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銳鋒 胡一冰
摘 要:長三角地區是“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兩個國家倡議和戰略的交匯點,宿遷作為長三角城市群重要節點城市,亟須全方位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大格局。本文從宿遷對外開放現狀出發,剖析了對外開放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最后聚焦對外開放水平提升路徑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宿遷 對外開放 路徑 對策
一、宿遷對外開放的現狀分析
宿遷位于江蘇省北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屬淮海經濟帶、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的交叉輻射區。作為江蘇省最年輕的地級市之一,1996年建市以來,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升,成為江蘇省乃至長三角地區發展速度最快、綜合實力提升最明顯的地級市之一。
(一)經濟外向度有所提升,但水平較低
2018年,宿遷外貿進出口總額達36.01億美元,增長22.2%,進出口總額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8.63%,外貿依存度遠遠落后于江蘇省47.3%的平均水平。2018年,宿遷實際利用外資3.77億美元,增長3.6%,實際利用外資僅占地區生產總值的0.9%。綜上,宿遷經濟外向度雖然縱向比較有所提升,但在省內橫向比較依然處于較低水平,宿遷外向經濟的競爭實力和輻射影響力不強,國際市場地位不高,地區市場的對外吸引力較弱,市場的對外開放程度較低。
(二)進出口總額增幅較大,但結構不夠合理
2018年,宿遷外貿進出口總額累計增長18.9%,高于全省9.5%的平均增幅。其中,出口總額達179.3億元,增長21.8%,增幅僅次于徐州市,位居全省第二位。從經營主體看,民營企業進出口值159.9億元,增長23.9%,占同期全市進出口總值的67.1%,依然是我市外貿進出口的主力軍。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197.8億元,增長20.3%,占同期進出口總值的83.1%,具有較高的外貿自主性。從商品結構看,機電、服裝及竹木草制品三大傳統產品出口均實現增長,三者約占出口總額的“半壁江山”。但主要競爭力還是依靠傳統的低勞動力成本優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知識、人才、管理等新興要素創造力不足,品牌、技術等內生因素欠缺。
(三)利用外資水平穩步提高,但相對程度較低
宿遷利用外資總量一直保持增長勢頭,但利用外資相對程度較低。從利用外資總額分析,2018年宿遷實際利用外資總量僅有3.77億美元,占江蘇省實際使用外資255.9億美元的1.47%,占蘇北地區實際使用外資49.7億美元的7.59%。從利用外資產業分析,主要集中在第二產業,農業和服務業外商投資總額持續的增長,但所占的比例較小。
(四)對外開放環境不斷優化,但步伐仍需加快
宿遷相繼推行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啟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資質資格去行政化改革等,進一步優化幫辦服務工作機制、拓展幫辦服務內涵、完善幫辦服務機制等,不斷優化招商引資和投資環境。但仍需加強與國際規則無縫對接,深入推進全國通關一體化改革等,才能創造更具吸引力的營商環境。
二、宿遷對外開放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宿遷對外開放面臨的機遇
1.戰略疊加潛力無限
宿遷雖是沿海地區腹地城市,但從區域經濟邏輯架構思維看,卻享“一帶一路”、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和江蘇沿海地區開發等多重國家戰略疊加優勢。2019年,江蘇省明確提出到2025年將江蘇發展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帶一路”交匯點,有效利用戰略疊加效應,將為宿遷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增創優勢。
2.外向型戰略持續發力
從東向戰略到“四海”意識,再到“六增六強”,持續提升對外開放水平是宿遷長期堅守的全方位、寬領域的整體戰略。它涉及思想觀念轉變、體制機制改革、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產業對接與結構調整等都積極主動“走出去”,為全方位融入國家對外開放大格局做了諸多前期基礎。
3.產業升級邁出新步伐
2018年,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機電裝備、家居制造四大特色產業總產值達2500億元,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總產值達949.61億元,占比22%;全市新申請專利、授權專利、企業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增幅實現“四個全省第一”;旅游業蓬勃發展,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486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93億元;電子商務快速發展,電商筑夢小鎮入選全國最美特色小鎮50強,“淘寶村”“淘寶鎮”數量分別位居全國第六位和第八位。
4.區域形象全面提升
經過23年的建設發展,宿遷已發展成為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新興工商城市、現代濱水城市、生態宜居城市和創新創業城市。根據美國米爾肯研究所發布的“中國最佳表現城市報告”和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2015年中國新興城市報告”,宿遷分列全國中小城市第四名和地級市第五名。此外,宿遷先后獲得中國金融生態市以及中國改革開放30年優秀集體、中國創業之城、全國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二)宿遷對外開放面臨的挑戰
1.經濟基礎相對薄弱
宿遷經濟社會發展相對來說是一種低基數的高增長、低基礎的快發展。2018年宿遷經濟的三次產業結構為10.9∶46.5∶42.6,地區生產總值為2750.72億元,僅占全省的2.97%,與處于工業化后期江蘇省發展階段脫節;進出口總額36.01億美元,僅占全省的0.54%,與江蘇省外貿大省的地位不符,是制約宿遷對外開放的主要因素之一。
2.產業集群效應不強
宿遷市級食品飲料、紡織服裝、機電裝備、家居制造四大特色產業初具規模,但與千百億級產業還有較大差距,產業集聚效應還不夠明顯。具體表現在,規模特大的龍頭企業數量較少,且大部分龍頭企業與本土配套產業的交互關聯性不強。從邁克爾·波特產業集群理論分析看,宿遷四大特色產業已具備了地理集群和產業專業化特征,但區域核心競爭力尚未形成,集群內企業的創新能力、企業間的協作、資源共享等仍需加強。
3.區域間協調機制缺乏
自2001年以來,蘇州宿遷開展南北掛鉤合作園區共建,蘇州宿遷、張家港宿豫等6個工業園區建設發展成績斐然,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區域協調的優勢。由于地理區位、經濟基礎、城市歷史等諸多因素,宿遷在江蘇乃至周邊省份的新一輪對外開放戰略中優勢并不突出。尤其是各地基礎設施、軟硬環境日漸趨同的背景下,區域經濟的合作與競爭亟須區域利益協調機制,促進鄰近地區形成統一市場,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三、提升宿遷對外開放水平的對策建議
宿遷是江蘇省對外開放工作的一塊短板,進一步推進思想觀念、結構布局、體制機制等融入省和國家對外開放大局變得愈發迫切。
(一)借助戰略疊加優勢,深化區域經濟合作
宿遷具有獨特的多重國家開放戰略的疊加優勢,強化戰略覆蓋省份、地級市間區域聯動,推進政策對接互通、設施建設聯通、資源優化配置、創新合作機制體制,聚合提升區域內開放效應,實現互利共贏。北上深入推進徐宿連一體化,融入東隴海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南進積極落實江蘇省委省政府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帶一路”交匯點開放倡議,融入長江經濟帶;東向實現從“近海”變“沿海”,構建融入沿海開發開放新格局;西接安徽“向東戰略”,加快推進蘇皖北部邊界合作發展。
(二)加快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新經濟增長極
一是突出政策引領產業集聚發展。為鼓勵支持主導產業發展,宿遷出臺《宿遷市千百億級產業培育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打造千百億級產業集群。今后,仍需配套出臺相關政策,對產業集聚實施差別化政策,對集群主導產業的落戶項目,給予政策、土地、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二是突出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統籌主導產業和配套產業,加快構建“5+13+X”產業鏈體系,推動產業規模化;聚焦智能改造,加快關鍵工序與核心裝備升級換代,推動產業高端化;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聚焦新動能培育;深入實施能效提升、清潔生產等技術改造,加快淘汰落后產能,推動產業綠色化。三是突出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加大“小升規”企業培育力度和支持市內關聯度較大的企業強強聯合、兼并整合,打造“航母級”企業,形成行業比較優勢。比如,2010年宿遷洋河、雙溝強強聯合組建蘇酒集團,企業綜合實力及在行業內外影響力空前提高。四是突出招商引資針對性。聚焦重點招商區域和行業領域,制定重點產業鏈招商導則和產業圖譜,深入開展產業鏈、資本鏈、創新鏈和人才鏈的“四鏈”招商。同時,在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上,探索與長三角地區地方政府聯合招商,實現錯位發展。
(三)統籌“引進來”與“走出去”,實現均衡協調發展
“引進來”與“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兩個方面,無論從國情省情,還是市情來看,兩者發展都不均衡。一是推動外貿優進優出。引進擁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與團隊,促進宿遷企業嵌入全球產業鏈,提升外資質量水平。壯大跨境電子商務和推動服務外包提檔升級,提高以自主品牌為主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比重,調整與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二是鼓勵信譽好且有實力的企業走出去。積極為企業走出去營造環境、提供優質服務,引導企業增強風險防范能力,鼓勵企業通過并購等形式擴大市場份額和獲得關鍵技術,支持企業主導的境外產業園區建設等。
(四)實施體制機制創新,優化對外開放環境
一是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提高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實施外資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服務,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完善貿易投資制度建設和政策指標,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相銜接的經貿規則體系。二是打造“宿遷幫辦”品牌。推動理念、服務、路徑和效率提升,拓展幫辦服務內涵,完善幫辦服務機制,聚力打造“宿遷幫辦”品牌,構筑新一輪營商環境新優勢。
參考文獻
[1]宿遷市統計局.宿遷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
[2]江蘇省統計局.江蘇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
[3]劉振杰.加快產業集聚發展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國情國力,2013,(04).
[4]馬明龍.以高水平開放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J].群眾,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