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思程
摘 要:本文通過對近幾年來社會熱點事件的社會輿論分析,指出社會輿論對我國法治建設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一方面,通過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有利于加速法治建設的進程;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民眾綜合素質相對較低,容易造成網民的暴力,影響司法,存在一些新媒體輿論監督失范的現象。本文對此類情況進行分析,淺談了如何更好地發揮新聞輿論監督的作用,并提出了社會輿論與法治建設良性互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 新聞輿論 法治建設 公開性
引 言
隨著我國網絡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以互聯網為主體的新媒體形態代替了傳統的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開啟了全民參與社會輿論的新時代。近年來,中國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社會事件,如重慶公交墜河事件,昆山“反殺案”、李天一案、藥家鑫案等,均引起了民眾在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平臺的廣泛討論,社會輿論嘩然,對我國法治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全面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下,促進社會輿論與法治建設良性互動顯得尤為迫切。
一、社會輿論對中國法治實踐的影響分析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寫道:“法律的精神通過社會權利一直滲透到最底層的人們,直到最后全體人民都染上了法官的習性”。隨著新媒體快速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是法官”的時代來臨。社會重大事件必然會引起全民廣泛關注。社會輿論一定程度推進了中國法治進程,也一定程度上對法治的公正性、司法審判的獨立性等方面帶來了負面影響。
(一) 社會輿論對法治建設的積極影響
1、社會輿論“點滴式”推進法治進程。
社會輿論是大眾對某一事件或某一社會的普通看法,代表著大多數人的社會認同、價值認同、法律認同。特別是一些重大社會事件的發生,公眾輿論“點滴式”推進了中國法治進程。如2003年發生的孫志剛事件,引發了全民關于收容遺送制度的大討論,國務院最終廢止了《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出臺了《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2018年發生的昆山“反殺案”,又引發了全民對“正當防衛”的大討論,最終昆山警方發布了案情通報,認定于某的行為出于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并作出對于某撤案決定。這一通報和決定,推進了自1997年《刑法》頒布至今正當防衛制度這個“休眠條款”納入施行,為我國司法部門和公眾依法正確運用正當防衛制度樹立了標桿,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
2、社會輿論有力推進了法治公正性、公開性。
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社會輿論其實是一種公眾監督,一定程度上會促進司法部門對重大案件處理的公開透明,更有利于社會的公平正義。因為任何實體的不公或程序的不當都有可能隨時引發公眾的強烈反應,使得司法部門不得不更加公開案件的每一個環節,更加對司法過程中非法因素加以排除,從而保證了司法的公平正義。
2013年薄熙來案件發生后,舉世關注。山東濟南中院全程微博直播該案審判過程,這在我國法制史上是開先河之舉,釋放了司法公開的強烈信號,體現了我國司法改革方向。鑒于民眾對于我國重大案件的高度關注,最高法于2018年11月27日發布了關于進一步深化司法公開的意見,明確要求人民法院應主動公開重大案件審判、減刑、假釋、暫予監外執行等信息。目前全國各級法院累計直播案件庭審已超過200萬場,網站總訪問量超過130億次。
3、社會輿論為公民普法教育提供了平臺。
社會輿論具有廣泛參與性、交互性、引導性等特點,因此,一個正面的社會輿論就是對公民的一次普法教育,對引導和規范公民的行為影響尤為深遠。如公眾對江蘇昆山“反殺案”的輿論強烈關注,從而讓正當防衛深入人心,依法正當防衛、勇于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必將成為公民自覺行為。重慶公交墜江事件的原因引發全社會關注和討論,成為全民的法治課,讓公民更加關注和自覺維護公共安全。重大社會事件往往成為中考、高考的選題之一,中小學生從小就關注社會熱點事件,老師及時教育引導,從而讓社會輿論成為普法教育喜聞樂見的有效形式,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普法工作的開展。
我國民眾法律觀念相對淡薄,普法工作起步相對較晚。自媒體時代,重大社會案件在自媒體平臺被廣泛討論更是一個普法過程,使得民眾對基本的犯罪概念有了一定了解,也增強其法治觀念,面對違法犯罪行為的自我保護能力。
(二) 社會輿論對法治建設的消極影響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社會輿論也是如此。社會輿論具有非理性、匿名性、模糊性等特點,而且現階段網絡法律不健全,導致一些社會輿論魚龍混雜、是非不分,方式不當,容易誤導公眾,引發社會矛盾,甚至成為個別人仇視社會、違法亂紀的工具。
1、社會輿論容易激化為“網絡暴政”
一方面我國在轉型期矛盾加劇,輿論訴求難以滿足,導致一些人仇官、仇富心理;另一方面,公眾對于社會輿論熱點事件的判斷是基于樸素的情感和正義觀念,缺乏基本法理判斷,二者容易導致網絡言論負面升級,激發社會矛盾,演變成現實沖突。如2008年“蛆橘事件”讓全國柑橘嚴重滯銷;2011年QQ群散布謠言引發全國“搶鹽”風波;2018年湖南茉陽市城區部分學生家長因對大班額化解方案不滿,輕信網絡謠言,引發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等。
新媒體時代,民眾擁有發表觀點的權利,但這種權利一旦不被限制和約束,常常會轉化為網絡暴政,造成權利的濫用,對法治進程的推進起阻礙作用。
2、社會輿論一定程度上對司法獨立審判權提出了挑戰。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在新媒體時代,社會輿論公民參與性、信息傳播性、言論傳染性更強,容易對司法機關審判工作帶來巨大壓力,形成社會輿論對司法的挾持。如湖北省高院在審理佘祥林案中,雖然發現了證據不足等問題,但面對強大的社會輿論壓力,法院拋棄了疑罪從無原則,釀成錯案;如西安藥家鑫案、遼寧“黑老大”劉誦案、鄭州張金柱案,法院在社會輿論壓力下判處當事人死刑。
眾多學者曾指出,“程序正義之艱難,既有來自行政力量的干涉,也有來自民間的道德抗議”。輿論監督和媒介審判中需要有明確的界限,避免輿論監督淪為網絡審判。
3、社會輿論易演化成違法事件。
由于一些公眾對社會事件的看法基于個人深厚的感情色彩,缺乏法律理性修養,容易觀點偏激、言論誤導,甚至出現主觀愿望美好、現實行為違法的現象。如高鐵霸座事件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后,當事人遭到網民的“人肉搜索”,將其姓名、手機號、微信號、就讀學校、工作單位等信息公之于眾,不僅數家單位受牽連,當事人的工作、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這一行為嚴重侵害了公民的隱私權。
民眾在行使發表言論的權利和監督權的同時應注意避免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避免產生違法行為。
二、社會輿論與法治建設良性互動的對策建議
社會輿論是一把“雙刃劍”。因此,必須理性、客觀看待社會輿論,依法依規予以正確引導,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最大限度減少或避免消極作用,才能促進社會輿論與法治建設良性互動,推動中國法治建設進程。
1、提高公眾法律思維、底線思維。
國家及政府相關部門應利用新媒體平臺推進全民普法,讓公眾學法、信法、懂法、用法、守法,理性看待社會熱點事件,公正客觀評論社會熱點事件,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理智,不信謠傳謠、不惡意詆毀、不搞人肉搜索,凈化網絡環境,傳遞社會正能量。特別要在中小學校開設網絡法律課程,讓學生從小理性看網、正確用網、依法評網,為未來法治建設培養中堅力量。
2、健全網絡法律法規。
全國人大及其他立法機關應逐漸健全互聯網監管相關法律法規,以法律法規來規范民眾的行為,使輿論監督有法可依,有規可循。比如制定互聯網公民意愿表達方面的專門法律法規,規范每個公民的網絡行為、網絡言論,使其言行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建議建立互聯網公民評論實名制,強化公民社會責任,對發表負面、不實的社會輿論者,追究其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并公開曝光,讓其無處遁形。
3、提高司法審判工作的“柔性”。
在司法獨立審判的環境下,司法判決往往過于“剛性”,缺乏“柔性”。司法部門在堅守司法獨立的底線下,還要善于傾聽社會輿論正面呼聲,吸取正能量,排除負能量,讓司法審判既有法律的“剛性”,也有民意的“柔性”,這樣既有利于推進官民互動,又有利于推進法治的不斷進步。同時要全面推進司法的公開化、透明化,如重大社會熱點事件審理全程直播等,既有效防止司法腐敗,又減少了司法活動的“神秘感”,提高社會公信力。
結 語
新媒體時代下,民眾有了更多對國家法治建設參與的可能性,微信、微博等不同平臺使得民眾有權利發表觀點,表達訴求。同時,由于我國民眾素質相對較低,同時輿論監督相關法律、規范相對滯后,輿論監督與媒介審判的界限并不清晰。民眾通過新媒體表達觀點仍需要各方監督。
參考文獻
[1] 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
[2] 淺談新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提升[J]. 朱慧明. 新聞研究導刊. 2016(23)
[3] 從輿論監督到新聞法制——論當代中國傳媒與法制的關系[J]. 王春宇. 世紀橋.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