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從歷史的實踐經驗中我們不難發現,過去四十年的改革開放為中國的發展帶來了無窮動力。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改革開放的進程中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進入全面深化階段的今天,認真總結這些基本經驗,對于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基本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歷史總是在一些特殊的年份給人以汲取智慧、繼續前行的力量。2018年剛好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場轟轟烈烈的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發端于四十年前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此次大會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全黨的指導思想,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我國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四十年的改革開放促使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今天的中國已然成為世界經濟增長重要的穩定器和動力源。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這些經驗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改革開放進入全面深化階段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開辟新境界的寶貴財富,值得我們認真總結和細細品味。
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不動搖。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進行了改革,但大多數國家都沒有取得改革的預期效果,甚至有些國家由于改革過于激進,使原有的執政黨失掉政權,國家性質發生改變,蘇聯東歐國家發生劇變就是明顯的例子。而與之對比,中國卻通過改革開放實現了國富民強的預期目標。究其根本就在于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就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方向,并將其作為改革開放的主題。四十年來,所有的改革舉措都圍繞著這一主題在有序進行,保證了我國的改革方向的正確性,實現了既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又保證經濟社會向好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面對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個關鍵時期我們更要有足夠的政治定力,守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踏踏實實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前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的那樣,正所謂履不必同,期于適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我們的改革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改革,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
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經過十年文革,人們的頭腦長期受到“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一時間很難轉變。到1978年底,盡管粉碎四人幫、結束文革已經兩年之久,但要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首先碰到的嚴重阻力就來自于“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黨和國家的工作在前進中出現徘徊局面。人們的思想不解放,做任何改革都會遭遇阻礙,改革開放正是從思想上破冰的。1978年5月11日,胡福明先生以“特約評論員”的名義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題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在全國引發了一場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大討論正是對人們頭腦的一次撥亂反正,使思想路線回歸到馬克思主義。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就是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的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改革開放實踐,正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正確思想路線指引下,踏踏實實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我國實際問題,創造性的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而不斷創新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能夠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穩步前進,因此,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一條寶貴經驗。
三、堅持先試點再推廣的穩健發展原則
回望四十年的改革歷程,中國選擇的改革路徑有別于蘇聯東歐國家的激進路線,采取了先試點總結經驗再適度推廣的穩健策略。發端于農村的家庭聯產責任制最初只是安徽等地農民的小范圍嘗試,但由于其大大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較好地釋放了勞動和土地的潛力,極大的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在隨后的幾年里,中國多數農村都采取了包產到戶、包干到戶的做法。經過幾年的觀察后,中央于1982年1月1日,出臺了第一個關于農村工作的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干到戶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自此以后,我國廣大農村地區才逐步擺脫貧窮,跨過溫飽線,走上富裕的道路。
同樣的,我國對外開放的路徑也遵循了先試點再推廣的穩健原則,穩扎穩打,步步為營。1980年黨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四個經濟特區。特區實際上就是做對外開放的試點,特區的建設如火如荼的展開,“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受人關注,同時特區的做法也伴隨著諸多非議。短短幾年,特區就發生了令人矚目的變化。1984年1月,鄧小平親自到深圳目睹了特區的發展變化后,不顧圍繞特區的諸多非議,欣然題詞:“深圳的發展和經驗證明,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既然興辦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那么試點地區總結的經驗就可以適當推廣,同年5月,黨中央即作出開放包括大連、秦皇島、北海等在內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的決定。特別是1988年海南開放全省辦特區,1990年國務院決定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新區,此后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逐漸向內陸腹地拓展,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開放的大門也越開越大。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開啟了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新時期。特別是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亞投行的設立以及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的成功舉辦,都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既注重引進來又注重走出去的新時期。顯然,對外開放的成功也離不開先試點再推廣的基本經驗。
作者簡介:徐亞彬,女,1985.1,滿族,遼寧省開原市人,學歷: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