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林
【摘 要】美術生風景寫生的教學,先講解室外光線的變化,然后是構圖的訓練,然后強調畫面色調,再是畫面意境的表現,最后完善寫生作品,舉辦學生作品展,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
【關鍵詞】高中;美術寫生;風景
中圖分類號:G42 ? ?文獻標志碼:A? ? ? ? ? ?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9)01-0209-01
近幾年來,隨著美術高考不斷變化,風景寫生在色彩教學中占的比重越來越大。每個學校都要組織臨考的學生外出進行一段時間的風景寫生的訓練。通過長期帶領和引導學生開展風景寫生訓練,我對風景寫生教學總結出了以下幾點經驗感受。
一、風景寫生要對學生講解室外光源色的變化規律
學生長期在室內進行照片寫生或靜物實體寫生,光線是少有變化的。而室外風景寫生,光線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發生改變。學生會對此束手無策,那就要對學生強調。在畫面上保持自己的第一感覺,并保持這一印象,不要隨光線的變化而改變畫面的色調,否則畫面會一塌糊涂。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感知色彩和觀察色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構建起光源色、環境色、固有色三者共同組成的綜合色塊印象,當學生能夠直覺和本能地構建起色彩印象時,才能找到表達色彩的感覺。
二、構圖的訓練,大膽取舍,突出主題,外面的景物紛繁復雜
不要對實景一成不變的描摹,要對眼前的景色有效地進行組合,去掉一些不利構圖因素的物體,增加一些畫面需要的物體,使畫面構圖更加合理和充實,增強畫面的美感。掌握了這一構圖的規律,可以通過畫速寫的方式來進行一些構圖訓練,使學生較快地掌握構圖這一環節。
三、風景寫生要具備近景,中景和遠景這三個層次,形成合理的畫面布局
初學者往往在畫風景時,喜歡對景物平均死板地刻畫,不分主次,面面俱到,使畫面沒有主次和空間感。須知近景是帶入畫面感覺的,作鋪墊作用,不必畫得過于詳細。中景應著力刻畫,明暗對比強烈,色彩要豐富,主要景色要放在中景區。遠景猶如靜物畫背后的襯布和背景,作用襯托作用,要畫弱些,可以增強畫面的空間感。我們所描繪的物體中,一切物象都有它本身形與質的特點,我們要引導學生去感受這些物象的特點,特別是發現它們在形狀、線條、明暗、層次等方面的不同特性,還要感受它們在不同時刻、不同光線條件、不同觀察角度下的變化,才能把握到這些物象最本質的特征,從而讓寫生作品更能體現物象的精華。比如,我們在表現天空時,就可以去觀察思考,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情況下,天空有何不同,又有何不變的特點,同時還要把天空與大地等這些關聯對應的物象聯系起來,使畫面形成一個整體,而不是孤立地去表現某一個物象。
比如,我們在表現山川的時候,就要引導學生去感受山川本身的起伏綿延的形態,而且要注意引導這些或平行、或交錯的起伏線條的長短、強弱、虛實、輕重、遠近,然后才能以最合適的筆觸去勾勒出來,這樣畫出來的山川才會有主次、有層次、渾然天成。再比如畫樹木,要引導學生去觀察樹木的結構,枝干有什么特點、樹葉的形狀和分布規律如何等等,并教授學生“樹頭宜放、樹梢宜收”等相關技巧,這樣才能畫出最符合樹木本身物象特點的作品。
此外,畫建筑時要理解結構和形式特點,如長寬高比例;畫河流時要注意河的外形走向,河中倒影與空白水面的面積分割,注重河面的整體感受,動與靜,深與淺,遠與近,大與小的關系。
四、強調畫面的色調,色調是一幅畫的靈魂
從色性上分為冷色調,暖色調,對比色調等。從色相上分為黃色調,紅色調,紫色調,藍色調,綠色調等,要給學生仔細講解這一知識,畫面主導色彩就是形成色調的主要因素,其它同種色,類似色,對比色,互補色都是為主導色彩服務,不可喧賓奪主。這樣畫面才形成色調,從而形成耐看的作品。合理采用冷暖色調問題是寫生色彩環節的核心問題,只有運用合理,才能讓作品更加細致生動。這就需要引導學生發現和感受景物色彩的冷暖變化,讓學生在觀察和實踐中感受冷暖變化的豐富無限。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化繁為簡,因為沒有冷暖對比不行,但如果冷暖對比使用得太多,也會使畫面顯得一片混亂。因此,在寫生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先嘗試在同類明度的色層中去觀察和表現冷暖對比,然后再逐步增加難度,這樣就能夠讓學生更生動準確地掌握冷暖對比的技巧。
五、要注意感悟風景的意境,并將感悟到的風景意境融入到畫面之中
中國自古詩詞和繪畫對意境特別看重,風景作品也應植入這樣的意境,來提升作品的品味。在引導學生表現意境時,重在引導他們做到情景交融、意趣交雅和引人入勝。要實現這個境界,需要循序漸進,先要處理好由景生情,然后以情表意,最后引意入境,形成一幅有意境的作品。這個過程中,要綜合考慮虛實、遠近、高低、冷暖對比的關系,以視角、筆觸和各種技巧來體現作者的感知,表達情意。
六、注重點評和課堂交流討論,讓學生在點評和交流中取長補短,提高水平
在戶外寫生時,要及時對學生的作品進行點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傳授理論,在實踐中感悟運用。此外,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課堂作品展覽,把大家的作品陳列在一起進行比較交流,讓學生在比較之中學會思考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