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華
摘 要:懂得“思路”的一般規律,懂得如何尋找突破點和抓關鍵點,也就是找準思維點。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找準思維點,來訓練學生思維尤其重要。筆者認為還應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找準解決問題的思維點,培養學生認真分析,抓住思維點解決問題的好習慣,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關鍵詞:找準 思維點 靈活 解決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規律性的一種概括的、間接的反映過程。懂得“思路”一般規律,懂得如何尋找突破點和抓關鍵點,也就是找準思維點。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找準思維點尤其重要。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新課標理念,更加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更加關注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視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創造性思維。那么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更重的是幫助學生找準問題的思維點。我們小學數學教師除了認真專研教材、找準知識點,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然后認真備課、備器材、備學生外,筆者認為還應該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獨立思考,找準解決問題的思維點,培養學生認真分析,抓住思維點解決問題的好習慣,以后在生活中遇到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一、在“讀”字上下功夫。新課標理念指出: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在上解決問題課時,我們更應該重視學生學習數學的習慣的培養。教師提出問題時,我們很多學生就無從下手,把問題不能完整的在腦海中呈現出來,就導致不能準確解答問題。我們在教學中,教師出示問題后應該讓學生,認真讀題,要求至少讀三遍,明確每讀一遍,要求不一樣。第一遍,讀懂題意;第二遍,弄清信息和問題,知道已知什么;第三遍,找出關鍵句。比較復雜的問題,就更要如此訓練。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p37,解決問題一,“根據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而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小明體內有28千克水分,可是我的體重才是爸爸的。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小明的爸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對此題教師就應該分三步走,一讀讓學生明確題意是人體水分和人體體重之間的關系,成人體內水分含量和兒童體內水分含量不同;二讀明確條件有成人體內水分含量的分率,兒童體內含水分的分率,以及小明的體重;三讀找出關鍵句,“成人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的”“兒童體內的水分約占體重”“小明體重才是爸爸的”。這樣一步一步的讓學生清楚明白題意,明白題中的信息和問題,為解決問題,水到渠成打下基礎。
二、在“思”字上下功夫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具有基礎性、普及型和發展性。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對學生思維訓練影響特別大,尤其是能為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在解決問題教學中我們應加強學生思維訓練。那么,如何在讓學生思考,了把握好思維點呢?如教學“據統計,2003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為2500㎡,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占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我國人均耕地面積是多少平方米?”,此題的關鍵點是首先讓學生找準“1”的量,找出分率“”,結合線段圖說清楚的含義,然后理清思路讓學生明白“要求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就是求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是多少”,再讓學生說出數量關系式,這樣學生就能順理成章,很容易解決問題。如教學稍復雜分數應用題時,讓學生從多角度去思考,把握好思維點。如“飯店買來面粉噸,第一天用去這批面粉的,第二天用去余下的,還剩多少噸?”這個題稍復雜就是題中的分率,涉及有兩個單位“1”的量,關鍵是第二天用去的是余下的,是把余下看做單位“1”。所以就讓學生前后聯系起來解決這個問題,因此,讓學生明白,先要算出第一天用去余下的:×(1-)=余下的噸數。這時再算還剩多少噸,就容易解答了。
三、在“動手、動腦”上下功夫 解決問題一定要讓學生動手、動腦,抓住思維點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動手和動腦是相互關聯的,喜歡動手操作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培養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如在教學圓柱體體積時,教師提前安排學生做不同的圓柱體,做實體、空心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的,以及半圓柱等,讓學生反復感知圓柱體體積大小和底面半徑和高的聯系,然后再來學習體積公式推導就茹玉德水了,這樣培養了學生動手能力、動腦思考,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也是教學圓柱體體積的關鍵點,教師把握好了,多給學生時間,效果會凸顯。又如:學習分數應用題時,學生能抓住關鍵句,動手畫出線段圖,根據線段圖來分析,找出數量關系,學生通過分數乘法和除法問題的學習,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和歸納,讓學生明白分數乘法問題用:“1”的量×分率=分率對應的具體量,解決分數除法問題可以用:方程或已知的具體量÷對應分率=“1”的具體量。這樣就抓住了解決分數乘、除問題的關鍵點,即思維點。總之,在問題解決教學中,巧妙的幫助學生找準思維點,有助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很容易讓學生找到成就感,使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得到大大提高,助推學生認識自我,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參考文獻:1、《小學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2、《小學數學教學研究》2013,3期3、《小學數學教學設計》2013,7期4、《人民教育》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