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成
一、特色學校建設的必要性
(一)特色學校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必要途徑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就是要進一步優化當前教育教學方式,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和焦點問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教育領域聚焦的重要核心問題之一,就是優質學位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學位的需求,說到底,也就是適齡兒童少年渴望得到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的需求還不能得到滿足。全面發展,在于國家課程標準的有效開設和實施;個性成長,重在有針對性的教育環境的創設,責在特色學校的建設。特色學校的建設,將是改變“千校一面”的局面,是努力實現每個學生個性成長的必要途徑。
(二)特色學校建設是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廣州市第四中學是廣東省國家級示范性普通高中、近年來結合學校的歷史文化、西關的地域文化、校園的文化環境,以及優良的人文氛圍、優秀的師資團隊等條件,開發了符合學校發展需要、符合學生成長需要的,縱橫并重的特色品牌項目。所謂“縱”,即特長,針對具有某方面特長的學生個性化訂制特色課程,促進其專業化成長,在高層次的專業競賽中獲得佳績;所謂橫,即普及,開發具有普遍性、易推廣的特色課程,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我校在科技特色方面的普及項目有通用技術課程、DI項目等,特長項目有科技發明、小院士培養等;在藝術特色方面的普及項目有合唱、舞蹈、3D金魚、微型盆景等,特長項目有民樂、管樂、專業繪畫等;在體育特色方面普及的項目有田徑、籃球、啦啦操、彈力帶操等,特長項目有射擊、輪滑、游泳等。特色學校的建設,不僅促進了學生個性化潛能的發展,也促進了學校教育現代化水平的提高。
(三)特色學校建設是實現基礎教育高位、優質、均衡發展的必由之路
隨著2011年全國“雙基”建設任務的完成,2012年,國家提出了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新時期發展目標,并制定了指標體系,確立并積極推進了“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的督導評估制度。特色學校的建設,就是在保障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上,為更多具有特質和潛能的學生搭建更多更為充分發展的平臺。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與均衡,才是基礎教育在高位上的優質與均衡。
二、特色學校建設的基本前提
(一)堅持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是特色學校建設的方向
我校以“以人為本,創新育人,質量強校,和諧發展”為辦學理念,以“執銳志四方”為校訓,寓意“做學問要踏實精研,立大志要廣袤高遠。”這是在辦學理念的宏觀目標之下,根據發展的要求,以及時代發展的需要,結合歷史傳統所提出的校訓。我校以此作為“銳志”特色課程的核心價值,其核心理念就是:銳意進取,志存高遠。學校以‘抓好常規、突出重點、體現特色為指導,‘規范行為—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為目標,傳承銳志教育為特色,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通過打造銳志教育品牌,積極開展“中國夢”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學生立志成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自己的貢獻。
(二)全面落實國家課程和課程標準是特色學校建設的基礎
銳志課程分為兩大課程類型,分別是核心課程和精品課程。核心課程是我校特色課程的主要載體,凸顯“銳志”特色課程“銳意進取、志存高遠”的理念,是“銳志”特色課程的核心所在。在構建核心課程的過程中,我校關注到了特色課程在育人方面的有效性,同時結合學校悠久歷史的傳承與特色的創新,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精品課程側重發揮教師個人的特長,積極實施了課程的“人文、科學”等多元元素的融合,體現跨學科融合,綜合提升學生的素養。兩個課程類型里又劃分出普修課和選修課,普修課面向全體學生,選修課面向特長生或選修該項課程的學生。其課程結構特點體現為“四化”——核心素養培養系統化、國家課程校本化、課程教學普及化、課程內容菜單化。
(三)“讓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是特色學校建設的目標
學生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因此,特色教師的培養,特色教師隊伍的建設,也是特色學校建設不可回避的問題。一方面,學校要努力成為某種特長或具有某種特長潛力的教師的聚集地,形成教育發展過程中的教師集群效應;另一方面,學校也應當建立健全教師的引進、培養和發展機制,使教師在特色的文化家園中共同成長。特色學校建設的目標,就是努力使學校成為人(包括校長、教師和學生)追求幸福、快樂成長和共同進步的樂園。
在特色教師培養方面,我校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注重特色教育學科的均衡發展,在打造品牌特色課程的同時給予專業教師發揮專長的公平的條件;第二,給予專業教師充足的資源開設相關的課程,大力支持專長教師在特殊專業方面的發展,鼓勵和提供機會給專長教師參加特色課程教學的培訓學習;第三,嚴格執行各種特色課程教師的管理制度,促進特色課程教師在專業上有較高水平的發揮,并對成績優秀的特色課程教師給予政策上的榮譽和獎勵,打造良性的專業學習氛圍,以及愿意為學校特色教育課程貢獻的奉獻精神。
三、影響特色學校建設的核心因素
(一)人本是特色學校建設的基礎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教育要能順應經濟社會的發展,滿足社會對教育發展的需求。人民滿意,首先是學生滿意,也就是學校特色必須是基于學生發展的需求而建設,讓學生在自身成長中能有更大更廣的發展空間,讓每個學生都有成才的機會;其次是教師滿意,學校特色建設要和教師的專業發展緊密結合,努力使教師成為學校發展的主人;家長滿意,學校特色建設必須要考慮到家長對教育發展的期盼,努力在學校的發展與群眾的期盼中找到共振點;第四是社會滿意,學校特色建設必須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相結合,努力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
特色學校的建設,不應為特色而特色,必須以學生的發展、教師的提升為基礎,必須立足于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出更多更符合需要的人才,讓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
我校的科技、藝術、體育三大特色教育,結合學生興趣特長,讓每一名學生在學校里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發展特長,彰顯個性,讓有特長的學生,專攻所長,創造佳績,拓寬升學選擇之路,滿足了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期盼。近年來,我校除了為普通高等院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畢業生之外,還向體育類、藝術類高等院校輸送了不少學科與專業兼優的特長生。
(二)文化是特色學校建設的根基
學校的文化建設,主要有學校自身文化的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弘揚以及在此基礎上進行的文化創新等三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自身文化是一所學校在長期的教育實踐過程中積淀、演化和創造出來的,并為其成員所認同和遵守的價值觀念體系、行為規范準則和物化環境風貌的一種整合和結晶。學校文化是隨著學校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傳承學校文化是學校安身立命之基石,也是學校特色建設的精神基礎。
廣州四中地處廣州西關,這里是廣府文化的寶地。廣府文化便為我校“銳志”特色課程提供了鮮明的地域文化資源。廣州四中正是在這樣的中西融合地域文化土壤中,形成了融儒家文化和現代文明于一體的學校文化特色。我校開發了《<莊渠遺書>精華解讀》課程,通過與校本歷史密切相關的歷史人物——魏校的著作來學習儒家經典;我校在2001年就開發了科技特色課程《夢想成真》,該課程普修課面向全體學生,選修課面向科技特長生;美術科結合中國古典文化開發了《西關陶藝》課程、《書法》課程,結合西洋古典文化開發了《油畫》課程,結合現代潮流文化開發了《3D金魚制作》課程、《撕貼紙藝》課程;音樂科負責指導的民樂隊、管樂隊,一中一西均成為了廣州市最優秀的學生藝術團體之一。
(三)創新是特色學校建設的動力
教育創新包括教育體系、教育結構、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課程教材以至教育的時間和空間等,幾乎涉及教育領域的方方面面。對于特色學校建設而言,關鍵在于觀念和管理的創新。教育觀念引領著教育的行動,教育管理踐行著教育觀念。特色學校建設的創新,核心就在于遵循人的成長規律,通過觀念的調整,帶動方法、手段、課程甚至是教育的時間與空間的延伸,從而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能力、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我校“銳志”特色課程按照課程的需求,不同的課程系列、內容面對不同的學生群體,以菜單化的課程內容服務學生的主動發展。普修課:全體學生都參加,并達到相應的學習效果;選修課全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參加,我校以學校的特色文化活動為支點,拓展特色課程的廣度和深度,以學校的特色項目為三個模塊的基石,落實課程的開展。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