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藝術雖然不分國界,不分種族,但是在民族與世界的關系上是密不可分的,我們應該用聯系、發展的眼光去看問題,兩者是相輔形成、相得益彰的。在世界藝術這個寬闊的舞臺中,民族性才能綻放自己的光彩。世界性也因民族性更加的精彩紛呈
關鍵詞:民族性 世界性 藝術 關系
一、民族性
民族是人民在歷史上形成的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以及表現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質的穩定的共同體。藝術的民族性是指“運用本民族的獨特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使文藝作品有民族氣概和民族風格。”帶有民族性特征的比如繪畫中的:中國的山水畫、西方的油畫等,建筑中有哥特式建筑,中國的宮殿式建筑等。
民族性可以是單一的民族,也可以是多個民族組成,民族藝術發展的過程都是大相徑庭的,但是各民族之間都是相互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我們的民族藝術是在世界性藝術之中的,但是也要朝著世界性去走。
比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整幅畫面的筆墨比較素雅,只是在連綿起伏的山上渲染了薄薄一層的筆墨,然后使用比較重一點的墨色渲染遠處的山巒,還有江水旁邊的沙粒、倒影。秋水共長天一色,只有一點苔蘚和葉子用上了濃墨,但是已經恰到好處。中國的水墨畫一直被人們認為是有中國民族性的藝術中的一類,算是藝術符號的一種。它體現了我們古人講究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渾然天成的統一,它是一種民族符號,承載著我們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的精神氣節。觀賞者再去觀賞的時候,不可能人人都能感受到它的意蘊,但是這種水墨的藝術形式是可以感受到的,能體會它的美。而水墨畫里所蘊含的中國精神,是我們獨有的中國智慧。
再比如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拉斐爾是以雅典學院為框架,在美術、哲學等各個領域,創造出了《雅典學院》是贊揚人文主義的情懷。在這幅作品中,他用大圓頂和人物巨大的形象,預示他以后是放在圣彼得堡教堂里面的。吸取西方文明的精華,在這個偌大的空間里放置不同時期的人在相同的空間里進行對話,群英薈萃、少長咸集、各抒己見。這就體現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特點,圖畫中描繪的就是西方認為的哲學和神學的起源,這一個特點也是民族性的符號象征。
藝術的民族性本身也是不拘于一格,不定于一態,不同時期的不同藝術家不同,同一時期不同藝術家的創作風格也是不一樣的,同一個藝術家不同階段的風格也是不同。創造的作品是受當時的社會大環境,還有個人歲月的沉淀以及當時的心境等多方面因素決定。風格鮮明的藝術家,受到民族性的影響下,會把自身的內容作為基礎,然后融入一些新鮮的血液,從而迸發出新的生機。
二、世界性
首先世界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每一事物都是普遍聯系中的一環。唯物辯證法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正確地處理和協調世界性和民族性的關系,世界性是寓于民族性之中,世界性不是單獨的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區域,是不受國家和民族的限制的,世界性是一個聯系和發展的整體。而且大多數的民族都可以認同、接受、欣賞的一種藝術。其次,世界性不是包括所有藝術優點的藝術性。它是一切藝術的“一般性,”它不是抽象的、純粹的。它帶有一些典型性的特征,同樣也不能閉關鎖國,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比如我們中國甘肅敦煌莫高窟,它是世界文化遺產,它是“東方藝術明珠”,莫高窟里展示的飛天、佛、仙,內容包羅萬象。不僅表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和對宗教的信仰,還體現了對無拘無束生活的向往,暗含了一些階級的利害關系。這個石窟群也是一個綜合藝術,由雕塑、建筑和繪畫結合的規模宏大的佛教藝術瑰寶。不僅是中國的莫高窟,還有洛斯的阿芙羅底德等都具備鮮明的藝術特征,是世界璀璨的藝術珍品。
民族性最后還要升華到世界性,內容一定是有正能量的、有廣泛而深刻的意義,雖然藝術和經濟政治關系不大,但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提高國家經濟地位也是至關重要的,只有國家地位提高、話語權提高,才能使我們的藝術更好的發揚光大,西方文化藝術不可避免的對我們有影響,我們應該正確的看待,不要提到世界性就想到“歐洲化”、“西方”等詞匯,這種觀點是錯誤的,當然也不能因為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而歧視其他民族優秀的藝術文化。
藝術的民族性和世界性關系的問題,是藝術史上一個重要的理論主題。民族性與世界也是一個共性和個性的關系,民族性是個性,獨特的內涵,世界是共性,是一種綜合的總結。因為每個民族的經濟條件、政治因素、文化水平、個人修養、地理因素等不同,所以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曾說:“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我們社會主義文藝要繁榮發展起來,必須認真學習世界各國人民創造的優秀文藝,只有堅持洋為中用,開拓創新,做到中西合璧、融會貫通。我國的文藝才能更好的發展繁榮起來。”而不是全盤接收的復制,丟失了自己的特點。那就是索然無味的白粥。
其實從古至今,我們國家的文藝一直和世界的文藝都是相互交流的。但是要注意的是,我們在學習新的東西時,不要丟掉本民族的文化。再比如中國的山水畫講究寫意、格調、氣韻,更多的是一種人的性情,可以借景抒情、寫形傳神,萬物皆有靈性。南北朝的范縝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山水畫描寫的對象復雜,表現的畫面簡單,但是背后的寓意深刻。西方的繪畫大多再現,刻畫的人物越逼真、越生動越好,我們不能說這兩者那個好那個壞,藝術沒有好壞和對錯之分,東西方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世界是一個不斷變化發展的整體,藝術的世界也是處在不斷發展過程之中的。盲目的模仿是不可取的,如果全世界都是統一的模式,豈不是是單調、死板,生活未免太無趣了。藝術是有靈性的,就像音樂的五線譜,正是由不同的音符組成,才會奏成華美的樂章。如果世界真的只存在一種共同的藝術,個人認為那就不是藝術了,如果非要說它是藝術,那它就是空洞、沒有靈魂的藝術,只會黯然失色。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今是一個全球化的格局,我們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穩住自己的根基,保持自己鮮明的特色,不要盲目追隨全球化而迷失自己的方向盤,我們要用辯證的思維來看問題,用辯證的思維來進行藝術創作,才能在世界的舞臺上長盛不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參考文獻
[1] 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年版第4132頁
[2] 王宏建《藝術概論》,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8年版
作者簡介:殷睿(1995年)女,漢族,山東濟寧人,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攝影系研究生,研究方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