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勇
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處在當代互聯網迅速發展的大環境之下,我們要把握機遇,運用互聯網這個“工具”,不斷探索并發展我國的商貿行業。我國現在正處于民眾生活與互聯網息息相關的時期,也是我國與他國有差距的事情,我們要把握好這種機遇,努力發展本國商貿業,為民眾創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條件。同時,加快物聯網的發展,讓互聯網更好與生活相連接,加快傳統行業的轉型,跟上時代的潮流。在新形勢下,借助我國優勢,加快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推動整體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供給與需求模式發生變化。在傳統的市場中,起主導作用的供給模式。傳統市場形勢下,其消費主要由生產方生產出來之后,再在市場上銷售,顧客選擇更多樣式或自定義特征較少。但是,進入互聯網之后,尤其是現在的“互聯網+”時代,網上購物成為一種常態,很多年輕人喜歡在網上選擇自己喜歡的商品。此時,商貿流通的價值鏈已經由供給為主導轉變為需求為主導的模式,而消費者則從被動的一方,轉變為主動的一方。根據咨詢行業發布的《2015年我國網絡消費數據》顯示,我國消費者已經成為主動型消費者,消費方式也從線下的主戰場——實體店轉變到線上消費——這個主戰場。而消費者也充分發揮了網絡的作用,在互聯網這個大環境之下,消費者充分利用互聯網,解決一些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二)實體店交易模式發生變化。在傳統模式下,商品的流通渠道是通過線下的實體店進行交易。消費者通過實體店的銷售模式進行商品交易。但是,在當今的互聯網快速發展,網上交易也在快速“成長”的模式下,每年網上交易量非常驚人。在如此巨大的沖擊下,線下實體店也找到了新的“商貿流通模式”,“互聯網+實體店模式”。在新的模式之下,商貿流通業不單單只依靠實體店就行商貿流通,而是結合線上與實體店共同銷售的模式,這樣就達到了互補的效果。
我國現已成為世界上智能手機使用群體最多的國家,但并不是所有移動智能機都在網上購物。但是,網上消費的趨勢不可逆轉,并且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會更加蓬勃發展。由此可見,基于移動智能終端的消費在未來具有廣大的市場。因此,商貿流通企業與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結合,既是大勢所趨,也是企業順應時代潮流,響應“新零售”業態發展所作出的必然反應,是商貿流通企業突破當前“瓶頸”的重要出發點。
(三)實體產業與互聯網之間的關系發生變化。在之前的實體產業經濟模式下,對于商貿流通業來講,其供應鏈的各個點上,生產廠家、供應商、零售者、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是不對稱、不共享的,這就使得實體產業內部出現了分明的界限。在互聯網剛剛興起的時候,實體產業還是抵觸互聯網,他們堅持著自己的那個界限,以求得最大經濟效益。現在,已經進入產業互聯網時代。互聯網的許多大企業和其他一些商貿流通業的大企業會有很多競爭,互聯網進入商貿流通業也好,還是商貿流通業坐上互聯網這輛快速行駛的“快車”,都將使得商貿流通業快速轉型與升級。所有的一切都在說明著一個問題,隨著數字時代不斷發展,實體產業和互聯網之間的關系正在發生著變化。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2018年12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5893億元,同比增長8.2%,其增長速度比12月份高0.1個百分點。這是商貿流通業與互聯網發生變化的暗示,互聯網對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產業轉型是有貢獻的。
(一)采用集群、數據模式。集群、數據模式意思是社會中那些價值觀、想法一致的群體甚至是部分企業,在消費需求以及一些消費理念、消費方式、消費習慣上類似。這種集群模式,在商貿流通環境下,如果整合起來,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和一定的消費習慣,在商貿流通業上,這個集群的消費時間、空間都具有統一性。生產廠商也可以根據消費者的定向需求,在生產過程中做出調整,數據則是依賴當今互聯網時代,根據大數據,生產廠商可以根據集群消費者的某一項需求,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方式將商品運送至消費者手中。商品在生產,流通的過程中,生產廠家、銷售者、以及消費者都可以時時了解商品信息,實現信息互通互知,此時商品信息不像以前有“面紗”,此時商品信息的傳播有了新的含義-價值創造與互動。
商貿流通業作為我國的基礎性行業,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商貿流通業發展迅速、高效、便捷,那將帶動一股經濟“活水”,若商貿流通業成本很高,發展緩慢,那將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攔路虎”。在以往商品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產業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也就導致商貿流通業到達了瓶頸狀態。但是,現在有了互聯網的加入,都可以發生很大變化,利用互聯網技術,將社會集群有效利用起來,通過數據挖掘、云計算等方式,靈敏捕捉消費群眾的消費趨勢、偏好與需求,促成生產商與消費者的直接對接,生產出滿足消費需求的產品,也就是讓消費者從被動狀態轉化為主動狀態的一種模式。
當廠家和消費者溝通完成之后,生產廠家也就可以依據消費者需求的時間及空間進行生產消費者需要的個性化產品,最終在指定時間內將產品通過商貿流通方式送到消費者手中。在社會集群、數據模式下,不僅僅節省的是中間的成本,而是整個社會資源的節約。在互聯網發展下的商貿流通業,采用社會集群模式,可以讓生產廠商直接和消費者對話,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可以實現信息的時時互通互知,而商貿交易環節也可以各利益主體直接對向消費者,進一步節約其中的流通成本。比如:德國汽車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去訂購車輛。而德國汽車企業則根據消費者的特殊需求,在每一個環節上達到消費者的需要,并且在信息對稱方面時時與消費者對話,沒有了之前信息閉塞的情況。
(二)采用線上線下相互滲透的模式。線上與線下相互滲透的模式,在電子商務領域已經有充足的理論依據,在線上線下也有具體的操作規范。電子商務領域的線上就是提供一個線上選擇服務平臺,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商品,再通過商貿流通業中的物流行業郵寄到自己的手中;而線下的服務則是更加個性化的服務,線下主要提供體驗場所,彌補線上無法實時體驗的不足,同時,線下的銷售人員也會增加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提供更加貼心,更加便捷的整體服務。
線上與線下模式存在著明顯的不同,對于供應鏈的改造工具是互聯網技術,通過供應鏈的各個節點,以互聯網技術貫通起來,建立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同時,線下也將連接這個線上供應鏈系統,線上線下相融合,線上也將不斷收集各種信息后匯總到體統中,消費者和生產廠家都可以根據實時數據進行適當調整,以取得自己的需要。而線下的銷售商則根據系統中的信息,調整自己的傾向,這些過程中,信息在各個環節都是流通的,信息為各個環節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參考。比如:某集團建立一個線上庫存信息庫,主要講線上產品和線下產品信息進行統一。這個信息庫每1小時就更新信息庫里面的數據,讓線上線下都可進行可視化管理,同時采取資源共享模式,將顧客購買信息實時進行整合,上傳到線上信息庫中,線下實體店就可以根據信息庫中的統一后的數據進行客戶資源共享,同時提供更大的商貿流通業發展平臺。
(三)多平臺合作模式。多平臺合作模式指不計地域,行業,形式的多種合作模式,最終目標是實現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各個合作平臺的互利共贏。在實體環境下,商貿流通業的供應鏈是集合了生產、供應、采購、銷售等多種環節,而消費者只是供應鏈的最后的一個環節,而最終面向的卻是消費者,消費者雖然在實體市場上直接面對銷售商,但議價能力較弱,大多數消費者被動接受銷售方提供的商品和價格,而生產商與銷售商提供給消費者的信息往往是有限的,于是消費者在供應鏈中處于一種被動狀態。多平臺合作模式是線上線下交易發生變化下提出的,互聯網模式下,互聯網能夠深入到各個領域的不同環節中,了解其中的運作方式,從而找到最佳的合作方案,打破互聯網和實體店銷售模式中的界限,通過多平臺合作模式,銜接不同領域、地域、方式下的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也更好的服務消費者,使消費者能夠更加全面了解信息。
例如:現在各網購平臺中,都與商貿流通業中的物流行業建立了合作關系,從而消費者在線上購買商品之后,由商貿流通業中的快遞行業完成下一步的運送工作,這是不同資源的整合,從而更好服務消費者,也有利于互聯網形式下的商貿流通業的發展。
同時,多平臺合作模式,也會構建一個新的平臺,所有的信息都將存入這個平臺,商家和消費者都可以從該平臺中獲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在購買某件商品時,其中的物流信息,自己可以通過平臺實時掌握,這就是互聯網發展下的商貿流通業。
商貿流通業是一個經濟發展的中間環節,是引導產品的生產和消費,產品經濟的核心,是我國商貿發展的“橋梁”。但是,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比如鄉村的商貿業比城市的商貿業發展比較緩慢,因而,現階段不僅要解決互聯網對于商貿流通業的改變,而且要著力于強化基礎信息建設和整體的商貿流通業的架構,以助于基礎地區的互聯網和商貿流通業的融合,為長遠的經濟發展提供活力。互聯網形式下的商貿流通業有著更加廣闊的空間,利用好現階段所具備的技術和理論,為商貿的多重發展開出一片廣袤的“土地”,在不久的將來,互聯網形式下的商貿流通業發展趨勢會越來越好,我國的經濟也將穩定、高效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