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唐
(河西學院附屬張掖人民醫院,甘肅 張掖 734000)
河西地區位于甘肅西部,為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平地,呈南高北低地勢,南部海拔2 000~3 500米,氣候寒冷,山路崎嶇,以少數民族牧業區為主;北部地勢平坦,海拔1 000~1 500米,四季氣溫比牧業區高5℃~10℃,以漢族農業區為主。牧業區骨關節炎患者明顯比農業區多,初步推測原因如下:(1)牧業區海拔高于農業區,氣候寒冷;(2)牧業區山路崎嶇,放牧使關節磨損嚴重。因此,開展河西地區骨關節炎患病率調查并制訂相應預防措施是目前高原牧區骨關節炎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在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高原牧區6個鄉鎮中隨機選擇兩個鄉鎮6個行政村的40~65歲全部戶籍居民共635人,其居住環境、職業、民族與其他鄉鎮無明顯差異;在甘州區19個鄉鎮隨機選擇一個行政村的40~65歲全部戶籍居民共532人,其居住環境、職業、民族與其他鄉鎮無明顯差異。
1.2.1 診斷標準 參照2007年版骨關節炎診治指南[1]制定膝關節骨關節炎診斷標準,結合本課題具體研究方向制定病例選擇標準:(1)反復膝關節疼痛一月以上;(2)活動時膝關節有骨擦音;(3)X線檢查提示膝關節間隙變窄,軟骨下骨硬化、囊性化或關節邊緣骨贅形成。符合(1)+(2)+(3)或(1)+(3)或(2)+(3)即可診斷為膝關節骨關節炎。
1.2.2 排除標準 (1)年齡>65歲或<40歲;(2)繼發性膝關節骨關節炎,如創傷,感染,先天畸形,遺傳缺陷,全身免疫、代謝、內分泌異常造成的退行性病變。
隨機抽樣與分層抽樣相結合抽取高原牧區兩個鄉鎮40~65歲居民和農業區一個鄉鎮40~65歲居民,現場采集人口學資料,按照膝關節骨關節炎納入及排除標準進行癥狀、體征檢查,針對病因制訂骨關節炎三級預防策略。調查內容包括:(1)人口學特征:姓名、性別、年齡、職業、居住地、民族;(2)臨床體格檢查與實驗室輔助檢查:主要癥狀、體征、X線檢查結果。調查項目統一編號,以便使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
要求被調查對象填寫調查表格;詢問病史,將沒有膝關節疼痛和活動時膝關節無骨擦音的居民判定為非患者,不再做下一步檢查,直接在調查表格“是否患病”一欄中填寫“否”;將膝關節疼痛或活動時膝關節有骨擦音的居民判定為患者,詢問病史、進行專科檢查、拍攝X線片,排除因創傷、感染、先天畸形、遺傳缺陷、全身性疾病造成的退行性膝關節病變者。
1.5.1 人員培訓 對調查人員進行統一培訓:熟悉調查內容,掌握臨床體征檢查及診斷標準,掌握X線攝片方法和閱片標準。培訓后進行考核,保證調查結果的一致性。
1.5.2 抽樣方法與預調查 為確保研究對象的代表性,我們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在調查開始前先進行預調查,以便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
1.5.3 應答率與調查期限 對40~65歲戶籍居民逐一調查,保證應答率在95%以上。調查時間為3個月(2017年10月1日—12月31日),部分遺漏信息可在2018年1月補充完善。
核對原始資料,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和完整性,缺失信息在規定時間內及時補充,使調查應答率在95%以上。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顯著性。
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高原牧區兩個鄉鎮6個行政村40~65歲戶籍居民共635人,收回有效問卷621份,應答率為97.8%。甘州區一個行政村40~65歲戶籍居民共532人,收回有效調查問卷520份,應答率為97.7%,符合統計學要求。
牧業區與農業區骨關節炎患病率分別為39.3%和10.6%,差異有顯著性(χ2=120.67,P<0.001)。牧業區40~49歲居民患病率為17.0%,50~59歲居民患病率為51.1%,60~65歲居民患病率為61.7%;農業區40~49歲居民患病率為7.4%,50~59歲居民患病率為13.0%,60~65歲居民患病率為14.7%。骨關節炎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不同年齡段患病率差異有顯著性(χ2=96.69,P<0.001),見表 1。

表1 牧業區與農業區不同年齡段居民骨關節炎患病情況比較(n)
在調查的1 141人中,男性患病率為19.8%,女性患病率為32.0%,女性高于男性,差異有顯著性(χ2=22.02,P<0.001);牧業區男、女性患病率分別為27.6%和49.8%,差異有顯著性(χ2=32.26,P<0.001),見表 2。

表2 牧業區與農業區不同性別居民骨關節炎患病情況比較(n)
在調查的1 141人中,漢族597人,患病率為15.4%,少數民族544人,患病率為38.1%,差異有顯著性(χ2=75.45,P<0.001)。牧業區漢族和少數民族居民骨關節炎患病率分別為48.1%和 38.1%,差異無顯著性(χ2=2.83,P=0.093),見表 3。

表3 牧業區與農業區不同民族居民骨關節炎患病情況比較(n)
調查發現,骨關節炎患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2-3]。但是,牧業區骨關節炎患病率高于農業區,且牧業區漢族和少數民族居民骨關節炎患病率無顯著性差異。分析原因如下:一是牧業區山路崎嶇,放牧使關節磨損嚴重,與骨關節炎病因中的“慢性勞損”吻合;二是牧業區海拔高于農業區,氣候寒冷,四季平均氣溫與農業區相比低5℃~10℃,長時間在低溫環境中勞作,關節、肌肉血管收縮,血運減少,關節軟骨代償性增生進而退變。盡管國內外尚未發現有關氣溫與骨關節炎相關,但從物理熱療對骨關節炎有效以及牧業區與農業區患病率有差異角度來看,牧業區氣候與骨關節炎患病率存在相關性。
針對牧業區患病率高于農業區的原因制訂預防保健策略,即骨關節炎三級預防策略。一級預防為未病先防,針對牧業區居民作業特點和所處高寒氣候條件,加強健康宣教,使其了解骨關節炎常見病因,改變作業方式,盡可能避免勞損和機械性損傷,避免劇烈運動;經常爬山者使用輔助工具,如手杖、護膝等;肥胖者減輕體重,避免長久站立、跪位和蹲位;保暖,多曬太陽,改善居住條件;合理飲食,少量多次飲用牛奶,中老年人必要時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采用中醫外治法,在每年三九天和三伏天調節機體免疫力。二級預防為既病防變,針對早期骨關節炎患者采取物理療法和中醫療法,包括物理療法的熱療、磁療、鹽包熱敷、經皮神經電刺激,減輕關節負荷,中醫療法的針灸、按摩、蠟療、中藥熏蒸等;結合“腎主骨生髓”理論,口服補腎壯骨制劑;使用緩解癥狀的藥物,如非甾體抗炎藥有抗炎止痛的效果,可減輕關節疼痛,改善關節活動度。三級預防為防止關節畸形、功能喪失,包括休息、拐杖輔助行走等,絕對減輕關節負重;使用軟骨保護劑,如雙醋瑞因、氨基葡萄糖、玻璃酸鈉等;使用中藥湯劑、丸劑,中醫外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