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宇寰
摘要:新課改為高中理科的學習提出了新的發展路徑,學習策略的完善是新課改實施的重要路徑,這兩者之間的關聯性較強。單就目前高中理科學習的現狀來看,還存在許多問題,極大第影響了新課改的有效實施。因此,作為高中生,我們應該積極響應新課改的要求,從學習目標、學習方式、綜合素質等各角度,全方位地推動高中理科學習策略的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 高中理科 學習策略
新課改是當前我國教育尤為重要的任務,它對高中理科的教與學都提出了很多要求,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要求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我們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全面健康地成長。作為高中生,我們的學習負擔是非常沉重的,高考的壓力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的訓練,也影響了我們學科素養的提升。因此,在新課改環境下,我們要主動探究理科學習策略,這對于我們的學習和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一、新課改對學習策略的推動作用
新課改是高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而理科又是高中生學習的重要部分,由此,可以得出,二者具有很強的關聯性。同時新課改還是高中生學習方向的指導性策略,它包含了對課程理念、內容、目標、學習等方面的改革,極大地推動了高中生學習策略的完善與改革;其次,高中理科的學習策略是推動新課改的重要舉措,是指導我們學生學習能力、品德思想、創新能力、合作能力的重要方針,而新課改的理念也為理科學習策略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指導方針。
二、新課改下的高中理科學習策略
(一)明確理科學習目標
《新課標》要求高中生明確學習目標,主動探究學習內容,加強學生的思維訓練、素質提升、情感品質、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培養。理科學習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創造力,因此,在學習中,我們要把握學習任務,明確學習目標,在學習相關知識的同時加強能力的訓練。就物理學科而言,大多數同學認為高中物理學習難度太大,不知道怎么學,或者是努力了卻看不到成效,因此而放棄。我個人認為,物理學科具有很強的探究性,我們在學習物理時,要把握好物理概念、定律的產生過程,重視實驗操作,就能夠把握基礎知識,進而靈活運用這些知識。關于概念、定律的學習,我們要重視實驗的過程,每一個概念和定律的產生都是經過無數次實驗進行驗證的,并且,在實驗過程中,還能夠強化我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在學習中,我發現:學習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課堂參與是否積極主動。在課堂上,我們的參與面越廣,有效性越高,學習效率就越好,因此,上課時我們要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當然,我所說的課堂參與并不是單純的教師提出問題,所有的學生一窩蜂地去搶答,課堂亂哄哄,卻沒有成效。教師提出問題后,我們要針對這個問題深入思考,發表具有一定深度的見解;其次,對于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先學會自主探究,通過各種途徑嘗試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有效提高我們的探究能力,經過探究后仍然存在問題,再向他人請教,這樣在請教與思考中,會對所學的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三)自主創造思維環境,進行思維模式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可以自主創造思維環境,進行思維模式的學習。例如,在學習高中數學時,我們可以尋找一些生活中經典的數學案例,在生活中感受數學,在學習統計類的內容時,我們可以搜集生活中關于統計的例子,這樣我們的學習過程就會感覺有趣而充實,不再是枯燥、灰暗的。因此,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創造一定的思維環境,進行思維模式的學習,面對問題時,多留出一些時間用來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學會自主學習,加強對自己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更加自主地去思考問題,提高學習能力。
(四)研究理科發展史
每個課程都有其發展的歷史,理科學史是這些課程形成與發展的歷史,涵蓋了其概念、定義、理念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也包含了許多人文歷史故事,更囊括了學科實驗的操作過程。從學習的角度來看,在理科學習中,研究各個學科的發展史,了解所學科目的概念和理論的發展,可以加深我們對這些知識的印象,還可以讓我們進一步認識理科每一門課程的學科特點。研究理科的發展史,需要我們重視歷史資料,要從學科的事實出發,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使學科發展史在學習中發揮真正的指導和借鑒作用。在理科發展史的學習中,可以加深我們對概念和規律的認識,更重要的是我們從發展中能夠找到正確的觀點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吸取前人的經驗,對我們的學習得到啟發。
總之,新課改下,高中理科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需要我們主動嘗試與思考,并從不同的角度入手,明確學習目標,積極主動投身到學習中,在不斷的探究中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與策略,目前最重要的是應該主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積極開展個性化的學習模式,不斷推動學習策略的創新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宋艷美.新課改下提高學生化學學習有效性的策略[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03):59-60.
[2]袁順東.高中物理學習策略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3.
(作者單位:遼寧省大連市第24中學 二年七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