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泥人張”泥塑始于清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萬全泥人張泥塑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滿足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需要,它充分地體現了北方人民豪爽大氣的民族性格。但是隨著社會市場經濟的沖擊,萬全泥人張泥塑的處境不容樂觀,需要我們共同采取措施傳承和保護我們張家口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全“泥人張”泥塑。結果:得出萬全“泥人張”身處困境的原因,并對其進行傳承與保護方面的建議。方法:結合多媒體網絡設備,通過田野觀察法、比較等有效的方式進行傳承保護的深入研究。結論: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分析與研究,來弘揚并發展我們的民間傳統手工藝的發展。
關鍵詞:萬全“泥人張”泥塑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
保護
引 言
泥塑是在中國民間流傳甚久的一種傳統藝術形式,它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對大自然的崇拜和對神靈的敬畏,在古代的葬喪習俗中也常見大量的泥塑陪葬品。現如今,民間形成了北方的天津“泥人張”,南方的無錫惠山泥人兩大流派。“泥人張”通常是指清末天津泥塑藝人張明山創始的泥塑品牌,而與此同時,在河北地區,“萬全泥人張”也頗負盛名。因張家口市萬全縣高廟堡泥塑第三代繼承人張玉柱在當地民間藝術界頗有名氣,所以被賦予“萬全泥人張”的綽號。2014年6月張玉柱之子張其林被列入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萬全泥塑代表性傳承人,[1]其泥塑作品有著強烈的北方民族的豪放大氣、淳樸自然的一面,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1萬全“泥人張”概說
1.1 萬全“泥人張”的歷史背景
萬全縣泥塑始創于清光緒年間,到現在已有100余年的歷史。萬全“泥人張”的創始人張氏是一位民間藝人,在當地以捏泥人和為廟堂塑佛像為生。第三代傳承人張玉柱老先生的泥塑作品特別是高廟堡奶奶廟和萬全縣風景最秀麗的弘慈洞寺院的彩塑像深得眾人贊譽。作為第四代傳承人張其林先生自幼受家族泥塑事業的熏陶,對民間泥塑制作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逐漸形成了自己純樸自然、簡潔明快的藝術風格,對老一輩的泥塑技藝進行了創新:首先是題材上的創新,創造了一些當地特色的民族形象以及奧運會等節日中的現代泥塑,第二則是刀法上的成熟,刻畫人物神態更加細膩傳神。他的代表作《西游記》于1986年在北京《中國鄉鎮企業出口商品展覽會》上展出,創作泥塑美術作品達500余件。在2014年6月,張其林先生成為了張家口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萬全泥塑代表性傳承人(見圖1)
1.2 萬全“泥人張”的地理背景
河北省萬全縣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豐富肥沃的土地是其創作的有利生產條件,獨特的宗教文化,促進其藝術風格的形成,便利的交通為其銷售、傳播、發展創造了條件。萬全縣得名于明朝初年,因這里“地勢險要,屯兵甚多,防備周全,萬無一失”而稱“萬全”。這樣就為泥人張創作泥塑提供了交通上和經濟上的便利。
2 萬全“泥人張”的藝術特色
2.1 題材傳統,繼承經典
萬全“泥人張”作為來自于生活,服務于大眾的民間藝術形式,其題材涵蓋了歷史人物、全縣名人以及傳統故事類。 “縣內名人類”題材都督同知江福,副總兵侯大節,喬宴庭等。這當中既有名伶也有將軍,刻畫得惟妙惟肖,很好的展現了全縣十大名人的風采。歷史人物類主要作品有《三英戰呂布》《關公戰沙場》《木蘭從軍》等。傳統故事類主要表現文學名著中十分生動鮮活的人物形象,諸如《西游記》《武松打虎》《岳母刺字》《斷橋》等。
2.2色彩鮮明,用色大膽
萬全“泥人張”作為河北民間獨特的藝術形式,符合老百姓的審美。其作品色塊完整,色彩鮮艷醒目,用色大膽,注重大面積的渲染,但也適當的保留空白,不刻意追求絕對的整齊感。他采用的顏料是常見的廣告色顏料,這種顏色鮮明艷麗,以品紅、湖藍、深綠、大黃等原色為主,冷暖色的搭配十分大膽,比如品紅與天藍的結合,大黃與深棕的運用,紅纓槍與一身的藍衣襯托出武將的一身英氣。五彩斑斕的泥塑展示了農民對豐富多彩的生活的美好憧憬(見圖2)。
2.3 造型生動,活潑有趣
在造型方面,不管是描繪人物、動物還是植物形象,萬全“泥人張”非常符合其本身的比例。泥塑作品通過概括提煉、突出要點,然后細節上細微的夸張刻畫,塑造的形象生動有趣,栩栩如生。如在人物造型上,泥人張注重表現不同人物的品格和氣質,武將要威風煞氣,文官要舒展大氣,美女要窈窕秀氣,童子要活潑稚氣。在動物的造型方面,如《武松打虎》里的老虎(見圖3),泥人張特意刻畫了老虎猙獰兇猛的神態和尖利的牙齒,身體比武松要大一些,更加突出了武松的威武勇猛。還有騎馬武將(見圖4),從仰視的角度刻畫了受驚的馬匹,它們的肌肉緊縮,前馬蹄在半空中揮舞,后馬蹄強有力的在底座上,它們在咆哮著向敵人前進。
2.4 就地取材,刀工精湛
萬全“泥人張”擅長就地取材。張其林的作品以刀工精湛細膩著稱,許多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比市面上賣的鏟子還要輕薄。泥塑所需的泥土是自家院子里粘性極好的黃土;為了使黏土不容易開縫,在里面摻入了上好的高麗紙。另外,在做泥塑人物之前要把人物的骨架做好,選用曬好的很輕,有韌性的玉米桿,容易塑造各種不同動勢的泥塑形象。(見圖5)。
4 萬全“泥人張”的藝術價值與保護
4.1 萬全泥人張泥塑的藝術價值
萬全“泥人張”的泥塑作品追求對人物塑造的神態動勢的細膩把握、題材廣泛、色彩大膽新穎,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觀賞價值和使用價值;其作品都取材于現實生活以及文學經典,這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起到了促進作用;再者,“泥人張”準備為2022年冬奧會塑造一批生動活潑的奧運小泥人,來體現我們中國奧運精神的開放與樂趣。作為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形式,萬全“泥人張”泥塑真正做到了再現歷史真相和弘揚英雄精神。如董存瑞紀念館展覽的董存瑞手舉炸藥包奔向碉堡的半身像,人物神情不卑不亢、無畏無懼,一股英氣撲面而來。這也就是它的民族性的良好體現。
4.2 萬全“泥人張”的傳承保護
4.2.1 建立萬全泥人張泥塑館。萬全“泥人張”被張家口命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應該做好傳統民間工藝的宣傳與展示工作。青山泥塑第四代傳承人壽利劍在紹興市諸暨市草塔鎮青山村建立了首個村級“佛像泥塑”活態館,他成立了一個泥塑手工藝品的展示地及制作泥塑的體驗場所。所以我們保護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萬全“泥人張”泥塑館和博物館。另外,在宣傳民間藝術方面,張家口蔚縣剪紙的宣傳是一個很好的范例。比如,2003年8月張家口市領導和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出席的搶救剪紙專項工作會議在蔚縣召開,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同樣的,宣傳與保護萬全“泥人張”,離不開政府與各界泥塑的愛好者的大力支持,還要多參加一些比賽或民俗藝術節,邀請泥塑界名流進行調研,舉辦展覽等。
4.2.2 重視對萬全“泥人張”的人才教育。萬全“泥人張”需要在兩方面進行傳承和教育。一方面,泥塑家把傳統的技藝通過口授的形式傳給一批高素質的職業教師;另一方面,在普通學校中也要進行泥塑的普及和傳播,使學生們了解萬全“泥人張”,知道保護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陜西省銅川市耀州區的楊小平是一個非常喜愛泥塑的民間藝人,他免費為當地的官莊鎮中學上泥塑課,教孩子們如何捏,想象自己的藝術品并創作出來。所以,對于萬全泥人張泥塑的傳承保護,我們也應該鼓勵萬全“泥人張”傳承人到高廟堡中小學去授課,積極引導學生親身接觸泥塑,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參觀制作感受。不僅擴大了萬全“泥人張”的知名度,同時也鍛煉了孩子們的泥塑技藝水平。政府和當地相關部門應該把他制作泥塑的過程拍攝下來,做成教學錄像,專門人員再整理文字,這樣可以更好的保存其四代人辛苦創建的泥塑品牌,從而使這一品牌發揚光大,造福社會。
4.2.3 拓寬萬全“泥人張”的市場。從市場發展來看,蔚縣剪紙單侯亮星剪紙場是一個很好的保護民間藝術的范例。第一、實行創新經營理念。該廠堅持企業經營制,改變了傳統的家庭式作坊,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知名度明顯提升,同時也解決了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第二、豐富產品種類拓寬銷售渠道。首先通過建立網站、郵箱等方式進行網上銷售;其次,定期為一些博物館、展覽會供貨;另外,給其他剪紙場的半成品進行加工、包裝,從中獲取利潤。最后,了解到大部分人購買是為了節慶裝飾,會通過直銷、經銷的方式賣給定期來訂貨的客戶。第三、引入企業生產模式,由高佃亮本人擔任經理,設有工資標準,制定規范的獎勵制度來調動工人積極性并且招收學徒傳授技藝,學前可不交學費,學成之后要留在廠子里工作。所以,要想發展萬全“泥人張”,就需要根據萬全縣的真實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保護與發展。第一、建立萬全“泥人張”泥塑廠,既培養工藝繼承人,又拓展了藝術市場。當地節慶日比較喜歡逛廟會,所以我們可以生產大量符合當地特色的三神奶奶及神話人物題材的泥塑玩偶,聘請外地有名的手藝人進行指點,招收有意向的工匠進行培訓,然后建立津貼獎勵制度,鼓勵工匠們創新發展。第二、政府還有展覽館會和公司進行定期的合作,萬全“泥人張”這一泥塑品牌需要結合現代最新的元素進行創新,將剪紙、面塑等工藝融合于創作中。
5 結語
萬全泥人張泥塑是河北的傳統民間工藝,它來源于民間,服務于人民,是北方民族豪放灑脫、純樸大方的最佳體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適應了群眾的審美和需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畫種,被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俗物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萬全“泥人張”泥塑歷經千百年的變化而不衰,是民族藝術的瑰寶,源遠流長,影響深廣。但是,隨著歷史的不斷前進和變化,經受著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沖擊,萬全泥人張泥塑應順應時代發展的大潮流,其題材、內容和文化內涵應不斷地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豐富、變化、發展起來,才能滿足人們不斷發展的心理需求和審美需求,在新時代的面貌中重放光芒、大放異彩。
參考文獻
[1] 耿俊,邢鵬飛,李利.民間藝人——張家口萬全縣泥塑代表性傳承人張其林 [EB/OL].張家口新聞網,2015-12-24./2017-05-16
[2] 祁慶富.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承與傳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2(3).
[3] 王連海,王偉.民間玩具[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
[4] 李恩佳,常素霞.河北泥塑[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5] 張昌,中國傳統彩塑的繼承與創新[J].大家視角,2011,12(2).
作者簡介:安曉敏(1994—),女,河北人,碩士研究生,設計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