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超 編輯/章蔓菁
企業如需對泰銖進行風險管理,需將人民幣對泰銖的遠期交易拆分成美元對人民幣和美元對泰銖的兩次遠期交易。
近年來泰國逐漸成為中國企業開展貿易和投資的熱點地區。如何對泰銖進行匯率風險管理,成為越來越多企業的訴求。由于泰銖波動率較高且流動性較差,相關貨幣對期權的期權費較貴,企業通常選擇以遠期作為實施匯率風險管理的工具。而由于泰國央行對泰銖的管制,市場上尚沒有人民幣對泰銖遠期的直接報價,企業需將人民幣對泰銖的遠期交易拆分成美元對人民幣和美元對泰銖的兩次遠期交易,以實現人民幣對泰銖的遠期交易。而根據復雜程度和對沖效果的不同,遠期交易的建倉策略可分為傳統的遠期建倉、滾動式建倉以及平鋪式建倉。企業可結合自身的業務發展情況和匯率風險管理能力,選擇相應的遠期交易建倉策略。
在傳統的遠期建倉策略下,企業需要擇機選擇一個交易時點,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外幣收支的匯率進行鎖定。在鎖定匯率的選擇上,通常基于兩方面的判斷:一是企業的財務人員經過測算,認為該筆應收/應付的鎖定匯率是可以接受的;二是根據對貨幣走勢的分析,判斷未來泰銖下跌/上漲的概率較大,即可建立針對性的倉位。
例如,某進口企業從泰國進口水果干貨,每個月需要支付500萬泰銖,計劃對其中40%進行套保。在2019年1月1日,企業經過決策,判斷當時的鎖匯價格是可以接受的,即根據實時的遠期價格,以每月200萬泰銖的名義本金,向銀行買入未來6個月到12個月的美元對人民幣遠期,再賣出美元對泰銖遠期,保持兩筆遠期交易的美元金額一致,共計建立了1200萬泰銖的頭寸,從而實現了套保目標。
由于是單次建倉,該建倉方式的最終效果高度依賴于建倉時的價格點位選擇,需要企業對匯率走勢有非常清晰的研判,并制定嚴格的風控方案和止損措施。鑒此,該策略更適合具有專業化交易和風控團隊、專門的價格和交易監控系統以及完備的風險管理組織架構的大型企業。而對中小型企業而言,需要其他更加穩健的倉位管理方法進行外匯風險管理。
當企業判斷未來具有持續外幣收支時,可以通過滾動式建倉來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外幣收支的匯率進行鎖定。與傳統的遠期建倉相比,該建倉方式對于建倉時點的依賴性較低,財務人員只需按照未來現金流的預估金額,在當月以企業可以承受的匯率水平進行鎖定即可;同時,還可根據價格運行的趨勢,適當增加或減少鎖定的金額。因此,該方案較適合尚未具備專業化風險管理能力的中小型公司,可以起到平滑匯率的效果。以下通過兩個案例說明滾動式建倉的操作。
某小型出口電商A公司在泰國當地銷售電子產品獲得泰銖收入,該泰銖收入需要匯回國內,兌換成人民幣后支付公司的經營成本和費用。A公司計劃采用滾動式建倉策略,將泰銖收入的50%作為名義本金,每三個月進行滾動式遠期匯率鎖定,交易的方式是賣出美元對人民幣遠期,買入美元對泰銖遠期,保持兩筆遠期交易的美元金額一致。
具體而言,A公司預估2019年每個月的收入約2000萬泰銖,則從2019年1月開始,對三個月后的泰銖結匯匯率進行鎖定:1月實施鎖定1000萬泰銖,交割日期為4月;2月實施鎖定1000萬泰銖,交割日期為5月,以此類推。通過這樣的操作,在遠期交易交割的月份中,當月一半結匯量的匯率已經提前鎖定,降低了當時即期匯率波動對結匯金額的不確定性影響。
某在線旅游平臺B公司需要向泰國本地的旅游服務供應商支付泰銖。由于旅游行業的淡旺季明顯,單純的滾動式套保并不適合,因此B公司采用滾動式結合傳統遠期交易的方式,以淡季金額的一定比例作為滾動式套保的基數,同時以傳統遠期套保的方式,適當增加旺季的鎖定金額。
B公司淡季的泰銖支付金額約每個月5000萬泰銖,旺季的泰銖支付金額約為每個月1.5億泰銖。經決策,B公司計劃以5000萬泰銖的50%作為名義本金開展6個月滾動式套期保值,交易的方式是買入美元對人民幣遠期,賣出美元對泰銖遠期,保持兩筆遠期交易的美元金額一致;同時,根據泰銖走勢情況,對旺季額外1億泰銖支出的50%分兩批次,提前9個月和3個月分別進行2500萬泰銖的遠期套保(見表1)。需要注意的是,究竟提前多長時間開展遠期套保并非固定。企業可以根據對業務發展的預測情況自行選擇提前鎖定的時間,也可以拆分成更多筆數進行鎖定,降低單次交易匯率對保值結果的影響。

表1 B公司的滾動式建倉策略(貨幣單位:萬元泰銖)套保執行時間

表2 C公司在廠房投入生產階段進行的平鋪式套保交易策略(貨幣單位:萬元泰銖) 套保執行時間
通過上述操作,企業實現了對淡季每月2500萬泰銖匯率和旺季每月7500萬泰銖匯率的提前鎖定。其中,對于旺季每月的7500萬泰銖支出,有2500萬泰銖按照6個月遠期前的鎖匯價格購買,有2500萬泰銖按照3個月遠期前的鎖匯價格購買,另外2500萬泰銖按照9個月前的遠期鎖匯價格購買,顯著降低了即期匯率波動對支付成本的影響。
在該建倉方式下,企業間隔固定的時間對未來一段時間的外幣收支的匯率進行分批次鎖定,通過鎖匯的平鋪,降低因鎖匯時點差異導致的套保結果不穩定,屬于效果相對較好的套期保值方式。但該方式對企業操作人員和交易管理系統的要求較高,特別對中小企業而言,是不小的挑戰。以下通過一個案例說明如何運用平鋪式建倉實現對泰銖的避險操作。
某大型服裝廠C公司計劃在泰國當地建廠,需要投入資金10億泰銖,并于2019年1月啟動。對于建廠初期大量的泰銖投入,C公司在制定建廠計劃時決定通過買入美元對人民幣的遠期,同時賣出美元對泰銖的遠期對泰銖遠期鎖匯,并決定采用平鋪式鎖匯方法,即C公司從2018年1月開始,每隔1個月,針對該時間點進行遠期鎖匯:在2018年1月實施1億泰銖的12個月的遠期鎖匯,在2018年2月實施1億泰銖的11個月的遠期鎖匯,以此類推,一直持續到2018年10月,累計完成10億泰銖的匯率鎖定。這樣,C公司在2019年1月的購匯匯率就會由2019年1月的時點匯率,轉化為2018年1月到2018年10月的平均匯率,可顯著降低時點購匯帶來的匯率風險。
而在廠房投入生產階段,C公司預估每個月會產生1億泰銖的利潤。公司制定了40%的套期保值目標。據此,財務人員首先計算出未來12月每一個月需要套保的名義本金,然后根據平鋪式套保交易策略,分拆成每一個月套保操作的目標,逐一實施套期保值交易。
具體操作方案是,企業在2019年1月,分別對2019年二、三、四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按套保本金(1.2億泰銖)的25%進行套保,即分別操作4筆不同期限、本金均為3000萬泰銖的套保交易(賣出美元對人民幣的遠期,買入美元對泰銖的遠期)。2019年4月,再分別對2019年三、四季度和2020年一、二季度進行套保。交易完成后,2019年三、四季度和2020年一季度的套保金額增加至6000萬泰銖,季度保值目標達到50%,2020年二季度的套保金額為3000萬泰銖,季度保值目標達到25%。通過持續的平鋪,逐步累加,最終達到每季度1.2億泰銖的保值目標,也即每一個月4000萬泰銖的保值目標(見表2)。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套期保值計劃時,企業需要根據業務變化情況相應調整套保金額,即在進行財務分析和預測時,如發現未來外幣收支金額會因為業務變動或淡旺季而發生變動,套保交易的名義本金也需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達到良好的風險管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