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華 羅琎 王文杏 陳才麟
摘要:目前我國互聯網發展迅猛,對征信業發展帶來較大沖擊,業務和風險的類型都發生了轉變,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聯網這把“雙刃劍”,把大數據滲透進征信業務,對促進我國征信業健康發展來說非常重要。本文主要從大數據模式下征信業發展的新特征、監管問題、監管對策幾個方面進行研究,最后對我國征信業發展提供幾條路徑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征信 大數據 征信業
一、中國征信業發展歷程
中國的征信制度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但在過去幾十年里取得了顯著的進步。1978年市場經濟改革的深化導致了經濟中信貸交易數量的增長,對個人和公司信貸信息的高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國開始建立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上世紀90年代初,幾家銀行成立了信用評級公司,中國誠信(China Chengxin)和大公國際(Dagong Global)等評級機構也相繼成立。從1995年到2003年,在地方政府的指導下,上海、深圳等城市建立了地方信用報告制度,取得了顯著進展。
二、互聯網大數據時代征信業發展的挑戰與機遇
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呈現出與傳統金融不同的特點,即普遍性、分散化和長尾客戶。分權打破了傳統領域的壟斷,帶來了多樣化的金融結構,填補了現有市場的空白。互聯網大數據極大地降低了金融服務的成本,擴大了客戶的范圍,人們以很低的成本關注正態分布曲線的“尾部”使其成為長尾型,主要特點是“細”和“長”,“細”即份額很少的市場,在以前不被重視的市場;“長”即市場雖小但數量眾多。互聯網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低成本能夠滿足社會各階層客戶的需求,由此產生的個人征信制度也應體現上述三個特征,而這三個特征在我國現行征信制度中并不明顯。
三、大數據征信服務——以阿里巴巴“螞蟻信用”為例
阿里巴巴的“芝麻信用”本質上是一套集個人理財賬戶、網絡社交信息、公用事業信息于一體的大數據信用系統。“芝麻信用”的數據源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一是政府機構、金融機構、社交平臺、搜索引擎等發布的顯性數據和軟信息(消費習慣、愛好、網絡口碑和影響力等);二是網上銀行、社保賬戶信息、繳納公用事業費、通訊費繳費記錄、交通信息平臺等部分隱性數據;三是阿里巴巴集團旗下的淘寶、天貓、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以及社交平臺上的用戶消費、交易記錄等。芝麻信用利用數據模型對上述大量的網絡交易及行為數據進行分類和整合,并將系統分析結果作為評價個人和小微企業信用狀況的依據。
四、我國征信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互聯網征信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
目前對互聯網金融的征信業務缺乏針對性的法律約束,未來亟待出臺關于互聯網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管理和使用、互聯網征信的信用信息標準、網絡數據采集和使用規范、信息主體的權益保護、不同類型數據庫的信息共享、社會征信機構的評級等方面的細則。
(二)中國的信用信息仍處于高度壟斷與相對封閉狀態
征信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有賴于信用數據的透明共享和便捷獲取,中國的政府監管體系和國際慣例要求個人完整的信用信息主要從公安、稅務、司法、醫院、公共部門、銀行等金融機構收集。然而,只有少數地方銀行、電信和公用事業公司能夠實現信息共享,其他政府部門的信用數據尚未公開。
(三)互聯網征信中個人信息保護和信息安全的風險較大
很多用戶在使用互聯網平臺的過程中往往因系統或軟件設置的原因,被迫同意通過某些權限使其采集到個人信息,某些采集范圍可能還超出限制范圍。另外,由于互聯網平臺對存續的個人隱私信息的不規范管理,很難避免對禁止或限制類信息的采集和防止個人信息泄露。
五、征信業發展的新需求
(一)風險控制是互聯網金融的關鍵,信用報告系統是風險控制的核心
互聯網金融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成熟的業務模式,數據標準化、數據安全、隱私保護等機制不符合央行征信體系的基本要求。中國人民銀行收集的數據來源狹窄,覆蓋范圍小,時間滯后,導致數據結構與市場需求不匹配。這種情況迫使信貸登記機構通過其他渠道獲取信貸數據和信息,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提供了市場力量。
(二)大數據為傳統的信用報告增加了價值
波士頓咨詢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2015,“回歸‘價值的本質:金融機構如何管理大數據。”)指出,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占有的加速使得低成本的試錯成為可能。信用登記機構可以收集大量以前被忽視的“小機會”,并積累它們以實現“巨大價值”。首先,可以使用連續的實時分析來優化結果,將數據采集過程從靜態轉換為動態。其次,大量數據的積累擴大了對數據質量的容忍度。在此之前,龐大的收集成本和有限的分析能力意味著通過抽樣獲得準確的、可量化的信用數據,而現在多維數據的可用性導致了廣泛的應用。最后,數據分析的成本門檻明顯降低。以前數據挖掘的高成本使得大多數信用登記機構將數據處理資源用于可能帶來豐厚利潤的大客戶。隨著數據處理成本的大幅降低,將會更多地關注“小機會”,積累這些機會來實現質的飛躍。
(三)信息技術的進步和信用報告市場的升級
毫無疑問,信息技術的發展對于提高征信的效率至關重要。通過互聯網高速傳輸數據有助于打破傳統的地域限制。如果征信系統能夠在全國范圍內擴展信用報告網絡,支持全國金融機構的信息服務,那么金融服務的成本就會大大降低,便利性就會大大提高。數據挖掘、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技術可以隨時將大數據轉化為小模塊,在海量信息中發現有價值的個人行為規律,高效完成海量數據的風險分析。
六、互聯網金融時代下征信業的發展路徑
(一)互聯網金融時代信用報告服務的新特征
互聯網征信數據資源主要來自社交平臺、在線交易等網絡服務的在線信息。這些數據可以用來推斷個人的行為、性格和經濟狀況,以評估他們未來的負擔能力。互聯網技術的使用使信貸信息的范圍擴大到更廣泛的人群,大大豐富了覆蓋面。網絡信用評價往往描述個人的個性和基本特征,因此有許多可能的應用場景。評估報告還可以用于房屋租賃、汽車租賃、酒店預訂和除信貸貸款之外的其他場景。
(二)大數據時代的整體創新
大數據的概念最早由schonberger和Cukier(2013)提出,質量、高速、多樣性、價值和真實性這五個基本特征表明信用報告行業發生了重大變化。信用登記機構利用互聯網上大量的非金融信息及從金融平臺和政府部門收集信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了許多新型信貸產品(如營銷、信貸風險管理和反欺詐)。未來,信用報告機構將致力于核心數據處理技術,通過數據分析識別企業和個人行為。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機制將使越來越多的信貸公司能夠為客戶提供量身訂做的產品和服務,從而通過這些技術革新改變原來的市場結構。
(三)形成多層次信用報告市場
我國預計將建立一個由三層組成的多層次信用報告體系。第一種主要向公眾提供信用產品,由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PBCCRC)及其附屬公司組成,包括若干公共信息和專門信用數據庫。二是少數大型民營信用報告公司,通過提供基于基本信用信息和互聯網金融信息的多元化信用評分和報告,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第三層由小型信用報告公司的垂直部分組成,這些公司專注于收集、調查和處理信用信息,以提供個性化的信用產品。
參考文獻:
[1]李真.中國互聯網征信發展與監管問題研究[J].征信,2015,33(07):9-15.
[2]陳小林,杜若華,劉永鋒.我國互聯網金融征信體系建設路徑思考[J].征 信,2015,33(01):29-31.
[3]程鑫.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征信體系完善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J].上海金融,2014(11):109-110.
(陳夢華、羅琎和陳才麟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海口中心支行;王文杏單位為中國人民銀行儋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