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偉
摘 要: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國家和社會對學校素質教育要求越來越高。作為祖國未來的接班人,高中生在高中教學這樣壓力極大的學習環境中,正處于一個可塑造性較強的階段,接受能力也在逐漸擴展延伸。本文以高中語文為教學角度,淺談如何在教學中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從而培養高中生發展核心素養,從而對我國國際教育競爭力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高中語文 核心素養 培養
引 言
作為我國高中教育三大主科之一,語文教育不僅起到傳播優良文化傳統的責任,還應該有著對高中生進行傳統文化傳承的義務。相對于數學、英語等其他學科,語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輸出途徑,必然受到關注和重視。而語文教學的教學模式卻是相對保守的,我國主流教育工作者致力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新時代的文學人才,在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課程教學中,從高中開始培養高中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閱讀寫作技巧。
一、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
(一)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作為我國文學及文化傳承的主要科目,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即包括以魯迅《記念劉和珍君》為代表的晦澀諷刺的文學作品,也包括以徐志摩《再別康橋》為代表語言隨意意境深遠的文學作品。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對于還是青少年的高中生訓練較難,而書面語言不僅講究準確和語法,更注重意境,因此也需要還是青少年的高中生積累一定的課外知識。我國傳統文化擁有深厚的底蘊包括戲劇、散文、詩歌等。而語文教材中的文章不但包括傳統文化的文學作品,還有很多科教應用文教材。因此語文作為教育主科之一都離不開課外素材的積累。高中語文是聽、說、讀、寫四門基礎技能的應用綜合。因此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就是總結語言規律的過程,也是提高語言理解應用的能力[1]。
我國許多文學作品都是作者用自身深厚的素材積累所形成文字表述的過程。因此高中生提高閱讀能力,就是在語文教學課堂上重新對文學作品形成認知的過程。除了保持課前預習、上課聽講、課后復習的良好習慣,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還需要掌握、總結一定的合理語言規律。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教師不僅要講述文學作品的中心思想,還需要對寫作方式進行總結,從而方便學生學習語言規律。
(二)傳承傳統文化
我國具有優秀且深厚的傳統文化素材積累,語文教學作為教師向學生傳承傳統文化一種教育方式,通過課外查閱作者生平事跡的方式,了解作者在文學作品中的表達技巧,從而感悟到作者在文中表達的中心思想。通過這種教育方式引起高中生興趣,從而使得高中生自覺對歷史相關進行課外閱讀,完成傳統文化走向下一代的傳承過程。學習語文不僅僅是為了提高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更是對下一代積淀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因此單靠幾本教材與課堂教學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而且,機械灌輸的方式進行教育,會削弱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使得學生學習能力下降。因此如何傳承傳統文化,在學生內在形成內化積累,是我國高中語文教學必不可少的內容。
二、推進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契合的策略
(一)組織小組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指的是高中生在語文課堂的教學活動中,以小組為基本組織單位的形式,建立教師與高中生、高中生與高中生的兩種學習關系互動聯系。高中生通過以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完成學習任務,教師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整體性的嘉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僅提高了高中生的學習效率,還加強了教師與高中生之間的溝通[2]。
在我國高中語文的教學模式中,寫作與閱讀作為占據試卷極大比重的分值題目,因而在難度上與考察范圍上對仍是青少年的高中生而言存在極大考驗。寫作與閱讀作為一種全方位考察高中生語言與表達能力的題目,不僅包含了字詞、語句等知識點,還包括意境、字跡等擴展。在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寫作與閱讀由于知識點的廣泛導致教學與練習的時間過長,其中還包括高中生字跡練習等環節,都十分耗費教師精力。寫作與閱讀作為我國高中語文教學中重要組成成分,因而我國有必要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式的教學環境,從而激發高中生好勝心提高高中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高中生練習寫作的效率。
(二)培養閱讀愛好
在語文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課外圖文閱讀的愛好培養,使得學生通過吸收課外知識的方式,實現知識的互相印證,從而得到進步。在我國語文教學的課外閱讀能力愛好培養中,依照時間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教師根據學生個性與特長,將有意地相關閱讀任務。在挑選閱讀教材的過程中,不能按照試卷的成績進行布置作業,以免高中生面臨過難或過易的閱讀挑戰。在語文課堂開課之前,教師通過提前布置給學生課外閱讀的方式,讓高中生進行初次閱讀接觸,以便熟悉文章中的語言應用,接著由高中生自由進行學習環節,通過分配任務的方式讓學生進行互補[3]。第二個階段,主要表現在當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知識點的講述時,留下例題讓高中生進行課外延展探索。由于我國語文教材采用魯迅等經典的文章,因此許多中心思想與作者思路由于與學生生活習性的不同造成的理解差異加大了學生學習的難度。第三個階段,語文教師通過課后復習或是布置作業筆記的方法加強學生聯系課外閱讀與課堂教學的記憶,同時讓每個學生之間互相監督、互相幫助。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中,豐富的人文思想、傳奇的人文軼事、精彩的人文對照多不勝數,有如此龐大的基礎素材是高中語文教育中進行核心素質教育的知識基礎。學校可以設定相關課程,選取高中生熟悉的知識進行教案編寫。以書本為載體,以字符為橋梁,在教師的言傳身授下、在歷史名人的趣聞軼事感染下,進行人文教育的滲透,落實高中生的人文教育如水到渠成,羚羊掛角般自然、順利[4]。
三、結束語
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提高高中生語言應用與表達能力水平,從而培養高中生良好的閱讀愛好習性,并使得高中生在教育中主動接觸我國傳統文化,進而為高中生今后的寫作打下良好的素材基礎。語文教師以核心素質為教育理念,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傳承文化,從而為我國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積極影響。
參考文獻
[1] 尤國軍.試論高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契合[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18-20.
[2] 孫雪梅.高中古詩文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M].四川師范大學,2015,(03):24-25.
[3] 賈小玉.文以載道,道從文出——試論高中文言文教學的文化歸宿[M].福建師范大學,2016,(03):23-24.
[4] 劉納.試論高中語文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J].亞太教育,2015,(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