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仲桂
語文教師應該堅守語文課程的本質,把握“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根本性質,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那么,如何在課內外激發興趣因子,讓語言文字豐滿起來呢?
一、閱讀激趣,在積累中實現對語言文字的個性感悟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只有“博覽”才能給大腦皮層形成多側面的語言刺激。而且,在閱讀過程中,能再次強化大腦皮層已有的語言信息,使大腦中業已形成的聯系系統更為完整、嚴密。基于此,我在全校開設每天25分鐘的午閱課,每天課外閱讀是所有年級家庭作業的必做題(而且要求老師們要留給孩子課外閱讀的時間),每學期至少開展一次讀書分享,邀請一位孩子熟悉的作家進行講座,刺激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到課外閱讀如同吃飯、睡覺,不可缺少。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讓學生設立讀書筆記,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養成記筆記、做摘抄的好習慣。這樣長期以往,學生就會逐漸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和積累語言的好習慣。然后慢慢地引導其理解作者生動形象、富有個性特色的語言。
二、巧用妙法,從詞語的張力體會文字的魅力
語言實踐活動不應該僅僅只成為課堂的一種點綴,課堂也不應該只是教師展現自己教師技能的舞臺,而是應該真真切切地做到引導孩子,并先從字詞入手。全國語文名師張巖在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時別出心裁:“螞蟻搬家你經常看到嗎?從螞蟻搬家你推測到什么嗎?”學生一聽,七嘴八舌說:“螞蟻搬家,說明快要下雨了。” 張巖老師馬上說:“嗯,這種見到事情的苗頭,就推測到發展趨勢,就是見微知著。你還可以舉其他例子嗎?”學生稍微一思考,紛紛舉手:“蜻蜓低飛,也快要下雨了,這就是見微知著”“老師一進課室神情嚴肅,我可以推測到這次測驗咱們班肯定考砸了,這也是見微知著。”學生由此深刻理解了“見微知著”的意思。這種提問富于啟發性,吸引學生探索和發現,激發學生思維的浪花,產生“投石擊破水底天”的教學效果。也讓學生在教師的教學用語中,理解了詞語學會了“語言文字的運用”。
三、留白拓展,在想象中應用語言文字
“運用語言文字”重點在于“用”。我在進行《清平樂·村居》的一詞教學時,采用了“讀—思—悟—說—寫”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理解詞人對語言文字的妙用。指導“讀”時,教師采用“斷句引導,教師點撥,創設情境,齊讀共鳴”四個步驟對全詞進行整體感知,由讀到吟,使學生對詞意的節奏感和韻味感體現了出來。指導“思”時,我出示了“讀這一句,我仿佛看到(聽到)。”的填句訓練,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悟作者所表達的意思。當學生對這首詞中的字、詞、句的理解能夠駕輕就熟時,我又適時地出示了一段話:“兩位老人就這么坐著、笑著、聊著,老兩口幾杯酒下肚,話就多了。老爺爺望著老奶奶捋著胡子說‘老伴呀,,聽著老爺爺的話,老奶奶也樂得笑開了花‘老頭子呀,” 引導學生覺得這對恩愛的老兩口可能會聊些什么呢?對學生進行說話的發散思維訓練,巧妙地進行了口語交際的滲透。
四、走進生活,在平淡中捕捉語言文字運用的樂趣
1.從大自然中獲取說話寫作素材。我市玉湖是有名的風景旅游區,是豐富的寫作材料。在教學實驗教材第五冊語文第六單元,題材為寫一處風景時,我抓住有利時機,讓他們去玉湖觀察景物,從中陶冶情操,獲取寫作素材,產生對玉湖的喜愛之情,并借此讓學生參考本單元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和《富饒的西沙群島》,學生很快就能完成學習任務,達到預期目標。
2.在平時生活中獲取寫作素材。在校園里、家庭中、社會上和同學間處處都有值得捕捉的鏡頭,重要的是如何誘導學生能從“平日和平淡中尋找情趣和亮點”,培養正確的取材角度。在教學觀察日記時,我把自己旅游時得到的有趣事物告訴他們:跳舞草是如何一聽到音樂就跳舞,癢癢樹是如何一被抓癢就立刻左搖右擺的……學生的興趣立刻上來了,爭著說自己觀察到的有趣的事物。最后我總結:“有趣的事物就在我們的身邊,就連平時經常看到的小螞蟻也有趣極了,不信你回家多多觀察身邊的事物,然后把它記下來大家交流一下吧!”從一則則日記當中可以體會到學生已初步學會怎樣攝取生活的材料,怎樣體會生活,從平淡中找興趣,情感涌動。
責任編輯?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