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菲
【摘 要】提升高職生的心理素質,既是高職生自身發展的需要,又是社會各行各業發展的要求。在積極心理學理論指導下,觀察研究高職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分析問題背后的主要原因,并從心理資本的四個維度,提出改善高職生心理問題、提升其心理素質的策略。
【關鍵詞】高職生;心理問題;心理資本;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178-02
隨著中國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一批又一批的高職生踏上社會,融入到各行各業,從事生產、管理、服務等一線工作。而決定他們能否持續性發展、成長為企業和社會所需要的人才,除了具備豐富的文化知識和過硬的技術技能以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和應對職場的挑戰。因此,在校期間,改善高職生心理問題、提升心理素質,既能促使高職生個體的全面持續發展,又能推動整個社會的健康良性發展,因而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職生常見心理問題
(一)容易放棄
【典型案例】小A對著班主任哭訴道:我不想當班長了。我讓他們不要講話,他們根本不聽我的。如果我記他們名字,他們會恨我;如果我不管他們,你肯定又會認為我沒有管理。壓力太大了,你讓有能力的人做班長吧,我不適合。
(二)覺得學習無用
【典型案例】小B在課堂上,不是玩手機,就是睡覺。任課老師詢問原因,小B說:聽不懂,感覺很無聊。而且這些知識我感覺對我也沒什么用,我以后又不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三)依賴父母
【典型案例】老師:你為什么選擇這個專業?小C:我爸選的。老師:有問過爸爸為什么選這個專業么?小C:他說女孩子適合讀這個專業。老師:那你喜歡這個專業么?小C:不是太喜歡。老師:為什么?小C:要背的太多了。老師:當初為何不自己選擇喜歡的專業就讀?小C:我看了下,也沒特別喜歡的專業,而且我媽說,讀了這個專業,以后也能去她店里幫忙。
(四)適應性弱
【典型案例】小D:老師,我要換宿舍。老師:為什么?小D:宿舍里有人打呼嚕,我睡不著。老師:你和他商量下,你盡量早點睡,讓他熄燈后,稍微晚點睡。小D:沒用的,我要很久才能睡著,而他一睡就睡著了。老師:你為什么要很久才能睡著?小D:我認床。老師:那其他舍友有沒有受到影響的?小D:有的人聽習慣了,有的人睡眠好不怕,還有的人戴個耳塞。老師:那其他宿舍也有人打呼怎么辦?小D:那就不住校了,回家去。
二、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目標和規劃
沒有目標,就等于失去了方向,人就會變得迷茫。人一旦迷茫,就會無所事事,覺得空虛無聊。而人一旦失去方向,也就不可能產生努力奮斗的動力,整個人就失去了應有的精神氣。就像案例中的小B,漸漸失去學習的動力,每天虛度光陰。而小C看似有目標,實則空無,因為她的人生規劃是由旁人代替決定的,這使她對目標意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因而,當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但凡出現任何困難,都能使她痛苦不堪、消極對待,直至抱怨不斷、最終放棄。
(二)看問題的角度偏消極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只看到其中一面,并將其放大,勢必使人的認知發生偏差。或認為事情極其簡單,因而產生自負感,忽略了很多細節,結果往往會因小失大;或認為事情極其復雜,因而產生自卑感,認為自己根本不可能勝任,還沒行動就放棄或是行動消極、敷衍了事。如案例中的小A,只因為自己在管理紀律時,遇到阻力,就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進而否定自己;小B則認為不是就業對口的知識都是無用的,學了浪費時間,因而放棄學習。
(三)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
簡單的說,就是遇到困難,第一時間不是想著如何去解決困難,而是選擇逃避問題,或是把問題拋給他人解決。這在案例中的四位代表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這么做的后果,就是使人失去了一次次歷練成長的機會。
三、改善心理問題的策略
基于上述原因分析,當務之急就是要幫助高職生樹立目標,做好行動規劃,遇到困難時,能充分利用自身和外界的一切資源,積極應對挑戰,并能多關注事物的積極面,促使自己持之以恒的追求目標,最終實現目標。而這一內容恰恰與積極心理資本有關。積極心理資本,是美國著名學者Luthans于2004年提出的。Luthans認為積極心理資本由自我效能感、希望、樂觀和堅韌力四個維度構成。而人一旦擁有積極的心理資本,就有可能會去有效規避自己的缺點和不足,讓自己變得更加堅決,更加期望成功。從這一理論而言,幫助高職生走出困境、提升未來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開發和提升高職生的積極心理資本。
(一)自我效能感提升策略
自我效能感通俗地講,就是對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可以完成目前或將要進行的工作。因此,開發和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關鍵點就是幫助高職生建立自信。
1.學會接納自己。接納自己,才會認同自己。這里的“接納”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自己的優點,也包括自己的缺點,并相信“自己的優點讓自己更可愛,自己的缺點是可以改正的”、“自己會越來越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羅列出自己的優缺點,讓其大聲說出自己的優點,與其共同制定缺點改正方案,并督促其執行,適時給予鼓勵和肯定。
2.正確定義成功。教師通過談話法,了解其對“成功”的定義,及時糾偏,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成功觀。同時,引導其區分人格與行為,不因一次失敗或錯誤,而否定自己的人格,否定自己的價值。
(二)希望提升策略
美國堪薩斯大學斯奈德教授講希望定義為:在成功的動因與途徑交叉產生體驗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積極的動機狀態。可見,希望包含三個成分:目標、路徑和動力。
教師首先引導學生樹立可行(現實而不失挑戰性)的目標,緊接著采用頭腦風暴法,讓學生在團隊合作中探究出多條實現目標的路徑,建立“天無絕人之路”、“條條道路通羅馬”的希望。在行動過程中,團隊成員相互勉勵,以獲取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不斷前進的動力。
(三)樂觀提升策略
樂觀被定義為一種歸因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認為,將事物原因歸于外部的、不穩定的和特定的因素時,就是樂觀的;相反,歸于內部的、穩定的和普遍的因素就是悲觀的。
教師首先通過談話法,了解學生對事件的歸因風格;緊接著,對其不合理的悲觀解釋進行反駁,與其展開辯論。通過找證據、找其他可能性和找意義等方式,幫助其認清自己解釋的不合理性;再次,通過反復訓練對不同事情的合理解釋,鞏固效果,使其逐漸建立樂觀歸因風格。
(四)堅韌力提升策略
堅韌力也稱“心理彈性”或“復原力”,也就是當面臨困難或遭受打擊后,能迅速恢復,重新振作起來,積極應對。一般而言,應對的途徑無非兩種:一種是改變環境,另一種就是改變自己。
1.改變環境。教師首先幫助其判斷,確定目前的環境狀態是可以被改變的;緊接著,引導其挖掘身邊可以利用的一切資源,如人力、物力、財力等,將它們進行整合,合力解決問題,使糟糕的環境得到改善,使局面得到扭轉;最后,鼓勵其分享整個過程的心得體會,著重總結收獲,由此獲得成長經驗,增強了免疫力。
2.改變自己。如果確定目前的環境狀態是沒法改變的或暫時還沒有能力改變的,那么教師首先需要與學生展開問答法(師問生答),讓其認清客觀現狀,從而接受事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改變自己的信念、認知、態度、評價等去適應環境。除此以外,如果是暫時沒有能力改變的,還需幫助學生分析所缺的條件,制定方案,努力提升自己,使自己更強大。
當然,改善高職生心理問題,提升其心理素質,除了依靠教師開展心理個別輔導和團隊輔導外,還需要家庭、社會的共同配合,使效果得以鞏固和增強。
參考文獻:
[1]劉翔平.當代積極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2]朱翠英,凌宇,銀小蘭.幸福與幸福感——積極心理學之維[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林自勇.好心態才會更健康[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