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毅
(廣東省樂昌峽水利樞紐管理處,廣東 韶關 512200)
水庫水源地的建立是對人們生活環境的重要補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其水質安全也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息息相關。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口增長和城市化帶來的用水壓力越來越大,水資源的供需矛盾也越來越突出。為了給我國的城市發展和農業生產提供有力支持,相關部門必須建立起對水庫水源地資源環境保護問題的正確認識,以落實對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的各項保護措施。
以位于廣東省內的某水庫為例,該水庫距離市區約14 km,每年灌溉下游農田面積約2 533 hm2,并擁有發電、供水、防澇等多重功能,有效緩解了周邊城市的生活、工業的用水矛盾,該水庫的正常蓄水位約155 m,死水位約140 m,為季節調節水庫。
該水庫區域的居民居住較分散,多沿河道分布,且在水庫上游區域仍有大量居民居住,這部分居民環保意識的缺乏,直接導致其生活垃圾和污水在未經過處理的情況,進入水庫生態環境,影響該水庫水質安全。其中,生活垃圾屬于固體垃圾,如果不經過處理直接丟棄在水庫周邊,會在露天堆放的過程中產生大量有毒物質,并經過降水影響排進水庫,對水庫水質造成極大污染。目前,分布在我國境內的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大多比較脆弱,受到工業污水、金屬污染、居民生活污染等方面的污染問題較嚴重,整體運行發展機制不容樂觀。
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我國多數水庫出現了或多或少的污染現象,這其中,多半是因為水庫周邊生態環境的破壞。以該水庫周邊區域為例,由于缺乏相關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和體系,居民對林木亂砍濫伐、開荒、毀壞森林等現象普遍存在,且在農業生產中大量農藥、化肥的使用,導致農田土壤出現板結、質量退化;而隨意排放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接造成了土壤有害物質的含量超標,這些都會對水庫周邊生態環境造成直接破壞。在水庫周邊區域污染的治理中,制定了相關水源環境保護制度,但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使得環境保護制度大多流于形式。在不同的水庫水源地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側重點并不相同,很難實現水質污染源監督標準的統一,另外,如果環境質量監督人員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達不到相關標準,無法熟練使用環境監測儀器,也使得污染治理達不到預期效果。
在現階段水庫水源地的生態環境管理工作中,參與的單位和機構主體較多,環保相關部門在對水庫水源地周邊區域的生產工廠等排污企業進行調查監督時,往往只以處罰教育為主,缺乏有效的監管體系,再加上執法力度的不足,致使水庫水源地周邊的環境污染問題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違規排污現象依舊存在[1]。由于參與管理的部門較多,很容易在管理意見和管理工作上出現不協調,在部門間缺乏有效溝通的同時,對于水庫水源地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極易出現各自為政的局面,無法有效對生態環境進行治理,加上由于資金缺乏,許多單位機構并沒有建立對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系統,在具體的實踐管理工作中缺乏目的性,對水庫水源地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和水質等綜合指標的信息技術支持不足,不利于水庫水源地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的治理。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根據水庫水源地的管理范圍設置隔離防護網,對水庫水源地實行封閉管理,在整體防護網封閉結構中,只留取固定的幾個口出入,方便工作人員進行管理的同時禁止閑雜人員入內[2]。為了實現水庫水源地整體封閉系統的建立,可以在水庫水源地的上游地區也展開隔離防護工作。在保證水庫水源地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在水庫水源地上游區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從水庫水源地的源頭進行保護,提高水庫水源地的整體水質。針對這一點,相關部門可以在水庫水源地上游區域的村落附近、河流附近易于農耕的平坦地帶、水土流失嚴重等區域種植適合當地氣候及有效改善生態環境的樹木種類,實現對水庫水源地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的有效治理。
針對水庫水源地的水質安全,需要相關人員定期對區域內的生態環境進行巡視檢查,重點對違規挖土、開墾林地、朝水庫水源地排放污水、丟棄生活垃圾等情況進行關注,為了有力保障水庫水源地的水質安全,需要堅決取締工廠、養殖場等污染較嚴重的生產單位在水庫周邊區域的建設,尋找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因水庫周邊區域生態環境帶來的群眾矛盾,在有效維持水庫周邊生態環境的基礎上,營造起和諧的社會氛圍[3]。
在水庫水源地的水質污染問題上,可以建立起水質污染防治體系,在對水庫水源地及周邊區域的巡視中,如果發現水質污染或水庫內出現漂浮物等生活、生產垃圾時,及時展開相關防治措施,避免污染物進入取水口或水利樞紐,影響后續的生活生產供水和泄洪等工作。國家相關部門要根據水庫水源地的實際情況,建立起水庫水源地的水資源保護工作報告制度和水庫及相關區域內的工作執法檔案,在完善制度的前提下,督促水庫水源地的工作人員對定期巡視水庫情況進行記錄,對水庫及相關區域內的執法情況進行匯總報告,使各部門共同聯系,做好水庫水源地的水資源保護工作。
為了改變水庫周邊區域居民對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匱乏,水庫水源地的相關負責部門需要加強與政府環保部門的溝通和交流,以保護水庫周邊區域生態環境為主題,運用電視、網絡、自媒體等方式展開宣傳活動,共同發揮在水庫周邊區域生態環境保護中的作用。除了信息技術的運用,水庫水源地的負責單位還要在水庫水源地的生態環境保護范圍內設置宣傳標識和警示設施,在水庫水源地周邊路口及主要建筑物附近樹立生態環境保護標語,營造出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由于水庫水源地大多遠離城市,位于郊區或農村等城市化程度較低的地區,因此,積極對水庫水源地周邊的鄉鎮、農村等區域進行環境綜合整治,加大鄉鎮、農村的環境基礎設施的建設,如生活垃圾收集點、公共廁所的建立等,減少這類地區對水庫水源地的污染影響。
在水庫水源地周邊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中,主要以預防為主,但是對于已經產生的破壞,相關部門就要擔負起治理責任,建立綜合治理規劃,對水庫水源地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進行恢復[4]。在對水庫水源地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中,要以生態經濟理念為指導,深入推廣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的發展,調整原本的農業種植結構,合理控制農藥化肥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從污染源頭進行控制,提高水庫的水資源質量。發揮林地等植被帶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用,在水庫周邊區域設立生態濕地,積極落實國家退耕還林還草的生態保護政策,積極落實相關補償機制,完善政府財政對水庫水源地周邊區域生態環境保護的資金扶持政策,增強自然生態環境對水資源的保護能力。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標準體系框圖
在對水庫水源地實施生態環境保護相關措施時,為了實現水庫水源地對社會的效益最大化和保持長期穩定的生態環境,必須針對當前水庫水源地生態環境治理中出現的如水庫周邊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生活垃圾和污水排放缺乏有效處理、相關部門間缺乏有效溝通等實際問題,制訂科學、合理的解決預防措施:對水庫水源地實行封閉管理,加強對水庫水源地的巡視檢查,提高水庫周邊居民的環保意識,對破壞嚴重的生態環境區域進行恢復,落實對水庫水源地的生態保護措施,以保持水庫水源地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