相同或相似主題的書籍,擁有自己獨特的閱讀體驗,感受讀書的樂趣,熱愛讀書,熱愛生活。
1.以“科普百科”為主題,學習科普知識
教師針對不同學年段學生的特點,進行三個階段的科普書目的整本書閱讀指導。一是指導低年級學生閱讀童書。教師引導學生選擇淺顯直觀、畫面清晰的童書進行整本書閱讀。如,讀完《小牛頓科學館》后,請學生動手做小實驗,頒發“小牛頓獎章”激發閱讀科普書目的興趣。二是指導中年級學生閱讀“百科全書”。教師引導中年級學生選擇趣味性和故事性相結合的“百科全書”進行整本書的閱讀。如,讀完《森林報》,開辟“閱讀整本書專欄”,組織學生制作“閱讀分享卡”,以圖畫并茂的形式在專欄中展示所學到的科普知識,培養閱讀科普書目的能力。三是指導高年級學生閱讀科普讀物。高年級學生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推薦閱讀知識類科普小說,以 “科普讀物啟發我思考激勵我探索”為主旨,進行整本書閱讀指導。
2.以“奇幻歷險”為主題,培養想象能力
閱讀過程中出現一個一個鮮活的文字,而文字豐富的內涵,能夠激發讀者的想象力。《魯濱遜漂流記》《海底兩萬里》《格列佛游記》等書目都講述了主人翁奇幻冒險經歷。以《魯濱遜漂流記》為例,它講述了一位海難的幸存者魯濱遜在一個偏僻荒涼的熱帶小島度過28年的故事。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整本書,概括書本的主要內容,將主要內容概括為三部分:出海遇險、荒島求生和回歸社會。然后,回顧主人翁的經歷困難。回憶魯濱遜在這個荒島上度過28年,遇到的困難,經歷的困境,面臨的絕境。學生列舉出:圈地馴羊、星期五的出現、恐怖的人肉宴、激戰野人、造獨木舟等。緊接著體會主人翁的生活狀態。學生通過閱讀體會文章表述的“寂寞、孤獨和無助的、幸運的、艱難又刺激的、危機、創新生活”等感受。最后,師生之間暢談閱讀收獲。感悟到人們遇到困難、挫折等逆境時,只要有勇氣、有毅力并充分調動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創造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跡。
3.以“溫情故事”為主題,感悟表達方法
閱讀過程中,往往是精彩的故事情節以及蘊含的情感更為打動讀者。最讓讀者難以忘懷的大多是關于愛的溫情故事。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時,引導學生閱讀是心靈的旅行,心和心之間的對話和溝通,在閱讀中尋找共鳴,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愛德華的奇妙之旅》《夏洛的網》《木偶奇遇記》等都能激發和豐富讀者內心的情感,感知和理解愛的真諦。
以《愛德華的奇妙之旅》為例,它講述了一只陶瓷兔子的跌宕起伏的奇妙之旅,從海洋深處到老漁夫的漁網,從垃圾堆的頂部到流浪漢營地的篝火邊,從一個生病的小女孩兒的床前到孟斐斯的街道上……給讀者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溫情童話故事。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閱讀交流卡”。讓學生初讀故事理脈絡:理出人物出場順序的安排以及每個人為愛德華做的事情;再細讀故事抓細節:找出愛德華在主人阿比林家穿著講究的細節描寫的詞語,學生閱讀分析后,體會愛德華得到主人阿比林關懷備至的照顧;最后,精讀詞句抒情感:抄寫愛德華整夜凝視星星的句子,體會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感受作者抒發愛德華寂寞孤獨、渴望被愛的心情。
4.以“日記敘述”為主題,提高寫作能力
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寫作,讀得越多,寫得越好。《親愛的漢修先生》《笑貓日記》《愛的教育》是一種特別的文學體裁。他們以日記敘述的方式,用書面語言記錄有意義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
以《親愛的漢修先生》為例,鮑雷伊把他父母離異的實情,自己轉學后的不適應以及他內心的孤獨寫在一篇篇日記里,在和漢修先生的書信往來中,鮑雷伊不但學會了應該如何面對生活,理解了父母無法共處的原因,體會到了父母對他的關愛,而且還練就了一手好文筆,獲得了小作家征文的榮譽入圍獎。學生向同伴講述故事中的一篇日記,讓書友也分享閱讀的感受,互相講述進行評價,在提醒和鼓勵中復述書中情節。學生也可以深度閱讀,如書中敘述的內容,獲得閱讀中的快樂。思考作者寫作的思路,讀后的收獲,意義和啟發。最后,學生找出鮑雷伊不同時期寫的日記,先后文章對比讀,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悟得書中觀察事物的方法、閱讀方法、寫作技巧 。
5.以“成長心靈”為主題,提升閱讀素養
小學階段學生的心靈純潔明凈,《綠山墻的安妮》《奇跡男孩》《秘密花園》等經典文學作品,能滋養他們的心靈,為他們的健康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他們的人生涂抹下最亮麗的底色。
以《綠山墻的安妮》為例,純真善良、熱愛生活的女主人公小安妮,自幼失去父母,11歲時被綠山墻的馬修和瑪麗拉兄妹領養,但她個性鮮明,富于幻想,而且自尊自強,憑借自己的刻苦勤奮,不但得到領養人的喜愛,也贏得老師和同學的關心和友誼。教師組織學生整本書閱讀活動中,開展“閱讀經典,感悟成長”研讀沙龍交流會。成長與夢想是全書的主題,引導學生通過積累書中經典佳句,感受經典的魅力所在:只要胸懷夢想,不懈努力,生活就會豐富多彩,生命就會美麗多姿。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