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紅
摘 要:自信心對幼兒一生的發展都是非常重要的。自信心是幼兒成長道路的基石,是幼兒學習、生活的動力。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通過多種途徑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使今天的孩子成為明天高素質的人才。但在幼兒園中,我們經常見到有相當一部分幼兒缺乏自信心,具有自卑感,不得不引起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幼兒自信心的培養進行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幼兒教育;自信心;培養;對策
所謂自信心就是對自己有信心,做任何事都敢于表現、會表現,相信自己能夠成功,是一種積極的道德情感和心理品質,是人的心理健康的主要的甚至是核心的標準,也是影響一個人發展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曾經有一位哲人說的好:“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滿信心地去努力實現自己的愿望和理想的動力。自信心強的人總對自己充滿希望,有“我能行”的信念,這也就為他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反之,缺乏自信的人總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對自身能力存在懷疑,常常伴隨著消極的情緒體驗,影響了幼兒全面健康地發展。
一、幼兒教師要學會賞識孩子,建立幼兒自信心。
“賞識帶來愉快,愉快導致興趣,興趣帶來干勁,干勁帶來成就,成就帶來自信,自信帶來更大的成就。”幼兒園的孩子年齡小,缺乏自我評價的能力,他們更需要成人的賞識,尤其是老師的賞識。成人的賞識和積極的評價對孩子產生自信心至關重要。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學會賞識孩子,用欣賞、信任、期待的眼光看待每個孩子,給孩子以鼓勵和力量,使孩子敢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能大膽地進行創造、想象和活動。同時,應及時肯定、鼓勵孩子的每個進步和優點,哪怕在成人眼中是微不足道的,也不要輕易地放過,因為老師的鼓勵和積極的評價是孩子獲得自信心的重要途徑。教師和孩子們相處時,應經常對他們進行贊揚和鼓勵,可以是滿懷笑意的目光,可以是充滿贊賞的話語,可以是親切溫柔的撫摸,也可以是一件小小的獎品,這樣就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的愿望,從而更主動、積極地去學習。尤其是能力特別弱的孩子更要多加關懷與鼓勵,讓孩子懂得人人都有長處,使這些孩子逐漸樹立對自己的正確評價。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優點,并充分感受被同伴和老師接納、喜愛的快樂,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建立自信心。
二、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必須及時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現代情緒理論認為:在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自信心與他的成功率成正比,成功越多,期望值越高,自信心越強,反之失敗越多,期望值越低,自信心越弱。所以要讓幼兒學會放手,讓幼兒獨立完成任務。幼兒是在活動中獲得發展的,多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并根據幼兒不同能力,從易到難,難度遞增,幫助幼兒逐步完成自我服務、為集體服務的任務活動,這樣不僅能促進幼兒的身體和各種能力的發展,而且能使之產生對環境的控制感并獲得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自信。有一次,我正在擦餐桌,樂樂情緒高漲地說:“老師我來幫你擦吧。”于是,我便給了樂樂一塊抹布讓她自己動手。雖然樂樂擦得不太干凈,甚至有點幫倒忙的感覺,但這是她自己干的,無論結果怎樣,都應該給予鼓勵,我便笑著說:“樂樂真能干,擦得真干凈。”這樣,使她有了一種自信感,認為自己能“行”,一整天她表現出來的是高度自信和活潑開朗。
三、在各種豐富的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培養幼兒自信心的條件是讓孩子不斷地獲得成功的體驗,而過多的失敗體驗,往往使幼兒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因此,老師、家長應根據發展幼兒的特點和個體差異,提出適合其水平的任務和要求,確立一個適當的目標,有針對性地為孩子提供獲得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讓孩子在實踐中積累成功的情感體驗。如讓他跳一跳,想辦法把花籃取下來,從而在不斷的成功中培養自信。切忌花籃掛得太高,而實際能力不及,連連失敗,致使自信心屢屢受挫。一個在游戲中總做不好的孩子,很難把自己看成是成功的人,他會減少自信心,并由此不愿再去努力,越是不努力,就越是做不好,就會越不自信,形成惡性循環。成人應通過幫助他們,完成他們想要做的事來消除這種惡性循環。如組織“我敢做、我會做、我能做”活動,讓每個孩子向同伴介紹自己能干什么?內容可以包括學習、紀律等方面,活動前老師應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尤其是那些能力較弱或自信不足的孩子,幫助他們進一步明確意識到自己也有長處,從而培養自信心。又如開展“小博士”活動,教師在戶外活動時組織孩子圍坐在一起,請每個孩子輪流當“小博士”給其它孩子出謎語或腦筋急轉彎之類的題目,請大家解答,如沒有答對時,請“小博士”告訴大家答案,此活動中所有的孩子都有表現的機會,能使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和長處,同時也因獲得了同伴的肯定和鼓勵,進一步增強自信心。另外,對于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要格外關心。比如對膽小怯懦的孩子,不能用強制訓斥的方法,要有意識地讓他們在班級擔任一定的工作,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大膽自信。
四、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促進其自我肯定從而樹立自信心。
幼兒時期,同伴之間的交往日益增多,其重要性也日益增強。因此能否受到同伴和集體的尊重,是影響幼兒自我肯定的一個關鍵因素。然而現在的幼兒中卻普遍存在著由于缺乏人際交往技能,因不會交往而受到同伴群體的排斥和拒絕, 從而感到孤獨,缺乏自信的現象。因此,作為教師就要鼓勵這些孩子多與同伴交往,要教育同伴接納他們,關心和愛護他們。當然教師也還必須注意教給這些幼兒正確的交往技能,如在游戲中要合作、不獨占,同伴之間要分享、謙讓,要善 于聽取別人的意見等等。當幼兒感到自己能友好地與人相處,受人喜歡,能設法滿足自己的需要時,他便感到自己是能夠勝任一切的,自信心在無形中就培養起來了。
總之,自信心是一種動力,推動孩子在成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自信心是一洲新綠,散發著勃勃生機;自信心是一面風帆,鼓動理想之舟抵達勝利的彼岸。如果家長和教師能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孩子,用因材施教的科學方法教育孩子,從小為其播下自信的種子,那么將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并能為他們今后適應社會生活,在事業上不斷開拓進取,獲得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