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濤
摘要:稅收信息化新聞報道,雖然寫的是信息化,但不能囿于信息化。如果僅立足于介紹軟件,稿件就很容易變成“說明書”,變得難讀難懂。因此,寫作稅收信息化新聞時,不妨“少”些技術含量,將報道重心放在展現軟件應用后發生后造成的影響和帶來的變化上,這樣不僅可充分展示新技術、措施應用成效,顯示其應用必要性,增加報道分量,而且由于稿件中人物和故事的增加,還會使稿件變得生動有趣。
關鍵詞:晦澀難懂;展現;抽象變具象;可讀性
中圖分類號:G21文獻標識碼:A[KG1.5mm]文章編號:1672-8122(2019)01-0056-02
一、引言
目前,我國稅務機關金稅三期工程已完成部署,稅務信息化建設正向更深層次挺進。經過多年實踐,信息技術已成為我國稅務機關提高征管效率、降低稅企成本的重要技術手段。在稅收工作中,全國各地區稅務機關自行研發了許多功能強大的軟件系統,這些軟件系統應用后,提高了征管工作效率,同時也為廣大稅務人員減輕了工作負擔。
報道全國各地稅收信息化的建設成果和動態,介紹信息化應用先進省份稅務機關的經驗供其他地區學習參考,是稅收新聞工作者的責任。但是,目前很多地區稅收信息化新聞稿件的寫作質量卻不盡如人意,許多新聞稿件不是晦澀難懂,就是枯燥無味,使新聞報道應有的作用和影響力沒有得到發揮。
二、稅收信息化新聞寫作中存在的幾點問題
歸納起來,目前很多稅收信息化新聞稿件的寫作有以下幾點“通病”:
(一)稿件寫得像產品說明書
很多通訊員寫作的稅收信息化新聞稿件,僅將“火力”集中在介紹新軟件和系統功能上,這使稿件讀起來很像IT產品說明書,文章也因此枯燥乏味。
如某市稅務局研發應用了文書審批影像系統,通訊員消息的主體內容是這樣寫的:[HTK]“該系統主要具有三個特點:一是簡潔實用。工作界面提供與審批業務對應的范本,方便稅收管理員操作;二是適用面廣。系統目前包含了5大類20個涉稅審批流程及內部文書和工作任務流轉,流轉資料既可以是掃描影像,也可以是電子文檔,適應不同辦公環境;三是服務貼心[1]。系統與短信平臺相結合,可自動向工作人員發送短信。”
還有一篇寫某局崗位管理系統的稿件則是這樣寫的:[HTK]“崗位技能動態管理系統建立了人才數據庫,運用360°人才指標模型,初始數據歸零,采取加減記分法,全面記載稅務人員成材軌跡,量化人才指數,形成能力指標體系,用數據指標綜合評判職工崗位技能。同時,設置了能力K線,以曲線形式反映稅務人員能力指標值……”
(二)過多使用技術語言
不少稅收信息化新聞稿件中,過多使用技術化語言,使文章因此變得難讀難懂。
比如一位通訊員在報道當地稅務機關開發的信息共享系統時是這樣寫的:[HTK]“據介紹,信息共享系統主要是通過稅務、工商雙方各以一臺現有的計算機作為前置機與服務器組成一個專有的網絡進行數據的抽取、傳遞、分析和共享。同時,通過設置網絡防火墻使三方系統實現安全隔離。”
再如某市稅務局編寫了“稅收電子書”軟件。利用該軟件,稅務人員進行稅收分析工作時,可以快速查找到該局歷史稅收數據,關于電子書的研發通訊員在消息中是這樣寫的:[HTK]“收入核算部門有關人員,對CTAIS數據‘通用查詢模塊進行了研究,并自學了‘VFSQL語句,根據需要進行指標分類設置了查詢公式,經過若干步驟的調用將查詢數據結果導出,編寫了‘稅收電子書。”
[HJ1.9mm]
(三)信息化應用效果展現少
[JP2]不少新聞稿件對于信息化措施實施后的效果著墨不多,習慣“自說自畫”地介紹,疏于展現新聞事實,不僅使新聞報道讀起來枯燥,而且說服力也大打折扣。[JP]
如前文所舉文書審批影像系統一例中,對其應用效果,通訊員是這樣寫的:[HTK]“經過試運行,該系統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提升了稅收征管效率。稅務干部擺脫了日常繁瑣的審批檔案整理、傳遞工作,加快了審批辦理速度。二是提升了納稅服務水平。由辦稅服務廳統一受理納稅人申請審批事項,納稅人辦理業務不用多次跑,還優化了辦稅流程。”
三、增加稅收信息化新聞信息量的措施
筆者認為,稅收信息化雖然與信息技術有關,但相關新聞稿件也可以寫得生動、具有一定新聞信息含量,并有很強的可讀性。稅收信息化相關新聞稿件的報道寫作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一)稿件寫作應引入深度報道理念
任何一個新聞事件的產生、發展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并與周圍環境中的其他事物有著一定的聯系。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應盡可能多地展現新聞事件的整個過程,以利于讀者充分了解新聞事件給周圍環境帶來的變化和影響,稅收信息化新聞報道亦應如此。寫作稅收信息化新聞稿件時,作者不應僅著重于介紹信息化事件本身(軟件系統或信息化措施),而應盡可能地通過各種寫作手法將信息化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結果和影響均在稿件中進行表述,這樣寫出來的稿件才會信息含量多,才能達到“聞者曉其事”的宣傳報道目的。
此外,信息化新聞事件(軟件、系統、措施)雖是新聞報道的主體部分,寫作時需對其進行介紹,但筆者認為稅收信息化新聞報道不是匯報材料,不應面面俱到。為使稿件通俗、易懂,稅收信息化新聞稿件在寫作時不妨“少”一些技術含量。在介紹有關軟件系統和信息化措施時,作者應對其功能、內容完全“吃透”之后,再下筆,并在行文時盡可能用通俗、非技術化的語言擇重點之處予以介紹和描述。這樣,不僅可提高文章可讀性,同時有助于讀者了解事件的本質內容。
(二)效果展現是稿件寫作的重心
對稅收信息化新聞事件進行報道的目的是展現各地稅收信息化建設成果和狀態,介紹對信息化應用先進經驗,以利其他地區學習參考。因此,筆者認為,效果展現應是信息化新聞稿件寫作的重心。通過實地采訪新聞事件有關人物、詳細了解相關事實,隨后集中筆墨展現信息化新聞事件發生后所造成的影響、帶來的變化,可充分展示信息技術措施應用所帶來的成效,顯示其應用必要性,而且由于稿件中人物和故事的增多,還會使稿件變得生動有趣。
例如:某市高新區稅務局應用了匯算清繳系統軟件,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訊員在寫作該稿時從系統中選擇了“數據自動匯總”“疑點即時篩選”等三個較為突出的功能,結合應用實例對應用效果進行了展現,對于“數據自動匯總”該稿是這樣寫的:
“匯算清繳系統可直接從綜合征管系統中提取企業匯算清繳數據,自動匯總生成報表,使稅務人員的審核效率成倍提高。已在所得稅管理崗位工作8年的稅務人員劉少東說,以前沒有使用該系統時,匯總企業所得稅清繳數據,他每天必須盯著電腦上的一大堆報表數據,逐行統計、審核,一天下來累得腰酸眼疼不說,審核速度還很慢,稍不注意就會出錯。‘現在簡單多了,只要輸入納稅人識別號,點擊軟件上的匯總按鈕,系統就可以自動匯總數據,別提多方便了。”劉少東高興地說。
劉少東介紹說,“一份企業稅源匯總表涉及786個數據,手工填報容易出錯。過去審核填寫這樣一張表格需要1周左右時間。匯算清繳系統使用后,企業稅源匯總表通過系統只需要5分鐘就可以自動生成,不僅速度快,而且數據也很準確。”[2]
很顯然,由于稿件中這段文字立足于反映新聞事件發生后帶來的變化,細致地展現了新軟件應用后,稅務人員日常工作狀態的不同,不僅使軟件的抽象功能變得具象,而且也使軟件應用后工作效率提高的結果真實可信和有說服力。相信讀者在讀完文章后,都會覺得這個軟件“確實好”,應該早用、早推廣。
參考文獻:
[1]張超,苗金海,李佳.影像流轉系統:征管檔案管理實現無紙化[J].中國稅務報,2011-03-16.
[2]左世忠,覃濤. 系統自動匯總:所得稅匯繳不再是件麻煩事[J].中國稅務報,2010-07-21.
[責任編輯: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