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平
摘 要: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大學新生入校后,在環境、學業、生活等多方面都要面對新的變化,與此同時,其在心理上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為了幫助新生在進入大學校園后,更好地調整心理,適應各種變化,擁有健康的心態,作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應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基礎,對于學校而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應該有相應的制度等保障措施;對于教師而言,應該在學生入校后就采取各種教育方法、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并加強對大學新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引導。
關鍵詞: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和標準
(一)心理健康的定義
就心理健康的定義而言,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心理健康定義為:人們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的一種安寧平靜的穩定狀態?!逗喢鞑涣蓄嵃倏迫珪分袑⑿睦斫】刀x為:“個體心理在本身及環境的許可范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功能狀態,但不是十全十美的決定狀態?!睆男睦斫】档亩x可以看出,心理健康體現的是人的個體與周圍環境的一種互動和諧的關系,具有一定的自然性和社會性。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就心理健康的標準而言,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條標準:(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井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接觸。(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從以上對心理健康標準的界定中,可以看出心理健康體現在個體有正確的思想及價值觀、能夠對自己和周圍環境進行正確認知和評價、能夠進行情緒表達并予以控制、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很好地適應環境的能力等多個方面,其標準包含以上方面的內容,也正體現出了心理健康在一個人健康成長與發展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二、大學新生常見的心理變化
大學新生進入大學校園后,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和父母,面對著嶄新的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更加專業的課程以及陌生的老師和同學,容易產生新生適應性問題,進而會導致心理變化。
(一)環境適應性問題導致的心理變化
一所大學在招生時,往往不會局限在某一個地市,而多是會在多個省市進行跨地域招生。部分不能很好地調節自身的環境適應能力的大學新生,由于對環境的陌生甚至是由于南北方氣候、飲食等多方面的差異而產生了適應性問題,進而導致思鄉心切,呈現出情緒低落等心理變化。
(二)生活適應性問題導致的心理變化
有的大學新生入校前沒有經歷過集體生活,或者在生活上過多地依賴父母,在個人自理方面能力不強。在開始大學生活后,更多地要參與到宿舍的集體生活中,并且洗衣服、收拾內務、清掃衛生等活動都要自己動手來做,而對于這些升入大學以前在生活中未親力親為、總是父母包辦而又主觀能動性不強的大學新生來說,就容易產生不適應的情況,進而產生情緒低落、抵觸甚至對自己自暴自棄的心理。
(三)學業適應性問題導致的心理變化
就學業而言,容易發生的主要有兩種適應性問題。一是有的同學屬于高考高分考生因高考志愿未填報好,落入了低一個層次的學校,到校報到后,對學校層次和所學專業不滿意,不能夠積極參與到大學的學習生活中,進而導致無法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而產生學業適應性問題,往往會產生自暴自棄、迷茫的心理;二是有的同學沒有從高中的學習方法中走出來,面對了更專業、更深的課程,不能很好地調整好學習方法,出現學習適應性問題,這類學生往往會產生自卑、焦慮的心理。
(四)人際關系適應性問題導致的心理變化
大學新生入校后,面對的老師和同學多是陌生人,如果新生不能敞開心扉,更多地與新環境的人進行交流,不能夠用包容的心接納周圍人的特點和不同,往往就會產生人際交往適應性問題,有這類問題的同學,往往會表現的沉默寡言、心事重重,在心理上往往會產生自卑、甚至自閉的特點。
三、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如果大學新生出現了以上的適應性問題所引起的心理變化,對照以上的心理健康標準,其就不能被稱作是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就不能夠更好地與環境相適應,不能更好地學習與生活。并且,如果不能夠得到老師及時的教育幫助,則往往會影響到其整個大學生涯的規劃以及大學學業的完成。而作為學校而言,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應該有相應的制度等保障措施;對于教師而言,應該在學生入校后就采取各種教育方法、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加強對大學新生的引導和教育,幫助其穩步適應大學生活,使其擁有健康的心態。
(一)完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為加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打下制度基礎
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開展要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基礎。首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制度方面加強保障。依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各種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比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實施方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從業者職業道德規范》《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流程》《大學生朋輩心理輔導管理與培訓制度》《大學生心理咨詢中心建設管理制度》《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分級管理制度》《大學生心理健康課課程體系建設方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培訓制度》等制度,并在其科學性、專業性上下功夫,為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依據和保障。
(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師資建設,為加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師資保障
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有優秀的師資提供保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承擔著大學心理健康課程講授的任務,通過課程講授,向新生傳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識,幫助其認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特別是心理健康對成材的重要意義。同時,幫助其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其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引導其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其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增強心理適應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開展心理健康問題咨詢解答工作,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其處理好在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專業學習、人際交往、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同時,向大學新生培訓心理調適技能以及維護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幫助大學新生學會進行自我心理調適、及時調節負面情緒,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和水平;同時,要幫助新生更好地認識與識別心理異常現象,了解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類型及其成因,幫助其初步掌握心理保健常識,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各種心理問題。正是由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承擔著以上的重要任務,更要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師資培訓方面下功夫。通過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工作業務培訓活動、大學心理健康課教師授課比賽、心理健康教育名師經驗交流活動、心理健康教學沙龍等校內活動,以及組織大學心理健康課授課教師積極參加校外學術交流活動等多方面工作的開展,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堅定的保障。
(三)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絡,為加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體系保障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要求:高校應有健全的校、院(系)、學生班級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通過建立校級、院系、班級三級工作網絡,可以從多個層面開展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校級和院級可以從更大的層面進行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規劃,以班級為單位的工作,則可以以更小的單元加強對大學新生的情況觀察、活動開展及問題解決,對大學新生的心理異常情況實現及早發現、及時預防、有效干預,進而提高新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更好地開展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開展多種形式的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注入活力,促進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1.加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知識的培訓,提升其心理知識水平
新生入校后,組織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培訓、講座以及體驗活動,增強廣大新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認識,使其能夠正確認識自身情緒變化、引導其學會進行自我調整、學會共情、懂得傾聽、懂得傾訴,在自身的心理健康建設過程中,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
2.開展學科專業教育活動
新生入校后,可以通過舉辦學科專業報告會、優秀在校大學生學習經驗交流會、一對一幫扶等形式,幫助新生對所學專業有進一步的認識,對學習方法有進一步的了解,幫助其及時解決在學業方面的問題,使其更好地開始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避免出現因學業問題而產生的焦慮、自卑的情緒。
3.開展各種形式的集體活動,解決新生適應性問題引起的心理變化
一是開展環境認知活動。新生入校后,可以以班級為單位,組織開展集體探尋校園及其周邊環境的認知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熟悉教學樓、實驗樓、食堂、圖書館、體育館等的位置以及學校周邊環境,增強新生對新環境的熟悉度和認同感。對于外省的同學,向其介紹家鄉風味的餐飲店等,使其分階段逐步過渡到新的生活環境中,從情緒低落的狀態中走出來。同時,通過開展集體活動,加深同學之間的相互了解,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打下一定基礎。
二是開展生活常識及內務知識培訓活動。新生開學后,組織開展生活常識及宿舍內務知識培訓活動、知識競賽活動及操作競賽等活動,幫助新生提升自理能力和勞動水平,提升其自立自強的奮斗意識,引導其享受勞動的甜蜜和奮斗的快樂,進而使其能夠用更加樂觀陽光的心態對待生活。
(五)利用好新媒體,開展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新媒體的出現,為知識的獲取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條件,而大學生更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學習新的知識、使用新的技能,新媒體已成為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以及溝通交流的主要工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應利用好新媒體這個工具,通過微信、QQ及時與學生交流,掌握學生的最新情況;通過建立在微博、微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平臺,更貼近學生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大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引導,健康成長。
四、結語
總之,大學新生開始大學生活后,容易因適應性問題而導致心理變化。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地開展好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避免新生出現適應性問題,高校需要在相關制度完善、心理健康課師資培訓、課程培訓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方面廣開思路,為幫助大學新生擁有健康的心態,更好地適應大學生活,成為全面發展的大學生而不斷努力。
參考文獻
[1]夏翠翠,宗敏,涂翠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