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白永秀 吳航
特色小鎮建設起源于西方發達國家,2015年“特色小鎮”概念在我國興起。在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特色小鎮因具有區域特征明顯、模式多樣、市場前景廣闊等優點,而成為我國各地吸收投資的新熱點和助推經濟轉型的新引擎。經過幾年探索,我國已在康養、生態、體育、教育、文化、科技等領域建成了一些特色小鎮。從特色小鎮的落地情況來看,教育特色小鎮的落地較少,依舊處在探索階段。
陜西省對特色小鎮的建設進行了部署。省發展改革委于2017年出臺《關于加快發展特色小鎮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3—5年培育建設100個特色小鎮的目標。西安各層次、各類型高等院校林立,高等教育資源豐富,而白鹿原大學城具有建設特色職業教育小鎮的基礎和有利條件。
白鹿原大學城創建于1998年,經過20年的發展,已具備一定的規模,是目前西安高校最為集中的大學城之一。這里聚集了9所高等職業院校、民辦院校及獨立學院,同時有2所職業院校在此暫租校區進行教學實訓活動。截至2018年,白鹿原大學城共有院校11所,在校生6萬余人,已形成職業教育、成人教育、訂單培訓、特色旅游等業態。相近的地緣關系和辦學層次便于各院校積極開展合作活動,從2014年以來,大學城各院校分別通過就業創業促進聯盟、白鹿原大學城高校聯盟、“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等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但白鹿原大學城院校也面臨著新舊問題的挑戰。由于受大學城自發形成的模式限制,長期以來該區域缺乏科學規劃,周邊城市基礎配套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落后,加之面臨普通本科院校擴招的擠壓及大學城各院校內部辦學同質化的問題,各院校間逐漸形成了惡性競爭的局勢。結合白鹿原大學城的具體情況,建議在全省特色小鎮規劃建設中,以白鹿原大學城為基礎,重點打造一個職業教育特色小鎮,并從以下幾個方面予以推進。

西安海棠學院
在省教育廳等部門的支持下,進一步統籌白鹿原院校資源。職業教育院校是建設白鹿原教育特色小鎮的基礎條件與組織主體,也是解決白鹿原大學城發展問題的關鍵。為發揮各院校地理位置緊鄰、辦學層次相近、聯盟關系密切的優勢,同時解決各院校的生存發展問題,建議由省教育廳進行部署推動,在原有的白鹿原大學城高校聯盟及“一帶一路”職教聯盟的基礎上,統籌當前白鹿原大學城公辦院校、民辦院校和社會、企業力量,加大財政資金投入,提供政策支持,在10年內探索組建一所混合所有制職業綜合院校,提升白鹿原高等職業教育的品牌價值,在教育事業發展的新形勢下為全國提供一套解決高等職業教育與民辦教育發展出路的“陜西模式”。

以西安市灞橋區政府為牽頭單位,規劃創建白鹿原職業教育特色小鎮。白鹿原大學城地處西安市灞橋區,根據省發展改革委《關于加快發展特色小鎮的實施意見》精神,建議由灞橋區政府向省發展改革委(省推進新型城鎮化聯席會議辦公室)報送創建白鹿原職業教育特色小鎮書面材料,制訂創建方案(內容應明確四至范圍、產業定位、投資主體、建設規劃)。建議建設范圍涵蓋由西安思源學院到陜職院段水安路沿線的各院校及周邊村鎮,由灞橋區政府通過實施農村土地綜合治理及舊城改造,協調土地供給和利用,不斷完善周邊配套設施及公共服務,推動該地區的城鎮化與現代化,提升區域發展層次與品位,為白鹿原職業教育特色小鎮的建成提供堅實保障和有力支撐。
通過統一規劃、合理布局、分期建設,將白鹿原打造成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職業教育特色小鎮。建議以政府綜合統籌規劃的方式,將大學城整體劃分為合理化、多樣化的功能區,引進具有實力的社會資本和經驗豐富的建設運營團隊,最大限度與產業園區對接,進行“一次規劃三期建設”。第一期(2019—2020年)以各院校周邊基礎設施及商業設施的建設完善為主,進行招商引資,同時在各院校基礎上籌建混合所有制職業教育院校;第二期(2021—2023年)基本形成特色小鎮組團的雛形,發展重點包括職教教學實訓基地、企業職業培訓基地、老年大學、生態康養休閑區,根據各功能區需求通過二期招商,形成較為完善的特色小鎮業態及產業集群,建成、發展白鹿原混合所有制職業院校;第三期(2024—2025年)完善特色小鎮后期建設及運營,形成一所集教育培訓、商業服務、休閑旅游、康復養老等于一體,以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生態友好為特征的現代化特色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