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阿莉 孫興國 雷嘉美 潘志殷 編輯/章蔓菁
商業銀行基于中信保的相關產品設計了各類應收賬款融資方案,企業可根據自身對融資期限、融資比例和融資條件的需求加以選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國際工程市場上承包中大型項目,并帶動高新技術產品、大型機械設備、成套設備等資本性貨物的出口。這其中,由于境外業主或者進口商按照工程進度支付工程款或設備款,以及延期支付等原因,使對外承包工程或設備出口企業形成了較多的應收賬款,既影響了流動性,也帶來了潛在的匯率風險。如何加強應收賬款管理,成為企業的一大訴求。對此,商業銀行基于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下稱“中信保”)的相關保險產品,為企業設計了各類應收賬款融資方案。
企業在海外承攬工程或成套設備項目出口后,業主出具工程量單,表明物權已轉移。此時,業主需要履行支付義務,但通常付款賬期較長,根據合同從45天至720天不等。在此期間,企業一方面面臨業主的潛在違約風險;另一方面,還面臨以外幣計價的應收賬款的匯率風險以及資金占用所帶來的壓力。
針對這一情況,銀行與中信保合作,開發出基于特定合同保險的應收賬款融資產品(下稱“特險融資”)。該特定合同保險屬于短期出口信用保險的范疇,承擔出口商因政治風險或商業風險所遭受的出口商務合同項下應收賬款損失,賠付比例一般不超過90%,審批機制靈活,多數情況下無需業主提供主權擔保或者財政擔保。在企業投保特定合同保險后,中信保、銀行和出口方簽署《三方賠款轉讓協議》,出口方將特定合同保險項下的賠款權益轉至銀行,銀行據此對出口商的應收賬款予以買斷,提供與應收賬款期限相匹配的融資服務(見圖1)。而為進一步降低風險,企業還可加保成本投入,對業主確認量單前,企業已經投入的實際成本進行承保,由銀行對出口方提供備貨階段或建設期融資。
以下是特險融資的一個應用案例。
非洲某國國有企業A擬向中國紡織設備制造企業B采購3.4億美元紡織設備更新原老舊生產線。在支付方式上,買方提出先支付20%預付款,剩余款項在發貨后24個月支付,由當地銀行提供還款擔保。而企業B則希望買家能夠一次性支付,不接受買家的延期付款條件,雙方談判一度陷入僵局。

結合雙方的各自訴求,銀行為企業B設計了特險融資方案,由B公司投保特險,再利用銀行提供的保單融資服務,實現應收賬款貼現,從而在滿足A公司延付訴求的同時,也幫助B公司實現了即期收款。此外,企業B在投保特定合同保險的同時,加保實際投入并向銀行申請融資,保證在業主違約的情況下,企業B在備貨階段的資金投入不受損失。通過上述融資方案,有效彌合了雙方的分歧,促成了買賣雙方完成該項目。
實務中,企業如要申請特險項下融資,首先擬投保的標的需要符合中信保有關特定合同保險的相關要求,包括:商務合同項下的標的物需要為機電產品、成套設備、高新技術產品等資本性或準資本性貨物、大宗貿易商品和承包工程,以及與之相關的服務;項目的整個執行期限(建設期+還款期)原則上不超過三年;期間所形成的應收賬款的信用期限在兩年以內(如果是多筆應收賬款,多筆應收賬款的累計信用期限在兩年以內),商務合同金額在100萬美元以上等。銀行在受理特險項下融資申請時,則會重點關注出口方的履約能力、業主付款能力、中信保保單的保險賠付率及相應的免責條款等因素;融資放款時點則根據債權確立點執行,包括但不限于提單日、商務合同中關鍵時間節點以及項目驗收證書頒發日等;融資金額原則上不超過信保保單最高賠償比例,融資期限通常為1—3年。

圖2 基于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的應收賬款融資

銀行基于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為出口方提供的應收賬款融資服務(見圖2),既能滿足出口方及時收款的訴求,也能滿足業主延期支付的需求,并且由于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項下的受益人是融資銀行,而非出口商/承包商,因此原先的間接還款(先由信保向企業支付賠款,再由企業向銀行支付賠款)轉變為直接還款(信保直接向銀行支付賠款),保障了銀行收款的安全,是比較安全、高效的融資方式。以下是該類融資方案的一個應用案例。
國內某龍頭電力建設承包商承接東南亞某國電站項目,其向中信保申請投保以融資銀行為受益人的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銀行基于該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對企業的應收賬款提供融資。具體操作過程如下:承包商在投保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后,將業主方銀行開具的信用證作為應收賬款轉讓給融資銀行,并與融資銀行簽署《應收賬款轉讓協議》;其后,按照商務合同將業主批復的商務發票提交給融資銀行,逐筆完成應收賬款的轉讓,實現即期收款。
出口賣方信貸保險是中信保向出口方提供的、用于保障其收匯安全的政策性保險產品,屬于中長期項目險的一種。投保出口賣方信貸保險的出口方需要滿足一定中國成分的要求,包括:出口標的應主要為中國生產的資本性貨物,半資本性貨物和與之相關的服務,其中機電產品、成套設備的中國成分一般不低于60%;業主需要提供一定比例的現匯付款或者預付款,通常不低于商務合同金額的15%。銀行在出口賣方信貸保險項下向境內出口方提供的出口賣方信貸融資,屬于銀行傳統的融資產品之一,既包括發貨前和建設期融資,也包括在進口商/業主確認工程量單后,銀行向境內出口企業提供的應收賬款項下融資。該部分應收賬款的融資期限一般為2—15年,融資金額不超過商務合同項下應收賬款總金額的90%。
與基于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的應收賬款融資類似,基于出口賣方信貸保險的應收賬款融資同屬于中長期應收賬款融資產品。然而,由于所基于的保險產品的差異,這兩種融資產品在實際運用中也有較為顯著的差異。
一是融資比例的差異。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的賠付比例最高可達到95%,而出口賣方信貸保險的賠付比例最高為90%。而對于銀行而言,保險賠付比例越高,其基于該類保險產品所愿意提供的融資比例也越高。
二是融資條件的差異。一方面,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的除外責任范圍較出口賣方信貸保險大幅縮小,而保單的除外責任越多,銀行越傾向于通過降低融資比例、提高融資利率以及要求企業提供回購承諾等方式來控制風險。另一方面,在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下,銀行本身就是保險的直接受益人,若業主未按時還款,中信保需要直接向銀行進行賠付。由于自身獲得的保障程度更高,銀行往往會降低對借款人額外抵押擔保的要求,相應的融資利率也可能降低。
三是對企業財務費用的影響有所不同。在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下,由于賠款等待期(從出險到中信保賠付的期間)大幅縮短,企業在等待期內所承擔的利息顯著降低,有利于減少企業的財務費用。
實踐中,企業可基于自身需求,在項目的應收賬款獲得完全確認并取得項目驗收證明,且出口賣方信貸保單生效后,將出口賣方信貸保單轉化為再融資保單,從而將原先基于出口賣方信貸保險的應收賬款融資“升級”為出口賣方信貸保險與應收賬款買斷相結合的融資模式(見圖3)。以下是具體應用案例。
國內某央企子公司與中東國家某業主簽訂“EPC+F”商務合同,合同額約10億美元,建設期30個月;融資合同約定預付15%,剩余85%確認應收后實行延期付款,付款期144個月。該項目已取得該國電力部購電協議和財政部代表國家主權頒發的付款保函。
因該項目金額大、延付期限長,承包商存在實現應收賬款出表的強烈需求。最終,由中資銀行組成銀團,采用出口賣方信貸+應收賬款買斷融資方案滿足了承包商的需求。具體而言,中信保為經業主確權后的應收賬款提供90%的中長期出口賣方信貸保險(剩余10%應收賬款由總承包商承擔回購承諾);待相關條件滿足后,承包商將上述出口賣方信貸保單轉換為再融資保單,由融資銀團對業主確認的應收賬款進行無追索買斷,融資金額為商務合同金額的85%(業主自籌15%合同金額的預付款),融資期限30+144個月(建設期+付款期)。通過這一安排,幫助承包商實現了提前收匯,規避了匯率風險,優化了資產負債結構,緩解了資金壓力。
需要注意的是,承包商/出口方如希望將基于出口賣方信貸保險的應收賬款融資“升級”為出口賣方信貸保險與應收賬款買斷相結合的融資模式,建議在工程承包初期就先和中信保談好《再融資保單》,并與商業銀行談妥應收賬款的買斷費率,以便在建設期結束并拿到驗收證明后,及時將出口賣方信貸保單轉化為再融資保單,促成保險權益向銀行的轉移,進而實現應收賬款的賣斷。
對于銀行而言,無論是在哪一種應收賬款融資方案下,其在進行應收賬款買斷融資時,都會對擬買斷的應收賬款和基礎交易設定一定的要求,并將這些要求以具體條款的形式體現在其與借款人簽訂的《應收賬款轉讓協議》中。這一點需要企業予以關注。
實務中,銀行對擬受讓的應收賬款普遍的準入標準有:(1)出口商/承包商對應收賬款的債權已形成并真實有效,否則不能進行應收賬款融資。例如在發出設備訂單以及制造環節,由于尚未形成業主認可的應收賬款,就不能進行應收賬款融資。(2)基礎交易合同中不存在限制、禁止應收賬款轉讓的情形。(3)應收賬款的債權能夠以書面方式體現,并且以國際主要可流通貨幣計價結算。(4)申請人與買方之間不應存在任何關聯關系。(5)應收賬款不存在瑕疵,申請人承諾不存在重復轉讓、質押,且在未來也不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質押。(6)出口方/承包商的應收賬款轉讓行為須書面通知業主或進口方等。此外,銀行一般會要求出口商/承包商在融資銀行開立賬戶,并通知進口商/業主將應收賬款付款直接付至該賬戶中,以實現融資的閉環;對于存在瑕疵(例如不合法、不合規)或中信保免賠的應收賬款,還會要求在協議中設置回購條款,要求出口方對該類應收賬款進行回購。
而企業作為承包商,則需要認識到,在應收賬款尚未達到銀行的融資要求之前,其仍面臨以下風險:
一是墊資風險。在承包商收到設備訂單以及制造備貨或項目建設環節,尚未形成業主認可的應收賬款,因而無法獲得融資。但如果承包商將項目分包出去而成為總包商,則當制造進度達到一定節點時,雖無法獲得融資,但卻需要向分包商支付進度款,就會形成墊資。特別是對于大型項目而言,總包商往往會面臨較大的墊資壓力。對此,總包商要加強自身的項目管理能力,盡可能將一部分墊資風險轉移給分包商。此外,企業可在購買特險或出口延付合同再融資保險的基礎上,加保實際投入,或者直接采取出口賣方信貸加應收賬款買斷的融資模式,以規避應收賬款實現之前因備貨、工程未驗收墊資等可能造成的資金損失。
二是業主違約或延遲還款的風險。銀行無論是基于哪種中信保的保險對企業提供應收賬款融資,承包商都可能面臨業主違約的風險。如果業主資金短缺或支付審批逾期,導致建設期利息不能按期歸還,此時融資銀行會停止買斷應收賬款,并向中信保提出理賠。為了確保項目進度以及建設資金持續到位,有時承包商需要代業主暫時墊付利息。針對業主不能按期還款的風險,承包商可以與業主簽署相應的合同補充協議,明確約定如果發生建設期利息墊付,業主應將墊付資金及該筆資金所產生的利息一并歸還,并設定利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