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琳
摘 要:在我國古代,其實已經有了設計美學,從我國現存的古代建筑(譬如故宮等)、古代園林中可充分認識到這些設計美學。從我國古老文化中可以發現,我國傳統居住設計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繁與簡、虛與實、藏與露、疏與密等關系中,這也是我國傳統居住設計美學思想的美學規則。
關鍵詞:中國傳統居住設計 古老文化 美學原則
中國傳統居住環境的美學設計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美學觀念與設計思想建立在我國哲學思想與世界觀上。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后,中國傳統居住設計美學思想逐漸以文字、圖畫、圖形、紋飾等形式留在歷史文化遺產中。這些美學思想甚至有相應圖形組合、事物組合、規律原則等,譬如在我國流傳數千年的“儒道學說”等。不同觀念下的中國傳統居住設計美學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但能夠了解到的是,這些美學思想經過歲月洗禮后留下了深厚的歷史凝重感,擁有更強大的生命力,留下了內涵與形式的完美組合。
一、天人合一之美——儒釋道學說
儒釋道學說在我國歷史文化中留下了濃厚的印跡。儒道起源于孔子,而孔子的儒道學說則是通過《論語》等著作留下的。但儒道學說達到鼎盛階段還是在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之后才有了儒道學說的發展。在此之前,我國封建王朝治國所用的思想并不統一,如秦國一直使用的治國思想都是法家學說。道家學說起源,最早是宗教形式,內含多種內容與多種學說,比如楊朱學派與老莊學派等。道家起源是來自三皇五帝時期,道家學說經歷了多次變革。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治者為了更好地統治國家,采用儒家學說改造了原始道家,令道家學說成為與儒家學說同樣重要的思想。
儒家美學將人的精神道德與自然之美聯系起來,這種聯系嚴重影響到當時人們的居住設計美學觀念。受這一美學思想影響后,人們居住的建筑在具有實用性功能之后,還是讓人們明白倫理、明白主次的一種手段。從封建統治者的皇宮、高門貴族的豪門大宅到普通老百姓的小四合院,不同等級的人,其居所規劃也不一樣,充分體現出情理相信、禮樂相輔的美學思想。比如一個高門大戶中有正院、后院、偏院等建筑,正院為家主居住,其次為妻子兒女居住。
道家美學則認為天地有大美,只有和“天和”相匹配,才能夠進一步達到人道合一的坐忘狀態,才能達到渾然忘我的美學境界。這種道家美學在現代審美研究中,其實就是人自身的、人與對象的情感對象化,將人與自然的關系升華到了渾然忘我、主客同體的狀態。而道家美學也能夠從道觀等地方探查到,比如道觀大多簡樸,樸實無華,建立在自然之中,與自然十分契合,甚至會給人“道觀與自然是一體”的感覺。
佛家美學直接影響到佛門寺院的建設,佛家美學所追求的美隨著佛教文化的深入逐漸發展到建筑這一方面,要求建筑能夠隨著佛家文化,產生相應的禪意美。而“空靈”則是當時佛家盛行時,文人雅士所追求的主流佛教美學。禪意在佛家園林設計與室內陳設的擺放也有一定體現,比如寺廟佛堂的顏色、擺設、室內圖案等均有佛家的獨特之美。再者,多數佛堂建設山林之上或與山林相連,與人群居住地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佛寺安靜古樸,更有一種靜謐美。前往佛寺的人往往能夠在佛寺中產生身心放松感,能夠在靜謐的感知中獲得一定的沉思之樂。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佛釋道三家學說中均有相應的體現,其體現在一定程度上均有相似之處,均講究人與自然的和諧,均提出人類應該與自然和諧相處,人與天地應是一體,人與萬物應當同存。而佛家則更為直白地提出了這一觀點——“眾生平等”。再者,天人合一的觀念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得到了極大的體現,極大地推動了我國風水學的發展,而風水學的基礎便是自然與人之間的契合感,認為自然環境與人的生活質量是密切相關的。所以,在這種狀態下,中國傳統建筑多有依山傍水之美感。
二、時空一體之美——建筑空間處理
我國傳統建筑的形態、樣式其實是非常豐富的,越是高門大戶、富貴人家,其建筑面積越大,建筑內容越多,空間分割越自由,而每一個空間與其周圍的環境其實是相契合的,所以人群居住在這種環境下,會有較高的空間感受,甚至會因為建筑周圍的自然環境,產生不一樣的心境與感受。如我國經典名著、經典電視劇《紅樓夢》中的大觀園,便是一處杰出的建筑群。大觀園中每一處院子都有其獨特的景致,譬如瀟湘妃子林黛玉所居的瀟湘館,便是一所竹林森森、清幽靜謐、清靜泠然的建筑。瀟湘館的外景與建筑的設計、格局是相匹配的,有形的建筑和無形的園林互相融合、互相穿插,讓人能夠在行走過程中獲得不同的空間感受,能夠讓人通過無形的園林感受到時間的變化,體會到時空之美。
中國傳統建筑的審計美學在一定程度上與繪畫中的“留白”美學是相似的,都是為了留下余地,為人們帶來更具韻律的美感,從而讓人有思考、想象的空間,讓人們能夠在欣賞的過程中不斷轉變自己的視角,讓人們能夠在欣賞美的過程中產生節奏感,讓無形的園林變成一種動態的美學,通過動態美學將時間、空間組織起來,讓人們在固定的空間中欣賞到時間流動過程中的美,充分結合了時間與空間的特點。
從中國古代園林的設計中可以看出,花草樹木、假山水池等自然物品均是園林景觀的主要結構,其占地面積、數量遠遠超過可居住人類的實際建筑物數量。再者,其實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園林景觀中的一部分。園林景觀中的建筑物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自然之美,讓人類之美、創造之美疊加在自然之美上,讓設計美學逐步豐富化,逐步相結合、相協調,最后產生相應的美。
園林設計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借景”,我國傳統建筑的門窗數量較多,其中的窗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僅可以改善室內空氣質量,而且能夠讓人處于室內觀賞室外的美景,能夠讓人類通過窗戶觀看到更多風景,觀看到更富有韻味、更富意趣的美景。人居于建筑中,可通過窗戶觀賞到春夏秋冬四時節氣的變化,可欣賞時刻在變動的美景。人們通過處理建筑空間,讓建筑物與山水景觀形成一體,讓建筑物與景觀互相促進、互相配合、互相協調,進而提高傳統建筑的美感。
三、和諧統一之美——建筑與景觀的協調
從中國傳統文化可以看出,我國歷來講究“以和為貴”,這一觀點不僅體現在為人處世上,也體現在其居住設計美學中。縱觀我國古代建筑歷史,從堯舜時期至現今,在大秦時已經有了初具規模的阿房宮,阿房宮規模宏大,景觀無數,山林密布,建筑宏偉。但當時,也只有阿房宮的規模達到了一定程度,其余國家的宮室面積并不突出。中國傳統建筑發展到鼎盛時,是在隋唐時期。隋朝的大興宮,唐朝的太極宮、洛陽行宮等,均具有一定的規模,且宮室宏偉寬大,不僅充分凸顯了皇室的威儀尊貴,也充分凸顯了建筑的美。
從我國建筑史可以發現,我國幾千年歷史中,木質建筑在建筑史中停留的時間最長,木屋、茅草屋一直都是建筑的主流,即便是北宋首次頒布的古建筑圣經《營造法式》,介紹的也是木質房屋的建設方法,其建筑依然是以木質為主。即便是現代建筑,木材也是建筑中不能缺少的必需品。中國古代建筑多為木質建筑,乃是從大自然中采集的木頭所做,所以建筑本身便代表著一定的自然美,人們在建造建筑時,建筑的類型、形制、布局以及設計等方面均滲透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審美趣味以及人生哲學。從我國保存的古代建筑可以看出,中國傳統建筑非常重視對稱美與均衡美,這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不偏不倚”“奉行中庸”不謀而合。我國故宮是前朝后寢、三朝五門、左祖右神、中軸對稱、前宮后苑格局。 整個故宮,在建筑布置上,用形體變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組合成一個整體,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會的等級制度。而左右均衡和形體變化的藝術效果,像是一幅千門萬戶的繪畫長卷。從天安門經過端門到午門,就有著明顯的節奏感,兩旁的柱子有節奏地排列,形成連續不斷的空間序列。色彩,也常常構成建筑特有的藝術形象,給人們帶來獨特的審美感受和難忘的印象。
再者,縱觀故宮的建筑實景,可發現古代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與自然是相配合的。因為故宮本身是一所宏大的建筑,所以建筑中的花草樹木并不高大,宮廷屋檐多朝向天空伸展,似飛鳥展翅,讓人們有廣闊舒展的美感。故宮朱紅色的柱子、金黃色的琉璃瓦、青綠色為主的建筑彩畫等在白色地基的襯托下,其建筑輪廓更為鮮明,色彩更為鮮艷,更顯建筑物富麗堂皇。而在這所建筑內,自然景觀只起到點綴的作用,用于襯托這所建筑的宏麗盛大、莊重威嚴,與蔚藍天空相襯,更顯其華麗壯闊之美。但其他四合院,則缺乏故宮的宏麗之美,卻又富有其他美感。譬如江南水鄉之地的小四合院,倚水而建,顏色與自然之色更接近,與所處地域的自然景觀更和諧。
四、結束語
自然景觀是中國傳統建筑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居住設計美學中的重要元素。我國傳統建筑的居住設計美學在一定程度上是與自然景觀相契合的,人們在自然環境中感悟到美,凈化身心,改變心靈。所以,在建造建筑時,也會注意建筑的美學設計,也會關注建筑對人情緒、精神、品德等方面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梁梅.自然之景與山水之境——中國傳統居住環境設計美學[J].藝術百家,2018,34(2):184—189.
[2]孫晶晶.淺論中國傳統居住設計美學[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7(8):166—167.
[3]陳廣榕.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代居住環境設計的影響[J].消費電子,2012(11):157.
[4]李勇,朱建軍,宋永莉.“和”的缺失與“美”的淪落——淺談居住社區景觀規劃中的一些誤區[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7(7):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