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毅
摘 要:本文以寧夏中寧縣數字文化館建設為例,從平臺、資源、對接、多終端覆蓋等方面,介紹了數字文化館建設的基本要素,并提出了遇到的困境及解決的途徑。
關鍵詞:數字 文化館 平臺 資源 全民藝術
在第五次全國文化館評估定級等級必備條件和評估標準中,具備數字服務能力被列為六大評估必備條件之一;2019年4月16日,文化和旅游部辦公廳印發了《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文化館數字化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何依托數字互聯網技術,建設并運營好數字文化館,為群眾提供更便捷、更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建立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是當下文化館提檔升級、參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中寧縣數字文化館建設概況
2018年11月,中寧縣文化館成功入選2019年度數字文化館建設承擔單位,獲得中央轉移支付資金100萬元。本項目2019年1月完成招投標,配套地方資金總投資306.308萬元,已于2019年10月底建成并投入使用。
本項目以“絲路杞韻”為主題,線上平臺、移動客戶端及線下數字藝術教學室、數字體驗館、文化監管平臺等緊密結合,實現文化多終端覆蓋,重點突出紅枸杞文化等特色應用。其特色亮點是以“絲路杞韻”為主題,弘揚傳播“枸杞文化”,助推全縣文旅融合發展和文化館總分館制建設,促進全民藝術普及。
(一)弘揚“枸杞文化”,豐富平臺服務內容
中寧縣數字文化館線上平臺圍繞中寧縣公共文化業務職能,以“絲路杞韻”為主題,弘揚“枸杞文化”,實現本館文化頭條、活動預約、場館預定、非遺傳承、文化直播、志愿服務、點單配送、平臺對接等方面的功能,開通微信等移動互聯網的服務,讓群眾通過互聯網在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平臺上點單、下單、報名,參與全縣的公共文化活動,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快速通道 。
(二)結合地方特色,整合數字文化資源
數字文化資源建設從本館文化業務需求和實際應用出發,結合本縣演出、培訓、群眾文化活動等,在統一數字資源建設標準的基礎上增設“美麗中寧”版塊,通過采集整合文化藝術普及數字資源,充分體現“枸杞文化”特色,并配套有關資源加工設備,從而形成完善的數據中心。
(三)進行無縫對接,直通國家公共文化云及寧夏文化館
中寧縣數字文化館線上平臺與國家公共文化云、寧夏文化館公共文化數字服務平臺進行無縫對接,將采集建設的數字文化資源加載到國家公共文化云,加載數字文化資源不少于500GB,并實現本館面向社會公眾組織開展的演出、培訓、群眾文化活動等在公共文化云上的在線預約服務,每月更新活動不少于8場,可預約活動場次不少于50%,突出服務方式創新和服務效能建設。
(四)多終端覆蓋,開展全民藝術普及
中寧縣數字文化館建有藝術教學錄播間、中央網絡課堂、書法美術數字教室、戲曲音樂數字教室、電子鋼琴教室、電子鼓教室等多個線下數字藝術教室,并購置七臺藝術普及一體機放置在展廳、排練廳、多功能廳。除此之外,還與中寧縣圖書館共建共享數字體驗室。該平臺涵蓋全縣十二個鄉鎮分館,以盤活現有資源、無重復建設為原則,利用現代先進技術,結合中寧縣總分館培訓系統的實際研發,全面開展全縣網絡互動培訓體系化建設。由縣文化館總館牽頭開展遠程互動直播,有效利用本地師資,助推全縣全民藝術普及。
二、中寧縣數字文化館建設面臨的困境
(一)工作人員思想認識滯后
數字化時代下,中寧縣文化館作為寧夏第一個市縣級數字文化館建設試點單位,受政策覆蓋信息傳達等多方面影響,大部分工作人員對新時代、新形勢下文化館事業轉型升級、內容革新的認識還比較滯后,仍然停留在依靠傳統陣地開展群文活動的階段,對數字文化館建設的方向、步驟等內容認識不夠充分。
(二)運營維護缺乏經費支持
中寧縣數字文化館已投入使用。后期數字藝術資源建設、人員培訓、拉設200兆寬帶專網及數字文化館的運營和維護費用缺乏專項資金支持。
(三)專業人才極其匱乏
專業人才隊伍是數字文化館建設的關鍵,中寧縣文化館人員由原中寧縣劇團和文化館合并而成,整體學歷層次偏低,懂科技、會技術的網絡人才極其匱乏,數字文化館面臨平臺及設備無人操作的尷尬局面。
三、中寧縣數字文化館建設面臨困境的對策
(一)將數字文化館運營維護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中寧縣數字文化館寬帶專網、人員培訓、網絡及設備維護等運營維護經費每年約需50萬元,建議納入年度財政預算予以解決。
(二)向兄弟文化館觀摩學習
定期組織外出考察,觀摩學習區內外具有示范性的數字文化館建設試點單位,如馬鞍山市文化館、寧夏文化館、賀蘭縣文化館等,吸取先進經驗。
(三)加快建設專業化人才隊伍
一是定期對現有工作人員進行數字化業務培訓,培養一支既具備較高技術素質和專業知識,又具備實際技能的人才隊伍。二是建議適當增加文化館現有人員編制,增設數字化相關專業崗位,建立數字文化人才培養機制。
(四)探索社會化文化服務新途徑
由政府采取購買文化服務的形式,聘用社會技術人才作為數字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開放型人才體系,以滿足日益繁重的公共數字文化建設工作的需要。
隨著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全面覆蓋,數字文化館的發展潛力和操作空間不容忽視,文化館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的位置與未來發展,需要我們更進一步去思考、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