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風 朱海悅
摘 要:生活在忙碌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手工造紙,苧麻織布以及許多美好的傳統手工技藝淡出人們的眼球,瓷胎竹編藝術便是其一。瓷胎竹編材質優良,美觀實用,工藝精細,歷史悠久,集實用、雅觀、收藏于一身,是我國一項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時代背景的交替,從傳統農耕社會到后來的工業社會再到高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所有在傳統生活需求下滋生出來的工藝品都意味著深厚的生活智慧和巧妙古樸的造物觀念,非常值得為現代設計所借鑒。
關鍵詞:竹編 傳承 創新
中國瓷器蜚聲海內外,瓷器的色澤如玉如鏡,聲音曼妙,薄如紙,其風格獨特,體現了匠人的嫻熟技藝。贊美瓷器的佳句很多,如乾隆皇帝道:“白玉金邊素瓷胎,雕龍描鳳巧安排;玲瓏剔透萬般好, 靜中見動青山來。”中國是一個瓷器大國,英語里“CHINA”是“中國”的意思,而“CHINA”還有另外一個意思就是“瓷器”。瓷器,從某種層面上來講,它代表著中國。能夠代表東方美的事物還有很多,例如文人雅客便酷愛竹。竹子內空外直,虛心勁節,枝葉婆娑,清秀挺拔。竹,在中國代表著謙虛內斂,堅忍不拔的美好品質。傣家竹樓、江南竹廊、絲竹樂器、竹制家具、爆竹、背簍、竹筷、竹扇等等,竹制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在傳統藝術形式上,竹編藝術一定是巧奪天工的體現。竹編藝術屬于竹制品的一種,這種藝術形式以竹子為原材料,將圖案紋樣以編織的形式制作而成。將瓷器和竹編結合在一起的藝術形式,新穎別致,成為人們探索的課題。
一、瓷胎竹編的特性分析
瓷胎竹編的形式感很強,主要由竹絲與陶瓷組成,所以俗稱“絲扣瓷”。竹絲編織成外衣與陶瓷彼此纏繞,“里應外合”。竹編的手工技藝主要以精細地選擇竹編材料而聞名。竹絲細如毛發,鑲嵌在陶瓷之外,是非常有特色的一個傳統手工藝術形式。竹編的設計隨著瓷胎的凹凸走勢千變萬化,充裕著濃厚的東方淡雅清新的本土文化與工匠精神。在歷史文明的痕跡上,我們看到了時間的印記。瓷胎竹編是其靈魂的見證。從瓷胎竹編的特性來看,它是貼近生活的,是服務于生活的,它具備真實的原發性。此外,瓷胎竹編具備傳承性,它是一種經過無數匠人的傳承,經過漫長時空沉淀,被高度濃縮后的民族文化;并且,瓷胎竹編還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工藝性與實用價值。
(一)原發性
作為生活用具的瓷胎竹編,觀其內在,是晶瑩剔透的瓷胎,觀其外包裹了一層竹編外衣,竹編樣式獨具匠心,經緯交叉的編制技法耐人尋味。從其設計理念來看,竹絲編制技法煩冗多樣,不同角度、不同方向的交錯編織成一件設計感十足的外衣,不得不去感嘆編織技藝的高超以及我們內心對手工藝者的震撼。每一個小細節都透露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瓷胎竹編相結合,被處理得恰到好處。竹編平面的編制技法,游走在陶瓷之上,是平面的也是立體的,不同材質的碰撞,以“和諧”為原則的設計理念,使得瓷胎竹編這種藝術形式的存在別具一格,相輔相成。
(二)地域性
瓷胎竹編是地方文化標志物。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以竹編形式為載體呈現給人們并服務于生活。關于瓷胎竹編技藝的起源,現有學者大多認同的觀點是:因竹作為早期人類輔助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那時人們意外發現涂有黏土的器皿在被火禁燒后會變更且不漏水,可以較長時間內盛放液體,于是使用竹藤鑄造造型,內外涂上泥土,從而也燒出了原始陶器,這種形式成為后來“瓷胎竹編”制作工藝發生的淵源之一。由于工業時代的到來,機器生產嚴重沖擊了傳統瓷胎竹編工藝,這種技藝面臨著近乎絕傳的尷尬場面,但近年來傳統手工藝又引起了國人的高度重視,對于帶有本土文化氣息的手工藝的保護與審美回歸,部分手工藝者重新回歸、恢復了瓷胎竹編的生產,繼續弘揚著工匠精神。
(三)工藝性
手工藝產品需要匠人高超的手工技藝,制作過程復雜,產量低,可以將之稱為小眾的昂貴的精英主義物件。手工產品不像機器復制品價格低廉,它與機器制造品成為一個時代的不同分支,向其自身個性方向發展。也因此,工業化對傳統手工藝造成不可估量的沖擊,在機器時代下,傳統手工藝不得不受限制,許多帶有本土文化氣息、具備科學和經濟價值的手工產品備受冷落。蜀地備受竹林青睞,天然的土壤,良好的自然環境,使得瓷胎竹編藝術形式得以延續。瓷胎竹編選料十分嚴格,關于竹子本身,在四川上百種竹子中,只有節距在66cm以上的不可帶有劃痕的“兩年青”壯竹,只有在邛崍山脈成長的磁竹才可被當作上好的材料進行加工。 據相關數據顯示,50kg數量的慈竹經過嚴格反復挑揀,通過加工后只能得到成品竹絲400g。挑選加工的過程雖費時費力,但得到的竹絲薄如綢緞,細如毛發,粗細均勻,光澤如膚,質地柔韌,由此可見,瓷胎竹編的手工技藝取材制作難度可見一斑。
(四)實用性
傳統瓷胎竹編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從陶瓷的材質來看,它的隔熱性能是較差的,所以瓷胎竹編的主要功能是防止燙傷,起到保護的作用,使用時較為便捷。瓷胎竹編可以衍生出多種樣式,在陶瓷材質上的配合使用看起來趣味十足,并且具備隔熱的實用性能,對于生活在大山里面的群眾而言,既可以有效利用自然材料還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非常方便。如哈尼族生活在海拔2000m以上的高山地帶,為了適應山地坡陡路窄的需要,所用背簍是大口尖底,背時以頭頂著背帶,兩肩膀上擔著經加工制作成的木板,用以分散重量,減輕勞動強度。竹制的挎簍成為少數民族婦女隨身攜帶的物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造型:傈僳族的竹挎簍是扁圓形的,布朗族的則為長圓形,這種現象應該是不同地區的傳統各自傳承的結果。
二、傳統瓷胎竹編的繼承與創新
傳統特色工藝有其深厚的精髓,手工技藝的成長不僅是一個地區歷史文明的見證,更是一種文化情懷與審美理想的載體。對匠人而言,傳統瓷胎竹編的繼承理解可能是在編織技藝上創造特細編、疏密結合編、弧形鎖花等十多種新工藝;對設計師而言,傳統瓷胎竹編的繼承理解可能是在圖案設計方面的創新;對于我們而言,瓷胎竹編技藝如何保護與傳承將是我們一直關注的焦點問題,也將是我們努力研究的課題。
生活中的普通創造和傳承構建了人類文明史。傳統文化是歷史文明的靈魂。然而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許多古老建筑和傳統技藝被遺棄,手工制作的竹編漸漸成為入不敷出的行業,造成地域、自然、歷史的分離。 “上下”是國內著名的高端瓷胎竹編品牌。其創始人曾談及,各個王朝時代都有其精致的手工制品,遺憾的是這種文化和市場被破壞了。例如,曾經的創作者用竹絲編制大象,但其制品沒有與當下時尚審美結合,未能得到年輕一代的歡心。這也體現了創作者現代審美觀念視野的融入。竹編工藝傳承一直靠的是口口相傳,隨著老一輩手工藝人的相繼老去,當今人們消費觀念和物質需求發生改變,對耗時耗力的傳統工藝品興趣減退。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傳統手工藝的個性化優勢,找尋它存活下去的根本,才能對其做出保護性傳承。歷史發展大潮中,瓷胎竹編是它的見證,它反映了一個時代的工匠精神,這種匠人精神要繼承和發展。如今堅持不多的篾匠師傅,憑著自己的高超手藝和堅忍的匠心還在堅持和傳承,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怎能視而不見呢?瓷胎竹編藝術形式要繼承和發展,需要我們看到這種藝術形式下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標準,要看到當下潮流與時尚,通過借助瓷胎竹編這一歷史事物,使其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使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之間建設一道橋梁,這樣的結合將會使我們的傳統文化更好地被保護和繼承。那么,未來我們看到的藝術形式將是多樣的、豐富的、延續的。未來的中國設計如何在國際上立足,更加需要繼續憑借傳統文化的再生力量,我們應為此不懈努力。
三、結語
本文從瓷胎竹編的基本特征出發,分析其原發性、地域性、傳承性,工藝和實用性價值,并探究了竹子的選材、編織工藝等方面在陶瓷領域的應用,根據地域特色和實用目的創造出不同的燦爛文化。傳統文化的歷史印記是在時間的長河中逐漸形成和發展的,但傳統技藝也在人類文明史上不斷展開它新的一頁,這便是發展的意義。傳統工藝從來都是立足地區特色,牽系民俗情感的橋梁。如何將傳統文化精神和傳統工藝獨有的工匠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揚,對于瓷胎竹編藝術而言也是一種考驗。瓷胎竹編藝術形式的新姿態、新面容的獲得也需要從各個藝術形式中汲取營養,找到創新的理念與思路。總之,對于傳統瓷胎竹編的繼承性思考是我們要為之不斷努力的方向。現代藝術大家對于傳統文化的保護應從傳統中回顧并深入鉆研,找尋屬于自己的藝術個性,處理好機械時代與工匠精神和現代生活的關系,進而找到契合點,將中國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下去。
參考文獻
[1]饒瑤.瓷胎竹編的發展之路[J].大眾文藝,2016(05):123.
[2]劉雪丹.傳統手作與當代設計的融匯[J].安徽建筑大學報,2015,23(06):101—105.
[3]沈允寧.瓷胎竹編手工技藝的制作及保護[J].長江文化論叢,2011(00):103—108.
[4]李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與工藝美術的可持續發展[J].裝飾,2007:02.
[5]吳山.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M].江蘇美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