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永平
摘 要: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是我們民族之幸,這有助于我們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優秀的道德品格。從某種意義來說,在當今時代,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培養健全的人格和增進文化素養,應該讓他們更多的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以期擁有更好的未來。
關鍵詞:古代作品;仁民愛國;語文教學;道德品格;價值
一、古代文學作品蘊含仁民愛國的社會責任感
以詩文為教化手段的文學功用觀是古代最重要的文學觀念。中國古代文學家帶有特別鮮明的人文色彩和理性精神,密切關注現實,積極擁抱人生。民本思想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在古代文學中有著深刻和全面的表現。例如,古代有愛國詩人屈原與杜甫,屈原為了國家的前途命運,屢次向楚懷王進諫,但都沒被采納,傷心欲絕的他縱身躍入汨羅江內。正是屈原的“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愛國情懷影響了以后的文學欣賞。詩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他寫下了一首又一首的愛國詩句。面對國家走向衰落,他沒辦法阻止,唯有借助詩句表達自己的愛國情懷,猶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哀怨。古代詩人們超越了個人得失,把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升華為仁民愛國之情。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對培養當代學生的愛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有巨大的影響作用。《論語》所言:“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探討為官之道的同時,講明了遇事要慈、要忠的道理。孔子言信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古代文學作品里講信用的道理不勝枚舉。當代著名經學家、教育家唐文治先生,在上海交通大學第三十屆畢業典禮致辭時曾詳談到圣人古訓:“圣人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方位世界上第一等人。然此恉誠不易致。吾人在學校中,莫如先以一校為一家,為一人。諸同學在校,對于校長,如心腹頁,對于各教授、職員,如手足頁。是一校一團體頁。此謂之仁。”唐先生將做人和社會責任感放到一起,帶著學生一起領悟古人圣訓。他說,己欲自立,亦欲立人,己欲發達,亦欲達人。在他看來,社會責任感關乎每一個人,作為一個學生要在未來有所達,必須秉持仁道,而這個仁道便是將自己和社會和學校視為一體。這便是他闡發的古訓中的責任感。所以,生活在思想日趨多元化的當代,要想對學生更好的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讓他們擁有健全的人格和豐富的文化素養,就必須多接觸中國古代文學史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二、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諸多優良道德品格
倫理道德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核心,經過批判繼承而推陳出新的傳統倫理道德仍然具有其普遍性和時代意義。“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愛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包容精神;“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的義利觀;“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扶貧濟困”、“知恥近于勇”的道德品格等,都是教育教學中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本身是“情感的符號形式,藝術家掌握了創造藝術符號形式的本領,把無形的內在情感變成了可供人感知、觀賞的東西”。[4]通過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不斷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學生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其情感教育的感染力量優勢尤其明顯。不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內容中蘊涵著豐富的倫理道德和人文情感,而且眾多的文學家本身就是品格高尚之士。
中國人強調“文如其人”,這與西方不同。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孟子“舍生取義”的道義精神,孔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仁愛精神,《禮記》中的“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的誠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良好愛情觀,《段太尉逸事狀》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張中丞傳后序》中張中丞和南霽云視死如歸的精神,陶淵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中體現的親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現的友情,都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出的優秀品格。
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善待他人、關愛他人,真誠善良、正直無私、忍讓寬容等美德,都是我們今天培養學生良好倫理道德素質的深厚文化基礎。在當前這個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時代,為了幫助學生培養健全的人格增進文化素養,必須讓他們盡量多的接觸一些優秀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三、古代文學作品展現的高尚情操頗具價值
儒家的“中庸”思想對中國古代文學影響極其深遠,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就其整體藝術特征而言,具有含蓄深沉、風神獨具、意味雋永等藝術特征,呈現出一種中和之美,有助于陶冶情操,培養趣味,使受教育者成長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因此,幫助學生培養完善的人格、增進文化素養才是教育的重中之重。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所蘊含的優秀感染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健全他們的和諧人格,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孔子把“和”、“中庸”與人的道德修養和人與人的社會關系結合起來,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里由人自身的和諧推及人與人的和諧,由人與社會的和諧推及天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從而把和諧的關系擴展到各個方面,達到天和、地和、人和的至高境界。由此可見,這一思想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還有助于彌補學生功利性的教學之失。
四、結束語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所代表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由于在內涵上的極大豐富和巨大的張力,對當代學生文化素養的培養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所涵蓋的價值可以直接“為我所用”成為引導學生的重要價值內涵。因而我們必須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價值進行探索。
參考文獻:
[1]楊寒梅.初中語文與發展漢語文學作品教學的對比研究[D].青島大學,2017.
[2]吳俊臣.中學語文教材中古典小說選編研究[D].閩南師范大學,2017.
[3]陳詩靜.中職語文古代文學作品教學的課堂教學設計[J].文學教育(上),2017(03):54-55.
[4]周勝.高中語文古代文學作品民俗文化教學策略探究[J].好家長,2017(6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