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慧君
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此可見,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可產生很不同的效果,良好的學習動機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愛學,而且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可以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促進教與學之間的關系。那么,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應該如何實施與改善呢?
一、創設問題情境
創設問題情境,就是使新的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已有經驗相聯系,因學生使用現有經驗不能解決當前的新問題,從而激發起強烈的好奇心,進而通過積極的探索去消除心理上的沖突狀態,形成自主學習形式。
教師在課堂上應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借助學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對學習內容產生一種積極的認識傾向,推動他們積極地去探索新知識,從而形成新能力。例如。我在講授《愛蓮說》一文時,我畫了一朵九瓣的蓮花。我還沒畫完就有幾個活躍調皮的學生說:“老師,你在畫香蕉嗎?”當時,我一愣還沒反應,已有好幾個學生在暗暗偷笑,但我腦子一轉:“嗯,第四節課了,想必同學們也餓了,老師特意畫了香蕉慰勞大家,但同學們要用自己的智慧來換。想要香蕉的同學就要告訴老師:本文一共寫了蓮花哪些品質,你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嗎?”此時,同學們臉帶笑意,紛紛舉手回答,早已忘記饑腸轆轆,也卸下一臉的倦容,師生打成一片。順著學生的思維導勢,創設學生喜歡、感興趣的問題情境,然后因勢轉入學習內容,師生融成一片共同探討、解決,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狀況下,創設適宜的疑難情境,讓學生產生想去了解的欲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也可以通過作業來實現。如在講述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作文:《我的自傳》時,我介紹了寫自傳的必需要素和可選要素,讓學生據此評說、表演自己的獨特個性,并讓同班好友評價。如此接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情境,致學生興趣激增,以“個人小傳”為話題的作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學生愿做、想做、樂做。
二、充分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
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會產生相當大的激勵作用。因為學生知道自己的進度、成績以及在實踐中應用知識的成效等,可以進一步激起他們要學好的愿望。同時通過反饋的作用又可以及時看到自己的缺點和錯誤,及時采取糾正措施。
平時的常規作業、練習、測驗,教師都應及時地進行講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弄清楚錯的原因,進行改正,特別是測驗。如我讓我班的學生定制一個目標表,每次測驗前根據自己當前的學習情況和復習程度來確定目標分。測驗后與目標分作對比,讓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也可讓學生在更正錯誤的同時,寫寫考后小結、反思。小結哪里做得好,哪部分失分多、掌握不全面;反思今后如何改進學習方式,以便查漏補缺,完善學習系統。只要學生能一直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有信心應付當前的學業,他們就會對學習持有濃厚的興趣,也會主動地探尋更深奧的知識。所以,教師必須注意反饋的及時性、準確性和持久性,否則難以起到激發動機,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
三、適當開展競賽
學習競賽以競賽中的名次作為誘因,通過激發學習者的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交往內驅力來達到激發學習動機的目的,達到自主學習的效果。
在我所任教的班級中,我設計了一張名為“誰是最好的?”的評價表,讓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競賽,比賽項目包括課堂紀律、朗讀、背誦、表演等的評比,獲勝的小組可得當相應的獎勵。實踐表明,競賽有一定的積極作用,能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也能讓學生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但也可能產生消極的影響,如若學生出現了消極情緒,教師一定要及時疏導,因此一定要妥善組織學習競賽活動。
在競賽中,教師要鼓勵學生以打破自己以前的記錄為目標,提供種種的可能性,有層次、有計劃地設計競賽題目,有目的地照顧待進生,使每個學生都有嘗試的機會,享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激發其學習動機,愛上學習,進而主動學習。
四、正確使用評價
正確的表揚與批評給學生提供了行為適當與不適當的信息,因而具有強化功能,即具有保持鞏固正確行為,消除不正確行為的作用。從影響上看,表揚能引起學生愉快的情緒和成就感,進而促使其對學習活動、學科內容更有興趣,從而產生強有力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去。這也是我們平時在教學中經常用到的評價方式。
“正確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評價可使學生在語文課程的學習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運用能力的全面發展”。如我班語文課上開展一分鐘演講的活動。開始,每位上臺演講的學生都“自覺”地降低音量,低頭說完敷衍了事,任憑老師說破嘴也不見有所改善。為此,我特意抽一節課給同學們上“心理課”。一上課,我對學生說: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游戲。規則很簡單:首先輕聲說自己最喜歡的名言;接著用平時的音量再說一次;然后大聲地再喊一遍;最后撕破喉嚨“鬼哭狼嚎”地叫一次。誰能按順序、有規則地叫喊,誰就是贏家。學生個個拍手叫好。游戲還沒開始已有人躍躍欲試。平時膽子小的同學也在熱烈的氛圍影響下加入游戲。每個同學使出渾身的勁拼命地叫喊,越喊越帶勁,越喊越自信。我笑呵呵看著他們問:“小聲說和大聲喊有何區別呢?”學生茫然地看著我,不知我葫蘆里到底賣什么藥。于是我娓娓道出游戲的目的,學生們恍然大悟。第二天的一分鐘演講,演講者的聲音大了,信心足了,效果好了,而且演講的內容更有質量了。由此可見,學生們在演講之前都進行了主動的學習,如收集資料,修改內容等。
教師要深知此道理,并恰當地運用到語文課堂上,以鼓勵、肯定的態度,欣賞的眼光,通過揭示或暗示,用“揠苗助長”的方式誘導學生,讓他們在愉快的氛圍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享受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玩樂”的環境中主動學習,提高自身素養,培養語文的各種能力。這樣不也達到了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了嗎?
責任編輯?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