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琳
【摘 要】隨著技術的不斷革新,新媒體的發展呈現出良好的態勢,本文意在探討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創作與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紀錄片;創作;發展
中圖分類號:J95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113-01
媒體是媒介技術催生的“階段性”產物,是一個相對概念,它將傳播內容以特定的形式呈現網狀傳播,及時有效地向用戶提供各類服務,其最為本質的概念是將向所有人進行快捷便利的傳播。因此,美國《連線》雜志社認為“新媒體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這就為紀錄片的發展拓寬了平臺,提供了豐富的內容資源和傳播途徑。
一、新媒體紀錄片的產生
新媒體紀錄片指的是以新媒體為主要的傳播平臺和發布途徑的紀錄片。當“制播分離”制度的出現讓紀錄片的制作大權不再掌握于電視臺的手中,新媒體紀錄片也隨著搜狐高清紀錄片頻道的開播而產生。
2010年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出臺了《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這是國家政策對于紀錄片的扶持,對于紀錄片的發展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至此,包括四大門戶網站搜狐,新浪,網易,騰訊,以及中國最大的UCG視頻網站優酷網在內的多家視頻網站陸續成立了紀錄片頻道。這些網站與具有社會影響力的人物,紙媒等傳統媒體合作,與商戶聯手,專門制作紀錄片,為紀錄片的發展歷史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新媒體紀錄片的產生為紀錄片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在2011年,崔永元策劃的紀錄片《我的抗戰》在網絡平臺上播放并得到了觀眾的認可,這也鼓舞了網絡紀錄片制作團隊的士氣。
二、新媒體紀錄片的形態及發展現狀
首先是視頻網站平臺自制的紀錄片。如優酷網自制的《侶行》、土豆網自制的《進藏》,以及騰訊新聞和三多堂聯合出品的《我的時代和我》,這屬于網站平臺自制紀錄片。這類紀錄片,相比較于傳統電視來說,具有更多的參與性與互動性,這是只有新媒體紀錄片才能有的特殊性質,也保證了紀錄片的點擊率。
其次是與商家合作拍攝的紀錄片,這里提出了一個新的紀錄片概念——微紀錄片。微紀錄片既能表現商品的特征,也能呈現商家的企業文化,配合觀眾的步伐,打開了廣告的新世界,由此受到了商家的熱烈追捧。在2011年,賈樟柯等人為蘇格蘭威士忌拍攝了每集3分鐘微紀錄片,共12集,受到關注;同年,愛奇藝與榮威汽車合作拍攝紀錄片,奧利奧公司與優酷合作,都做出了以紀錄片為主的營銷策略的嘗試。商業紀錄片的出現,是一個雙贏的局面,既對紀錄片的商業化做出了貢獻,也讓商家的產品得到了社會效應。
最后是視頻網站用戶的自行創作UCG模式。借助于新媒體傳播的發散式特征,用戶可以將自己創作的紀錄片作品上傳到網站上進行授權傳播。一方面為紀錄片內容的豐富及挖掘優秀紀錄片提供了平臺,但另一方面由于這些用戶接受的創作紀錄片的教育以及經驗不均衡的問題,也讓紀錄片的創作處于尷尬境地。
三、紀錄片創作的機遇
新媒體對于紀錄片而言,絕不僅僅是宣傳的平臺,他還成為了紀錄片拍攝的重要資金來源。“眾籌”已經成為了紀錄片創作過程中不得不提到的切實的優勢。如大型紀錄片《我就是我》在制作之前就通過網友眾籌獲得了700萬的預售票房,而2013年奧斯卡的最佳紀錄片《控訴》,第87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獎《尋找薇薇安·邁爾》的背后都能有眾籌網站kickstarter的身影。著名的紀錄片導演周浩曾說:他之所以會不斷地投送自己的作品,不是因為榮譽,而是因為獲獎可以有獎金拿,這樣就可以支撐我的下一部作品。而今,在新媒體的環境之下,紀錄片在融資方面得到了支持,也為更多優秀的紀錄片導演創作出更多優秀的紀錄片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除此之外,紀錄片也如同電影一樣出現了衍生品。如優酷網自制的紀錄片《侶行》,除卻有著超高的點擊率以外,優酷網還聯合出版社一起出版了關于《侶行》的書籍,這樣的紀錄片衍生品所呈現出的商業價值也讓紀錄片的市場化運作初現模樣。
總之,就當前新媒體的發展趨勢而言,他為紀錄片的發展和創作提供了有力的幫助。借助于新媒體對于媒介的融合力量,傳統的紀錄片以及新媒體紀錄片終將會融合為新的紀錄片發展局面。但同時,紀錄片也要在快速的發展之中把握好自身的創作價值和創作本質,關注人和物的本真,堅守記錄精神,融合人文關懷,創立品牌價值,讓中國的紀錄片立足于國際市場,成為我國強有力的文化產業。
參考文獻:
[1]林剛.新媒體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
[2]李林榮.新媒體概論[M].2015.
[3](美)阿瑟 伯格.理解媒介:媒介與文化研究的關鍵文本[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4]田智輝.新媒體傳播:基于用戶自制內容的研究[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8.
[5]閆偉娜.紀錄片產業新媒體發展策略研究[J].東岳論叢,2014(11).
[6]張同道,胡智鋒.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M].科學出版社,2012.
[7]何蘇六,李智.中國紀錄片在新語境中開啟新征程[J].中國廣播電視學報,2013(2).
[8]李翔,李蕓.電視紀錄片的網絡化生存現象研究[J].中國電視,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