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威 劉成擁 孫峰
摘要:信仰教育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但由于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致使大學生在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過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遵循規律、創新思路、潛心研究,積極探索破解問題之道,顯然應成為高校思政工作者,在新時代背景下一個需要認真完成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信仰 高校信仰教育 思政工作
從學理上講,所謂信仰是指人們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以致堅定使之成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這種榜樣或指南顯然能夠引導信仰者篤定人生方向和目標,并為自己未來的行動增強動力,而科學的信仰還能給予人們高尚的精神境界,激勵信仰者為國家和民族,乃至為人類的進步事業做出貢獻。所以,身為高校思政工作者任務重大、使命光榮。當然由我國國家性質所決定,我們所推崇和傳播的信仰自然是馬克思主義,且需我們將其置于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地位。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五四”青年節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時所指出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同日,在委托工作人員向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1502班團員青年致以節日問候時總書記再次強調:青年大學生要堅定信仰、砥礪品德、珍惜時光、勤奮學習,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6年12月在全國思政工作會上他更是強調:要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學生一生成長奠定科學的思想基礎。總書記這些囑托已經充分說明高校信仰教育的極端重要性。
但現實卻并不樂觀,尤其是以高職院校為代表的信仰教育工作還存在著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對人才培養目的認知有誤區
由于多數高職院校將專業技能培養視為主要工作目標,致使有人盲目認為,只有幫助學生主體產生專業知識儲備和專業能力提升的教育才是正道,而以思想政治教育為代表的其它學業和能力培養工作,則無形中被邊緣化,尤其是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信仰教育更是長期得不到實質性重視。結果,這種短視和功利主義心態主導下的教育理念,導致了主體工具化嚴重,社會適應能力差、政治覺悟偏低、理想信念情懷欠缺,在面對利益誘惑或挫折考驗中往往易失公民良知,甚至背棄國家民族大義,如小到學生考試作弊,大到以“潔潔良”為代表的辱華丑華行徑,[1]以及在學生干部群體中暴露出的官本位思想和行為等,都無不詮釋了這一道理。
二、不當教育過程造成的困擾
對教育的功利化認知必然造成教育過程的反規律現象,諸如忽視整體素質提升的 “填鴨式”、說教式等粗暴教學模式又會成為課堂主基調。表現在日常思政教學過程中,就可能導致內在邏輯性、系統性、整體性較強,內涵豐富且具有深奧真理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被無端條塊分割,然后再被生吞活剝地傳授給學生,致使多數學生因消化不良而無法感知和吸收其內在的精神營養,尤其是被視為信仰源頭活水的主體追問和深思,也必然被空耗掉,導致“一落實到行動層面,就會偏離甚至悖逆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2]最終使信仰教育在脫離正軌、流于形式中失去應有的魅力,主體信仰認知及養成更無從談起。更令人擔憂的是,目前,教育過程中施教者本身認知上的偏差,甚或其世界觀、人身觀、價值觀的南轅北轍,更會給受教育者帶來信仰上的困擾。
三、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性認識不清
多年的調查研究表明,高職院校主體對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性認識不清的首要原因,多是由于其沒有系統有效研讀馬克主義經典學說,不了解它的開放性、發展性特質,更沒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去思考問題造成的。總結起來,對馬克思主義之科學真理性持否定態度的學生,無非表現為以下幾種錯誤認知:淺嘗輒止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恩克斯說過的經典語句的總和;受自由主義思潮影響者,則認為從來就沒有具體的、客觀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內涵取決于人們自己的解讀;更有思想僵化、思維教條者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是馬克思恩克斯所有著作的總和;甚至還有學生覺得,馬克思主義和世界上的其他宗教沒有什么區別,二者都是空無的說教等等。
四、黨員干部及教職工的消極頹廢行為,直接損害著高校信仰教育成效
這種損害有來自校內的,也有來自社會的;有來自眼前的,也有來自各種信息媒介的。但最容易使主體困惑,甚或顛覆其“三觀”的往往是那些來自校內和身邊的消極頹廢行為。如學校教職工懈怠無為現象、收受學生或家長禮金、對女生圖謀不軌的行為;校內黨員干部以權謀私、爭權奪利、弄虛作假、對教職工和學生頤指氣使、唯我獨尊的行為;在企業實習崗位上看到的索賄受賄、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偷稅漏稅行為等,無不對主體心靈造成較為負面的影響。
五、遠大理想與生命周期之間的矛盾,制約著主體信仰形成過程
不可否認的是,從個人得失選擇行為方式是多數人日常心理習慣。即便是在高校這種文化薈萃的環境里,一提起馬克思主義信仰,也有一種非主流態度比較突出:遙不可及的事情不值得信,認為即便身后幾輩子都難以實現的目標根本沒有談論的現實意義,[3]不如追求權勢、地位、資本來得實惠。這種僅從人生周期視角否定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態度,無疑成了當下信仰教育的一大掣肘。
此外,市場經濟衍生出來的拜金主義;完全建立在“羊毛出在羊身上”的北歐福利誤導現象;“蘇東劇變”的制度詰問等,也都無時無刻不挑戰著高校信仰教育的底線。
面對以上問題,高校思政工作者應當秉持中央“四個意識”的要求,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思維、深入實際,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解決之道。
(一)高校領導干部要首先提高認識、認清方向,推動信仰教育回歸本位
如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2月,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所強調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要引導廣大師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踐行者。”而這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正是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在我國現階段的集中反應。受目前我國多數高校體制機制所決定,高校黨委,尤其是分管領導的真抓實干是做好該項工作的前提和關鍵所在,尤其是高職院校領導的干部更要率先提高認識,轉變工作思路,真正關注關心理想信念和信仰教育工作,在調查研究和完善制度的基礎上創新育人機制,并結合當下學習習近平系列講話精神的活動,身體力行帶頭研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學懂學透其本質內核,并將其付諸于日常工作的實踐中,從而給廣大師生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起到引領和表率作用。
(二)優化教育過程、純潔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隊伍、厘清各種階段性矛盾帶來的困擾
高校思政工作者作為信仰教育的主力軍,其育人過程是否科學、自身是否有真信,往往是信仰教育成敗的關鍵。科學育人過程一定是符合教育規律、符合受教育者心理要求的施教過程。那種假大空式的宣傳方式、讓人死背教條的方法、自己不懂不信還要到處“唬人”的態度等,無疑都應成為我們工作過程的大忌。尤其是施教者不僅要有育人之術,更要有育人之德。就如總書記所指出的:“傳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4]這個道當然是馬克思主義育人之道。所以從思想上、政治上純潔思政育人隊伍,應成為高職院校未來提升信仰教育水平的一個重要抓手,否則,教育過程就會因育人者自身言行沒有底氣,而缺乏感染力、號召力。另外,要從學理上深入剖析社會低階段制約因素與高階段理想之間的差異性矛盾,使受教育者能夠充分認識到該矛盾的客觀性和暫時性,既不為其客觀性而悲觀失望,也不為其暫時性而心生奢望,更不應將發生在個體、局部上的問題擴大化、社會化,不能只困惑于眼前而看不到遠方。
(三)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要培養博學篤行的精神情懷
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他研究的是整個客觀世界以及社會形態更替的規律、資本主義發展規律以及具有客觀依據的關于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科學構想。它的最根本目的和使命,就是為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指明道路。”[5],它以客觀實在為依據,以實踐為檢驗認識的標準,從現實世界最簡單而又最普遍的商品作為研究的出發點,以經典學家的超人智慧和幾十年的忘我工作,最終創造性地發現了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和剩余價值規律,科學揭示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社會運動趨勢。而且這一趨勢,在歷次經濟危機所致各國資產階級政黨及政府所暴露出來的焦躁不安,甚或無計可施中得以反復印證。尤其是20世紀初至今,我國人民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整黨領導下,所取得的革命和建設的巨大成就、理論貢獻,更加證明了它的科學真理價值。但它的科學真理性,需要追求者既要樹立創造性的、發展的、與時俱進的科學態度,又要通過博學慎思增加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知的厚度和深度,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在實踐中求證篤行。所以追問其中的科學真理,不僅要培養大學生腳踏實地的求知精神,還要有登高望遠兼濟天下的高尚品格。除個人努力之外,馬克思主義自身內在的開放性和自我批評精神也一再提示我們,任何人都不應將馬克思主義著作中的個別詞句,或者個別過時的論斷,作為否定馬克思主義科學真理的借口。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談到對待各反對黨的態度時說:“雖然在原則上今天還是正確的,但是就其實際運用來說今天畢竟已經過時,因為政治形勢已經完全改變。”[6]
(四)高職院校要在國家現有體制基礎上,創新自身監督管理機制,凈化主體信仰成長環境
可組建由校紀委牽頭,聯合學生工作處、宣傳處、團委(包括下設各院系團委)、思政教學部、學生心理咨詢中心、校學生會等多方聯動的民主評議機構,并搭建相應網絡信息平臺,對一定時期內,學生舉報的黨員干部、教職工、校內外來服務單位及成員的消極怠工、違反公德、侵犯學生利益等事項進行核實、梳理和評議,經民主綜合評議后,針對存在的實質性問題,按部門分工限期整改,將整改結果在網絡平臺上公示,并為學生拓出實名網評空間。在這一過程中校紀委要給予切實監督問責,力爭使發生在校內的學生身邊問題,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還學生追求信仰的一方凈土。至于社會消極腐敗給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既需要思政工作者從理論聯系實際的維度給學生講透徹,又要積極引導學生看到黨和人民戰勝腐敗的信心和決心。
(五)化解主體理想與生命周期間的矛盾認知,要從破除三大誤判入手
一是認為,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通過全面消滅私有制來快速實現馬克思主義理想——共產主義。持該觀點的學生往往認識不到共產主義需要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極大豐富為前提,從而否定它有一個持續積累過程,且不知需要多少代人的艱苦努力才能建成。二是將共產主義進行抽象化地認知錯誤。此類主體一般認為,共產主義在現實中從來就沒出現過一點苗頭。但實際卻是,我國實行的公有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國家實踐、理論上認定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等,已全方位展現了我國向共產主義邁進的宏大場景。三是認為,我國既然是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就不應該在諸多領域推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經營方式,就不應該存在剝削現象。學生的這種誤解往往是由于對我國目前生產力還不夠發達,非公有制經濟條件下剝削現象有其客觀存在的必然性了解不深造成的。為消除這種誤解,馬克思指出:“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勞動的方式和條件……有利于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7]總之,我們不能因為在自己的生命里程里,看不到共產主義社會的全面實現就放棄應有的執念,否則我們就會愧對那些為該信仰而付出一切的先輩們。
此外,由商品經濟迅猛發展所誘發的拜金主義、北歐資本主義國家高福利所虛化的“疑似共產主義”現象、曾因“蘇東劇變”而讓世界資產階級掀起的社會主義“歷史終結”狂潮等,都可能給大學生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造成困惑。因此,面對現實,就需要高校思政工作者樹立責任意識、大局意識,克服短視、狹隘心態,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從分析高校信仰教育問題的根由入手,科學剖析其成因,澄清其真相,以徹底消除高校主體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道路上的層層迷障。
總之,面對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的諸多問題,我們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妄自尊大,要遵循主體心理發展規律,遵循信仰教育規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重托,發揚勇于擔當,迎難而上的精神,創新思路、潛心研究、勤于實踐,就不難探索出切實可行的破解之路,從而使我們高校信仰教育工作能夠破繭化蝶,終成正果。
參考文獻:
[1]廈大回應潔潔良事件:已啟動相關處理程序[DB/OL].中華網,2018-04-22.
[2]祝和軍.知識性教育的困境及其超越——兼論現代語境下的信仰教育如何可能[J].思想政治研究,2016,(11):56.
[3]陳先達 著.馬克思主義十五講[M].人民出版社,2016:42.
[4]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的講話[DB/OL].新華網,2016.
[5]陳先達 著.馬克思主義十五講[M].人民出版社,2016:4.
(作者單位:山東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思想政治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