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寬容,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更是新時代背景下建設和諧社會所需的高尚品德。縱觀我國歷史長河,寬容無論是對個人修養,還是對國家的和諧穩定皆發揮著重要作用。當今大學生作為新時代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其寬容品德的提升影響著自身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程度。為此,通過提高其寬容品德為新時代和諧社會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大學生 寬容品德 和諧社會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對寬容文化給予高度重視,把寬容思想融入深化改革當中,對企業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為黨員干部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在國際上,“倡導包容互鑒”思想,“倡導和平發展、和諧相處、合作共贏的國際觀”。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和合”是一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更要秉承寬容精神、傳承寬容思想、具備寬容品德,為和諧社會建設做貢獻。文章通過分析寬容對和諧社會的作用,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面臨的挑戰,并從寬容品德的理念、內容和渠道來探索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的策略。
一、寬容是和諧社會的德性基礎
“寬容是指容許他人有判斷和行動的自由,對不同于自己和傳統觀點的見解能夠耐心公正地予以容忍”。和諧社會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所呈現的穩定狀態。其內涵是充滿一種“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創造活力,人與人、人與自然和睦相處的穩定有序的社會。”
寬容之所以能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德性基礎,是因為二者的內在因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寬容是對差異的包容和容忍,而和諧社會在建設過程中同樣會出現不同的聲音、現象和利益訴求,這就需要我們用寬容精神來進行調合,才能更好地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進程。寬容是人們之間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和諧狀態,而在新時代背景下建設的和諧社會是“和而不同、穩定繁榮”的社會,寬容精神是其成立的必要條件。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主要依靠人發揮作用,而寬容使人展現人道主義關懷,利于社會多樣性和差異性存在,可以激發人們的創造活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從而為社會和諧、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從這個程度上講,寬容是和諧社會的德性基礎,更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
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需要寬容作為個人的品德來促進整個社會的穩定發展。寬容成為社會成員的品德,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才能更加和諧、穩定,社會才會更加充滿活力。但這種寬容以社會的道德和法律作為前提。
二、新時代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面臨的挑戰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時代要求社會更加和諧,大學生是新時代和諧社會的參與者、建設者,有責任和義務為其做貢獻,而寬容品德對和諧社會建設意義重大,也是其應必備的道德素質,應該加以重視并著力提高。結合我國高校德育的現狀,發現大學生寬容品德在培養上存在缺失,給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帶來挑戰。
理念重視度不夠。新時代背景下,建設和諧社會的任務更重,力度更強,高校對寬容品德的培養逐漸提上日程。但這一理念并未真正得到培養的主體和客體的認同,并且在長期重知識教育輕道德教育觀念支配下,重視寬容品德的理念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寬容品德作為道德教育的分支,教師們對其理念仍停留于傳統觀念里,并未結合目前的實際不斷加以更新。在多元文化大環境下,大學生自身的辨別能力不足導致其對和諧社會建設的認識不夠,自覺參與寬容品德培養的主動意識不強。
內容存在欠缺。寬容品德培養課程,本身就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過于單調、內容不夠與時俱進的弊端,更多的是對理論的闡述,不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缺乏能給大學生真實感受的材料,教學內容上更新緩慢,缺乏時代的感召力,不可避免因為其狹小的教育空間并不能發揮寬容品德本身所應具有的效果。另外,大學生寬容品德培養的系統性不強。高校目前尚未將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作為一個較獨立的體系進行,只是穿插在思想政治相關課程與工作中使取得效果并不明顯。
方法缺乏針對性。寬容品德的培養需要教師作為傳授者加以引導,幫助學生產生興趣。然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進行寬容品德的培養,其方法單一,以灌輸方式為主,只重講授知識,不重傳授道理。在教學過程中存在“只管不教”的層面,即沒有對大學生的寬容行為進行事前引導,僅僅對發生非寬容行為引發糾紛的學生給以嚴肅處理,這種以罰代管、以管代教的方式,使得大學生寬容品德培養過于簡單化、粗俗化。試想如果在和諧社會建設中對大學生寬容品德的培養只是讓大學生知道“應該”寬容,“必須”寬容,而不能引導大學生去認真思考和領悟“為什么要寬容,寬容品德對于自身全面發展的意義和對和諧社會建設的作用”,那么寬容品德的培養也將不能激發大學生內在的情感,也就不能內化為大學生主體行為意識,對建設和諧社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三、新時代和諧社會建設中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的策略
(一)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的重視理念
思想上,高校的教師和學生對德育有一定的認可度,此時強調寬容品德較為恰當。“理論武裝越徹底,理想信念就越堅定,思想就越敏銳,行動就越自覺;理論武裝不上去,信仰信念就會容易動搖滑坡。”為此,從古今中外的角度,加強大學生對寬容品德理論知識的掌握,從而對此內容有科學的、全面的認知;增強大學生對寬容品德的認同,用蘊含寬容思想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熏陶大學生,引導大學生增強寬容認同和行動自覺,在思想上夯實寬容觀念。再次,盡可能消除各種不利于寬容品德培養的因素的干擾。加強對功利化、實用化觀念散播的把控、減少庸俗文化在校園文化中擠占的空間、減弱一些校園文化活動重形式、輕內容的問題。構建綠色校園網絡,安排專人對網站進行維護,開設與大學生寬容品德培養有關的知識問答、網絡心理咨詢等專欄,強化吸引力。
(二)豐富大學生寬容品德的內容
目前,我國所記載的寬容資料內容豐富,尤其是關于古代的寬容思想更是十分豐厚。而新時代背景下寬容品德內容欠缺,要想真正的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需要不斷豐富寬容品德的相關內容,為此,通過對寬容資料的整理,汲取傳統寬容思想的有益成分、豐富其內容。“嚴以律己,寬容待人”一直是我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在我國傳統文化當中,古代以儒家、道家、墨家和各種宗教中也涉及到寬容的思想,儒家的“仁”字集中體現了寬容的精神,主張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不斷完自我,對他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對社會則注重群體意識與團結和諧;墨家的“兼愛”是一種平等的愛,和親疏關系、地位高低無關,這是寬容品德培養的基礎;道教的“柔弱不爭、慈愛和善”的待人原則和“物我為一、齊同慈愛”的接物原則,這些內容在新時代建設和諧社會、提高寬容品德的仍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我們要主動去傳統文化中汲取寬容思想和精神的營養,為提高寬容品德注入新的內容。
(三)拓寬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的渠道
新時代大學生寬容品德的提高必須借助一定的方式得以實現,即提高的方法,結合大學生的實際狀況,探索提高大學生寬容品德的方法有助于使提高見實效。
第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增強寬容品德實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德育的主陣地,同時也是寬容品德提高的強有力途徑。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緊跟國家的方針政策,做好國家與大學生的中間維系作用,不僅要用恰當的方式方法傳授給學生,更要注重學生的對此內容的認可程度。為此,要在課堂中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創新課堂形式,吸引學生的參與;在課堂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由開放的氣氛中,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要運用討論和開放的方式,引發學生對于課堂問題的積極思考,還可以借鑒“行動導向教學法”、“頭腦風暴”等教學方法的引用,有利于激發大學生主動參與,自由思考。當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積極參與的課程,那寬容品德也自然得到提高。
第二,豐富課外活動形式,開展有關寬容品德的座談交流會。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課外活動也是拓展知識的重要途徑。高校要定期開展以寬容品德為主題的交流會,并以班級為單位,結合寬容品德的理論內容和日常生活的感受來分享自己對寬容的心得。同時,要在集體中學會聆聽并尊重他人的觀點,這也是寬容品德的必備素質之一。另外,這種交流不僅可以拓展理論知識的內容,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集體中得到共同的成長。
參考文獻:
[1][美]亨德里克·房龍,寬容[M].沙漠舟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2]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習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摘登[N].人民日報,2017-10-19(02).
[3]程郁綴.寬容也是一種美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05).
[4]吳云.是否應當寬容不寬容者[J].道德與文明,2016,(11).
(作者簡介:姚倩倩,碩士研究生,單位:哈爾濱理工大學,研究方向: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