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陳宇宏 主講人 李浩 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暨漢唐文學研究院教授
絲路大講堂
主持人語
讀史學史、以史為鑒,很重要的一點是能從中汲取經驗,總結教訓,啟發未來。那么我們能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學到什么,而又如何能加以弘揚?本期絲路大講堂我們邀請了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暨漢唐文學研究院李浩教授,分別從文化的理念、儒學教育、生態文化、書院的社會教化功能等方面,結合自身教學和生活實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深入淺出、精彩獨到的講解,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

“承載華夏文明,點燃青春夢想”活動在西安漢城湖畔舉行
主持人:李教授,您好!非常感謝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訪,使廣大讀者朋友和傳統文化愛好者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您所從事的文化研究工作,并體會其中所蘊藏的學術理念與治學精神。
文化,是大家經常用到的一個詞,但真正說起文化,好像又很難一下說出具體的含義。您作為文化領域的學術大家,可否請您談談什么是文化?
李浩:文化這個名詞可以說最簡單也最復雜。這個詞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詞。從學術角度而言,概念比較復雜。一次國際哲學會議上,大家甚至提出了160多種關于“文化”的定義。
一般認為,可以把文化分為三個層面:物質層面、精神層面,還有中間體。如果說物質是文化的表層,精神是文化的深層,那么在表層和深層之間有一個過渡層就是制度,由此可以提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有物質形態,也有精神形態、制度形態。其中物質形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比如我們熟知的四大發明。制度文化實際就是中國歷代制度,如科舉制度。西方進入近代,尤其進入資本主義階段后,選用人才采用的文官制度(或科層制度),就完全是借鑒了中國自隋唐以來的科舉選人、用人制度。今天我們選人用人制度也是從兩個方面來說,一個方面是教育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另一方面則是現在組織人事部門選用干部、選拔人才的制度。這些實際上都受到了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影響。
我國傳統文化有很多優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排除有一些糟粕的東西。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于我們中國共產黨人而言,很早就開始把“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當作我們文化傳承創新的理念。
主持人:我們經常提出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又是為了什么?
李浩:中華文化有起點、有發展,也有曾經的輝煌時期。近代從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文明因為政治體制、經濟、以及軍事的落后,飽受西方文明沖擊。有些人甚至將中國落后于西方的原因,歸咎于中國的制度與文化。所以要全盤學習西方。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這段時間,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國本土文化幾乎被斬斷了,使得現在年青一代對我們的中華文化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對節慶文化的說法,我們很多小孩子對立冬、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都知道,但節慶里的臘八、小年可能就不知道了。但如果要提起西方的節日,比如復活節、圣誕節等,中國人如數家珍。我們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絕不能忘記我們的民族文化。

絹衣彩繪木俑,工藝精巧、保存完好,形象地再現了初唐貞觀至垂拱年間的唐人衣冠
我們對文化的儀式也沒有很清晰的認知。我們都知道在一些正式的公務場合、商務場合,都需要穿正裝。比如高層領導在世界范圍內顯示自己民族特色的時候。著漢服、唐裝固然不對,穿清朝的黃袍馬褂頂戴花翎也不對,因為沒有專門的設計,就只能穿別的民族的服裝——西服。現在的祭典活動,全國公祭黃陵要穿什么衣服,我們在家祭祖先要穿什么衣服,那年輕人結婚回去看父母穿什么衣服,我們在這些方面都沒有明確規定。但古代有正裝,每個時代都有風格各異、專門設計的服裝,如漢代、唐代、清代都有自己朝代的正裝,而五四以后我們就沒有自己的民族服裝了。在韓國,有韓服。在日本,結婚時或者公務接待時,或者你到日本一個知識分子或學者、醫生等文化人的家去做客,他們肯定都要穿符合禮數的民族服裝——“和服”來迎接你。而在我們國家究竟應該著唐裝,還是應該著漢服作為我們的正裝,還需要研究。
我們傳統文化中一些優秀的表達方式也未得到繼承。我在青島大學一個會議中提到現在的中文教育要有一個“回歸”即回歸原點,其中一個就是我們傳統的書院教育,它有它合理的地方——書院教育實行小班教學,且教育過程中大家席地而坐面對面進行交流。所以在《論語》里,孔子講課,幾個學生不斷提問題,孔子停下來,回答學生。這種書院教育方式,是要老師和學生一起生活、一同吃飯、一同游覽這樣的近距離交流,老師通過日常生活方式來熏陶學生,通過耳濡目染、言傳身教來教育學生,其對學生的影響自然就更大。而西方教室、日本的教室是講堂式的,有講臺,是老師講,學生聽。師生有距離感,這是不利于教學互動的。

唐代《簪花仕女圖》,作品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還有一點是我經常提到的漢語的獨特表達。傳統漢語是非常典雅、優美的。然而現在的白話文缺少了這一點。記得我第一次去臺灣時,淡江大學的一位博士在桃園機場接到我們,接著就給他的老師打電話說:“老師,我們把大陸的各位先生都接到了,我已經向他們道過早安了。”問安這么一個表達方式實際上不過就是道一句:“老師您好!”但這種表達會讓我們感覺特別溫暖,感覺很美好、很古典。

留白讓空白成為了空間,讓畫面有了“孤獨”的時間感圖為南宋馬遠的《寒江獨釣圖》
我們傳統文化中有很多這樣美好的表達方式。比如詩詞、對聯。現在馬上到春節了,對聯這種表達方式,要是用英語寫就很難做到,上聯7個字,下聯7個字。上聯7個字是主謂結構,下聯7個字也必須是主謂結構;上聯7個字是動賓結構,下聯也必須是動賓結構;或者說上聯全部是名詞沒有出現動詞形容詞,下聯也必須一樣。這會難倒很多外國人,但我們中國老百姓就能做到。所以說語言及文化是我們世世代代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中國文字和西方文字不一樣,我們的文字是表意體系的文字,他們的則是一種表音體系的文字。對聯可以拉長,把對聯一聯拉成兩聯就是一首絕句的詩,5個字的就叫五絕,6個字的就叫六絕,7個字的就叫七絕,再往長拉,絕句也可以變為律詩,而且可以繼續延長,就像你們玩的那個數字游戲,再往長拉就叫長律,排律。一首長詩它同時上句和下句就無限的把它拉長,這是格律詩的優點。曲也可以變化,不一定都是整齊的,格律非常嚴的,我們的古體詩在格律方面就有一些變通變化,它就有可能把一種語言里在聲音、形體上的美推到極致,形成我們古典文化中的詩詞文化或者韻律文化。
我們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優秀的藝術體系,包括我們的國畫有墨分五色,它把墨分為清、淡、重、濃、焦五個層次。還有書法,書法本來是用墨來寫字的,它在空靈的時候講究留白,那么在書寫繪畫過程中怎樣形成一個留白,它都是用有和無、虛和實的有機組合,形成一種想象空間,從而體現出藝術的更大追求。
另外,傳統文化在時間、空間上的表達,我那本《唐詩美學精讀》中有提到一些。在西方文化中所探求的時空統一的命題,在中國文化中則是顯而易見的常識。時空,在中國古代是用“宇宙”一詞來表述的,何謂宇宙?《莊子·庚桑楚》中解釋:“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通‘標’)者,宙也。”《淮南子·齊俗》:“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換言之,宇即指東、西、南、北、上、下、左、右方面延伸的空間;宙則指過去、現在、未來的時間。時空統一體的所有內涵,從“宇宙”這個古漢語并列式合成詞的構成方式中就體現了出來。中國古代的詩畫藝術,特別是唐詩中的時空觀念,既導源于這種全整律動的宇宙意識,同時,又是對這種哲理玄思的富有生命情調的永恒呈示。所以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時間在變,但是這種優秀的文化會被傳承下來。
我們看西方的現代藝術,看莫奈,看現代派大畫家創作,覺得其實很好理解,因為東方的古典和西方的現代之間有一種互相的、可理解的空間。這些都是我們說的中華藝術優秀的原由。然而,大約從20世紀60年代起,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被視為垃圾,這種行為是不典雅的,甚至是非常粗鄙、簡單、蒼白的。
由于財富是兩方面的,物質的財富和精神的財富,精神財富沒有了,中斷了,它沒有儀式來接續繼承、吸收。然而我們崇尚的是另外一個東西,所以就形成了一個很長的斷層,那么現在我們就要把中斷的這一層連接起來,在現代和古典之間架起一個橋梁,讓古典走入尋常百姓家,讓我們現代人也能進入到古人的世界,并且進行雙向的交流,這是第一個意義。
第二個意義是,我們在和世界的對望交往中,一方面我們要追求世界共同的一些東西,即普世的:比如說我們用的計時系統二十四小時,就是統一的;我們所有的鐵路、公路、機場的系統,它都是統一的;軍人打仗,他們互相的表達也要是一致的;在一些世界性的學術會議上,所有的數學家討論問題,要有一種大家共同接受的方式。但是說到文化,則各民族截然有異,每一個民族都能把自己絢麗多彩、源遠流長的文化給我們展現出來,這樣來看,難道我們不該將我們五千年以來的文化展示給別人?就像美國歷史雖然短,但也可以從愛斯基摩人的歷史說起一樣,我們現在向世界輸出,就必須要展示我們的民族文化。現在有個提法叫中國元素,你要在這個里面提一些中國元素、中國風格、中國流派、中國作風,這些東西,把它提列出來向世界來展示,這樣也豐富了世界文化的內涵。

蘇州園林中古典山水宅園代表的作品——網師園
在過去很長時間,中國漢字被某些人認為是落后的。因為書寫很慢,現在計算機輸入解決以后,書寫速度變快了,這些技術問題解決后,就體現出了我們漢字的優點。再比如中醫系統。中醫從《黃帝內經》以來形成的一些理論知識,比如經絡理論望聞問切的思想,中藥體現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等。我最近在做關于中國古代園林的一個研究項目,中國園林和西洋園林是不一樣的,西洋園林是要改造自然,而中國園林講的是利用自然,小中見大、壺中天地,這些東西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古人講究素,樸素,偏向莫與人爭美,最高的美是素樸,而不是化妝的美、濃妝艷抹的美。素要講究簡化,簡約,就形成了現在極簡美學,蘋果的創始人喬布斯受到了東方哲學、印度哲學中“禪境”的影響,他追求的就是一種極簡美學。這種“萬物歸于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思想是我們文化的一個特點,在我們的哲學、美學、以及一些具體形態上都有表現。所以這些優秀的東西應該繼承、弘揚和發展。
主持人:我們現在應當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李浩:現在是我們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好時機,一方面一些衰微的地方能夠復興發展。另一方面,今天的復興并不是完全簡單的全盤照抄,而是有選擇、有重點地把其中有生命力的一些東西拿來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指漢民族的優秀文化,還包括其他少數民族的優秀文化。無論是蒙古族、藏族,還是滿族都有自己的獨特優秀文化,其本身融合到我們中華文化里面,也會使得我們中華文化更具有多彩性、豐富性。
另外,在文化方面也要做好互補互鑒。中國漢民族崇尚的文化是溫文爾雅的,男士見面講話文質彬彬,但男人要有陽剛之氣,否則在整個世界民族之林里立不住。那么,如何為中華民族補鈣呢?可以通過借鑒其他民族的競技來補足。你看國外留學生,大多都能歌善舞、性格很開朗,很陽光。其實我國的民族也有這種的特質,只是漢民族少一點。蒙古族、維吾爾族、苗族多個民族善于歌唱,用歌唱來表達感情,這是我們漢民族不擅長的,但我們善于說話。我們漢民族尤其是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像關中地區開化比較早,又受儒家思想影響較多,民歌、民俗里面原始的演唱都失傳不少。現在要保護文化遺產,包括樂器,我們中國傳統也有很好的樂器,比如革命時期的手風琴等等,還有我們開始提倡繼承運用的古琴、琵琶、二胡等具有中國元素的民族樂器。

外國留學生跟隨老師學習中國傳統禮儀
當然在繼承中也有交流,在和國際的交流中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多的人知道中國精神的豐富性、多樣性、內容的多姿多彩性。中國風格需要我們慢慢通過展示、文化的交流來走向世界,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中國精神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主持人:李教授,圍繞文化的定義、為何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分享了您的心得與體會。接下來,結合陜西的實際情況,想請您談談我們陜西在哪些方面很好地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色。
李浩:首先,陜西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說它與中華文明的起源同步。早期的史前文化如半坡氏族公社,還有陜北的石峁。半坡猿人、石峁遺址體現了中華文化早期的一些特點,都在我們陜西。
第二方面陜西文化是體現中華文化的都城文化,都城文化我們也叫帝都文化。陜西歷史上的都城,是城市里面的特大型城市,而且也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也可以叫樞紐城市。從夏商周開始,周朝有灃京、鎬京,秦朝有咸陽,漢朝有長安城,隋朝有大興城,唐朝有長安城。歷史上,有十三個王朝在陜西建都,還有陜北大夏國都城統萬城,這些都成就了陜西悠久的都城文化。所以,我們一些導游給游客就驕傲地說:西羅馬、東長安,我們的長安城可以和羅馬城相媲美。
第三,是詩詞文化。詩經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周南》《召南》《秦風》《小雅》這些都和陜西有關。《周頌》《魯頌》
《商頌》“三頌”中的《周頌》和陜西有關。所以我們中國的第一部詩歌文化總集和陜西有著密切關系。合陽的瀵池,被認為是《國風·周南·關雎》中關雎的故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個“河之洲”,就在合陽。漢代和唐代的很多詩歌都產生于陜西。所以陜西應該申請設立一個“詩歌城市”。我們注意到,現在國際上好多比如申報聯合國的非物質文化遺址、物質文化遺址等等,都很注意爭奪這些東西。但是,對于文化創意城市,國內重視不夠,陜西也不太重視。其實,基于《詩經》和陜西、唐詩和長安的關系,我們陜西可以申請設立世界著名文化創意城市,這個文化創意城市可以叫文學城市,或者詩歌城市。

合陽縣萬人唱誦《詩經》活動

唐皇城墻含光門遺址博物館里的古城墻遺跡
陜西文化還與絲路文化密切相關。我們現在著力打造“一帶一路”,洛陽、敦煌、撒馬爾罕都是節點城市,西安才是古絲綢之路的起點。另外還有紅色文化,比如革命圣地延安,還有“西北革命的搖籃”——照金。這些都是陜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精神。
主持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怎樣更好地與現代文明融合?
李浩:傳統文化內容豐富廣博,但是要將它和現代文明進行融合,需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這也是十九大報告的關鍵詞。創造型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是把它原封不動的拿過來,而是進行一些變化。
線裝書是以古代漢語記錄古代文化的形式和載體,我們今天要繼承古代傳統文化,也可以把書印成線裝書,供大家學習、參考,這也是我們傳承文化的一種方式。
我們現在讓孩子們學習傳統文化,《三字經》《弟子規》《四書五經》是常用的媒介,對于這些經典,不要一味強調死記硬背。我們可以讓內容故事化,通過電影、電視劇、動漫、漫畫、連環畫方式來講,寓教于樂、深入人心,不一定非要看原封不動的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文,白話文也可以,這些我認為都是在做一些轉化的工作。
另外,我們可以與現代科技對接。比如采用央視的《百家講壇》《中華好詩詞》等節目的形式來實現文化傳播。學校的老師也可以通過慕課的方式,慕課是國外哈佛的一些知名教授講課利用互聯網的一種教學方式,老師在網上授課,然后你在網上選課,選課以后你可以在網上提問題,老師在網上給你解答,期末考試你在網上來提交試卷,老師在網上評判你的試卷,整個教學過程在新技術驅動下進行,便捷而高效。
還有,我們可以利用視頻、音頻、如喜馬拉雅有聲書的學習方式,把傳統文化變成有聲書,無論讀文言,還是講課,有一段音頻、視頻傳網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學習,通過鏈接或者其他方式不斷重復,無限傳播。既利用了碎片化時間,又突破了課堂的限制,實現真正意
主持人:怎樣通過用中華傳統文化的視角審視當今的文化現象?
李浩:我們用中華傳統文化視角審視當今的文化現象,傳統文化有兩個視角,一個視角叫小傳統、一個視角叫大傳統。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大傳統,就是經典文化,就是我們常說的四書五經、二十四史里面記錄的這些文化。小傳統是什么呢?就是歷史時期普通人的生活內容,他們的喜怒哀樂、日常生活,這些內容往往被遮蔽,在什么地方還能找到他們的蹤跡呢?我們去敦煌,只看到了敦煌石窟、壁畫。其實在敦煌藏經洞里還有其他內容:地契、借據、婚約、離婚書等等,這類文獻都反映了當時敦煌、酒泉、張掖一帶人們的生活情況,這些是在傳統的經典文化中所沒有的,這些內容卻豐富了我們對當時普通人生活的認識,這一方面的內容我們過去了解比較少,我們要以傳統的視角來看當代文化。
傳統文化的特點就是典雅性、高貴性、經典性,都是值得我們肯定的。但是傳統文化的視角和我們現代生活還是有一些差別。舉個例子,就拿古代社會中的職業行當來說,古代社會的職業行當中 “士農工商”是指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商人四種職業行當。我們再來看一下今天的職業行當,就不好用“士農工商”來概括了,它非常豐富,有幾百種職業構成。這就是我們現代社會把古代社會各個方面衍伸展開,展開以后它很多的職業是古代沒有的,我們也不能用古代的東西硬套現代的東西。
還有包括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古代社會生活有它自身的經典性與簡單性。現代社會是古代社會的充分發育,發育以后,長出它的枝葉來,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多彩。

百人著漢服撫古琴 在“詩經里”體驗中國雅樂風韻
主持人:《中國詩詞大會》作為一檔具有中國本土傳統特色的原創綜藝節目,一經播出就引起一波收視高峰。它不僅在市場表現方面有良好的反映,更在弘揚傳統文化、傳播社會正能量方面有不小的價值。如何策劃更多像中國詩詞大會這樣有傳播力的文化綜藝節目?“打開”傳統文化有哪些新方式?
李浩:有很多種新方式,像《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都是一種很好的嘗試。但是就我們陜西來說,我們要有一種創新的思想,不要總是循規蹈矩。如果中央電視臺搞了一個叫《百家講壇》,我們陜西電視臺再搞,那就是模仿,就缺乏新意。
模仿復制,墨守成規的思維方式不可取。我們要做首創,比如說,我們可以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驗,因為陜西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我們可以組織一些體驗式寓教于樂的新方式,這個也是符合國際的趨勢。
以著裝來說,現在很多人也更愿意去選擇手工制作的衣飾,因為手工制作更有價值,更值得我們珍惜。比如一些民間手工制作的土布非常好,給人返璞歸真之感。手工制作常以它的獨一無二、不可重復而彰顯其貴重,而機器制造雖然擁有方便快捷的優點,卻難以避免千篇一律、低成本的缺陷。包括造紙,我們若能讓孩子完整體驗民間紙張制作的工藝流程,以后在寫字、繪畫時就更能深入理解我國書寫文化。書寫文化馬上也會變成一種絕學。書寫的過程其實就是人的大腦在做保健操,書法家長壽,畫家長壽,就是這個原因。我還算比較早用電腦的,我當時就想要一個手寫板,漢王系統手寫板,我用第一個手機的時候,我不學半角,我就是要手寫,我害怕中文教師一旦不會寫字的時候,問題就很嚴重了。別人不會寫字沒關系,一笑了之,但是中文教授、知名教授不會寫漢字了,這豈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你學問再大有什么意思?要留住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就要懂得中國傳統文化,要了解紙的來源和發展,要掌握漢字這一傳統書寫方式。中國人是喝茶的,中國人對茶很有講究的,中國人在餐飲方面也是很講究的。比如斟酒、請茶、端酒、端茶,這些都在日常儀式層面有約定俗成的規定,這些儀式的保留和踐行才把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來。如果沒有固化在儀式層面,就有可能中斷。說一個很小的段子,比如說女士一般是不打領帶,男士打領帶,其實打領帶是不好打的。西服的領帶你要把它打好,很不容易。那我們現在都是很偷懶,就是第一次打完以后,保持它原來的狀態就可以了。你說我穿西服,但是我又不會打領帶,這就是沒有文化的觀念,不會文化的實際操作。比如喝中國茶,須會煮茶,煮茶也是很講究的。就像喝咖啡,這兩年我時間充裕了,就講究一點。才懂得要喝現磨的咖啡。過去10塊錢買一大包速溶咖啡,對不對?但是當你對比著喝就會發現,那個速溶咖啡容易把胃口喝壞,還破壞了你的鑒別力。反過來你喝好咖啡,精致的打磨,細細的品味,速溶咖啡就不再愿意喝了。

一場漢服開筆禮儀式在西安漢城湖舉行
主持人:陜西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發掘價值的待開發遺存還有哪些?
李浩:首先,陜西的文化,既是有陜西特色的文化,又是屬于中華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內容非常多。比如說關于黃帝、黃帝陵的文化,這一部分內容挖掘的還不夠,我們甚至連黃帝文化、帝陵文化的專有權都沒有爭取過來,還在和河南共享。我們是在清明祭黃帝陵,人家河南是在新鄭祭黃帝故里。他們規模比我們要大,請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職位比我們高。但是這個祭奠究竟在什么地方?我們祭的是帝陵,他們祭的是故里。嚴格地按照傳統來看,應該是在帝陵祭。這個怎么樣做,我們應該更多的研究、爭取話語權。
第二,我們陜西有好多的遺址,而這些遺址保護,究竟該怎么保護?我提了一個思路就是把這個點狀的遺址串成一條線,最終結合成一個面來保護。點的保護做不好,整體保護就是空中樓閣。以現在我們西安城墻里的建設來說,一些政府機關,包括一些工業的、制造的部門,其實都可以逐漸搬遷。結合明城墻以內,同大明宮、東北方向漢長安遺址、秦代秦咸陽遺址就整個一片連起來,把我們明城墻以內做成一個大遺址博物館。商業用地、工業發展及其他的發展可以放在這個保護區以外。保護區以內應盡量限制高度、密度、過度開發,嚴格把它保護起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遺址。現在大遺址保護未做到位,可以考慮這點建議。

2018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在陜西黃陵舉行

大明宮遺址公園
第三,陜西在保護開發遺址時,不能只關注眼前商業利益,要關注長遠利益,對遺址保護,最好利用我們現在制度的優越性,就是依靠國家宏觀角度的政策支撐。遺址的保護在短時間內它是見不到利,這并不等于是失敗。反過來說一個遺址,每天過多的人進入,未必是一件好事,它會對一些文物本身造成破壞。如果它是一個遺址,要有配額、限制的對這些遺址展覽,過度的展示、開發、利用,會造成對文物的壽命、利用和傳承的極大破壞。要保護好遺址,讓它能夠百年、千年以后,我們的子孫后代,依舊能夠看到這些。盡量能夠延長這個遺址的壽命,這方面也是要做的。
第四,陜西應該借鑒國際先進經驗。比如說,世界有很多的古都,像希臘的古都、羅馬的古都、埃及的古都。他們是怎樣保護的?有一些成功的經驗,根本不需要再去創新,單純地采用魯迅先生所說的拿來主義即可。我去拿來他那個現成的經驗。我們有時候是以保護之名,實際行傷害之實,遺址、文物受到傷害,或者是二次傷害、二次的破壞,一定要防止這些現象,因此,文物保護時要精致精細,也要科學專業。
第五,利用高科技的全息影像做數字博物館、數字城市、形成數字網絡。這樣的話,一般研究者只需要看看文物原貌,在進行研究時,只需檢索相關數字博物館中的文物信息,數據可以任意放大縮小,全貌與細微處都可看到,不但不會對原文物有影響,而且用數據庫還可以復制、傳播,這是一種更好的方式。
另外就是把我們文化的一些經典進行翻譯,譯成白話文及各種外語,讓文化真正的走出去。這些工作有些尚未開始;有些剛剛起步,但不成規模;有些若要較高水平的完成,還需政府自覺的支持和投入。可以嘗試采用建設數據庫的方式來共享資源,這不僅對于文物保護大有裨益,為研究者提供便利,而且還能為大眾服務,更為今后陜西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