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各行各業都充滿了挑戰與機會,公共場館作為服務大眾的公益性場所,應加強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從而豐富場館建設內容,提高場館服務質量及運行效率。
關鍵詞:互聯網技術 公共場館 服務運行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與意義
1.課題研究的背景
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超過全球平均水平(51.7%)4.1個百分點,超過亞洲平均水平(46.7%)9.1個百分點。在此基礎上,網站、網頁、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與APP數量等應用發展迅速,均在2017年實現顯著增長。[1]自從 2010 年上海世博會之后,各類場館在我國各地不斷興起,如何能夠使公共場館以更加多元化、多樣化以及豐富多樣的方式吸引人們,同時達到科普教育的目的,已經成為了現代我國公共場館建設的重點研究內容。[2]
2.課題研究的意義
城市公共場館不僅為人民提供了休閑放松的場所,也是發揮城市文化功能的平臺。人們審美的提高以及需求的增大,加上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公共場館的展示及服務已不能滿足于人們的需求,公共場館也面臨著如何吸引大眾,服務大眾,從而創造社會效益的問題。一座標準化的公共場館,除了令人賞心悅目的建筑外表以外,應有多樣化的展覽方式,豐富的展示內容及便捷優質的服務,從而滿足日益增長的各類觀眾對更多信息更多活動的需求,本文研究內容旨在為公共場館建設、運行、服務方面提供參考和建議。
二、公共場館的建設與互聯網技術應用
近年來,各類新技術手段越來越多的應用到各行各業,部分公共場館也嘗試利用新技術對場館建設和服務方式進行提升改造,其中VR體驗、新媒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在公共場館被廣泛應用,逐步完善了公共場館的各項功能和服務,本文重點探討新媒體、VR技術在展示類公共場館的應用情況。
1.新媒體技術在公共場館的應用
新媒體是相對傳統媒體(報紙、雜志、廣播、電視)而言的,是指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和衛星等渠道,以電視、電腦、手機為終端、向用戶(即受眾)提供圖、文、聲、像等交互式信息和相關功能,從而達到宣傳、推廣、營銷等目的的一種傳播形式。該技術打破了媒介間的壁壘,消融了媒體介質之間、地域行政之間、甚至傳播者與接受者之間的邊界,與受眾具有互動性。由于這些特性極大的降低了傳播成本、提高了傳播效率、豐富了服務渠道,眾多公共場館更多地選擇利用新媒體技術作為對外平臺開展宣傳和推廣,從而提高場館的知名度及大眾的參與度。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平臺開發了眾多的功能及程序。部分公共場館不斷利用新技術豐富平臺功能,實現預約、參觀、互動、體驗的一站式服務,進而擴大受眾范圍和場館的影響力。
據統計,全國共有各類公共場館8062個,幾乎所有的場館都建立了官方微信或微博平臺,部分場館微信平臺不僅為公眾提供便捷高效的參觀服務,還結合場館特色,拓展文創、銷售、線下服務等功能。如長沙市規劃展示館擁有自己的網站和自媒體微信公眾號,網站集信息介紹、網上展館、參觀服務、留言建議等功能于一體,并增加了虛擬展館、智能講解、WiFi連接等功能,參觀者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全景瀏覽各個展館,也可在展館內實現“邊看邊聽”;上海市科技館微信公眾號集合了展館介紹、活動召集、參觀服務等功能,其中“活動召集”功能充分實現與公眾的互動,利用科技館資源,開展科普教育活動,充分發揮公共場館的社會效益。
2.VR、AR技術在公共場館的應用
VR技術即虛擬現實技術,采用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高科技手段,生成逼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等一體化的虛擬環境。由于VR技術具有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構想性等特點,近幾年來,被廣泛地應用在娛樂、游戲、科技、商業、生活等領域;
AR意為增強現實,是在虛擬現實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技術,也被稱之為混合現實。是通過計算機系統提供的信息、增加用戶對現實世界感知的技術,將虛擬的信息應用到真實的世界,并將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物體、場景、或系統提示信息疊加到真實場景中,從而實現對現實的增強。具有虛實結合、實時交互性、三維定位的特點。
目前,國內大型的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均不同程度的應用了VR、AR技術,如虛擬展館、VR運動體驗、AR互動展項等。對于公共場館而言,虛擬技術的應用是一場展覽方式的革命,它實現了場館的虛擬化,使得場館不再受限于地域空間,豐富了展覽的內容和形式,增加了場館的互動性和趣味性,為場館的設計和建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個別場館的建設甚至在VR和AR技術的基礎上開展,并結合場館主題和功能需求不斷優化,從而滿足受眾多樣化的視聽體驗。如長沙規劃展示館通過佩戴體驗裝置,選擇長沙市域綜合交通系統規劃圖、長沙對外交通規劃與長沙軌道交通規劃,實現VR自駕,從而讓參觀者了解城市道路交通;上海市科技館的虛擬實驗室利用VR技術學習鳥類飛翔,山地植物分布,氣體毒性分類,日食月食潮夕,核能利用,生態凹面鏡成像,影響化學反應速度的因素等,根據參觀者喜好,可進行營養食譜,虛擬作曲,虛擬養魚養蠶等體驗。
三、總結與展望
公共場館在民生服務方面具有社會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是城市機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有機體現。互聯網技術在展示類公共場館的應用實現了公共服務可記錄、可跟蹤、可測評,不僅強調服務平臺和渠道的連接和融合,讓服務更加主動便捷地提供給公眾;還強調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進行服務的改進升級,提升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公共場館對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不僅有助于公共場館的建設與服務,更有利于社會文化的搭建和受眾需求的滿足。
各類公共場館應結合自身功能和受眾需求,利用互聯網技術完善場館建設和服務,如:通過新媒體平臺加強對場館宣傳和大眾的溝通,結合VR、AR技術加強展項的互動性和趣味性,更好地實現建設為民、服務于民。
參考文獻
[1] 2018年第4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2018(1)
[2] 萬晨.城市規劃館宣傳教育工作的創新思考[J]魅力中國,2016:216
作者簡介:姓名:陳雪芳(1990.11—);性別:女,民族:漢,籍貫:貴州六盤水,工作職務:講解員,學歷:本科,研究方向:互聯網技術與公共場館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