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琪 鄭麗美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物質文化需求的不斷提升,教育需要三方合力進行,即家庭、社會和學校三種教育形態相輔相成、相互支撐的觀念逐漸被人們接受。但隨時間的推移,三者之間的不平衡性日益暴露,學校教育不能沒有足夠的能力彌補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越來越多的研究暴露出我國青少年群體在心理發展、道德成長、社會適應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源于原生家庭。家庭教育問題具有緊迫性,而家庭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和主導者是家長,家長是影響人的幼年經驗的重要人物,他們的心理健康、和行為兒童有重大影響,這使得家長教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
一、家長教育的問題
(一)家長教育主體問題
1.以學校為主體提供的家長教育服務
通過查找文獻資料,發現只有少數高校貫徹落實的比較好,從《當代家長教育研究——上海市市中小學生家長參與家長教育的基本狀況及其分析》中指出,社會對家長教育不夠重視,家校合作的不是很到位,更多是流于形式。總體評價就是能提供家長教育服務的學校數量并不多,發展緩慢。
2.以社會機構為主體提供的家長教育服務
第一,不正規的家長教育培訓機構居多,機構難生存,數量少。
第二,教育力量不足,師資不足,管理不足。
3.以網絡為主體提供的家長教育服務
第一,非正規的問答平臺為主體,教育內容得不到保證。
第二,服務平臺數量少,選擇少。
(二)家長教育內容問題
1.規范化
正規教育平臺難成立。無論是家校合作的講座,還是社會教育機構,還是網絡服務平臺,都沒有形成規范管理。講授內容類似科普知識,如學生身體發展過程,心理發展過程等,課程內容設計不夠規范,不符合成人教育要求。更有一些社區學校對課程設置采取收集家長意見的方式,上完一節課,再定下一節課的內容。這種方式雖然能解決家長實際問題,但課程內容一定會受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專業性不強,不夠規范。
2.適應性
通過網絡問答中的家長反饋可以看到,家長普遍提出,家長教育的課程沒有適應性,也不夠細化,沒有針對孩子的情況,分具體的年齡段進行教學,低年級家長和高年級家長聽一樣的課程,經常是聽了好幾次課仍然聽不到有用的,無法解決孩子的實際問題。
3.系統化
站在家長角度,家長因為自身文化素質、職業、家庭狀況等的不同,產生的教育需求也有所不同,但是受課程內容和課程系統的限制,沒有形成廣泛的課程網絡,內容多樣性不夠,家長選擇的空間很小,各種特殊需教育求無法滿足。如低學歷的家長應該選擇何種教育課程,離異的家長應該接受哪種教育。目前的課程選擇種類非常少,限制了家長教育。
(三)家長教育形式問題
1.共享形式
針對家長教育的問題,家長之間正規的共享交流平臺少,交流資源僅限于網絡提問,微信平臺或者偶然間的家長見面溝通。家長教育的組織者之間交流的正規平臺也很少,目前國內只有全國家長學校經驗交流論壇,加入的學者也數量有限,來辦交流會的次數也少,沒有達到資源的共享。而教育者和家長之間的資源共享就更加稀少了。除了各個家長學校提供的有限的咨詢外,再無他法。
2.開放形式
明顯的中國式教學模式,常規環境是指傳統家校溝通的方式與方法,或者是家校合作的載體機構,以及承載這些方式、方法與機構的運作環境,如家長會、家訪、家長來訪、家長委員會和社區環境等,溝通交流不夠開放,具有封閉性。
3.移動便利形式
21 世紀科技信息的發展,使很多家庭已具備了電腦、pad、智能手機等終端,家長教育的途徑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模式,應該更加便捷利民。家長培訓可以借助現代化溝通途徑,如視頻會議式培訓模式、QQ 等單通道式培訓模式、論壇多元參與式培訓模式、研讀培訓課程文本式培訓模式等。但這種途徑卻一直沒有被大規模利用。
4.碎片化學習形式
目前對于家長教育的學習,家長依托于學校,學校依托于固定課程,方式是整塊的長時間授課,沒有提供短時間,分散化的課程?,F在的信息時代下,人們的碎片時間很多,家長教育也應利用碎片時間,見縫插針的進行教育。
二、大力發展家長教育的途徑
(一)政府引導、社會參與與市場化運作三管齊下
政府及學校鼓勵支持家長培訓的發展,家長培訓學校應和中小學及社區相聯系,擴大市場,還應順應市場化的機構要求,設立單獨的管理部門,由專門的機構進行組織管理;同時和社區家長學校結合,設立對接,服務到每個家庭。做到真正地服務于父母,辦成常設性、實體化的成人教育機構,推進家長教育走向制度化、專業化、科學化,有效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建成學習型家庭與學習型社會。
(二)制度保障
制定相關法律,規范、培育家長教育的培訓市場,使家長教育培訓事業成為健康發展的教育培訓事業制定相關的法律和法規,使家長教育培訓成為有法可依的責任行為。在當代社會中,家長教育培訓問題已經變成由法律武器來捍衛的、受教育者的權利問題。因為,家長教育關系到未成年人的發展及素質的養成問題,關系到民族與國家的未來人力資源的開發問題,同時也關系到家長自身的利益問題。這些關系到民族與國家的重要利益的問題,都需要用法律的形式來捍衛。因此,制定相關的家長教育培訓方面的法律和法規,是捍衛受教育者權益的有利保障措施。
(三)形式發展
利用智能終端,電腦、pad、智能手機,采取視頻會議式培訓模式、QQ等單通道式培訓模式、論壇多元參與式培訓模式、研讀培訓課程文本式培訓模式等,見縫插針,將家長教育碎片化,公開化,多元參與化,促進家長教育組織者,參與者之間的交流,更加便捷、清晰、透明。
鄭麗美(1997.9—),女,朝鮮族,籍貫:遼寧沈陽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6級在讀本科生,本科學位,專業:教育學,研究方向:家長教育。
作者簡介:袁嘉琪(1997.7—),女,漢族,籍貫:遼寧本溪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16級在讀本科生,本科學位,專業:教育學,研究方向:家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