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皎月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國家與社會的關注。文章結合針對城市老年人需求展開的實地調研,分析現狀發現當前“醫養結合”存在忽視老人自主聯合能力、忽略需求的個性化與多元化、政府政策支持不到位等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了建立老人互助組織、服務私人訂制與政府加強支持等意見。
關鍵詞:城市;老年人;醫養結合;路徑優化
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進一步加深,養老問題成為當下的熱點問題。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主席提出了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產業發展和老齡事業的要求以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預計到202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接近2.55億人。社會養老面臨沉重負擔,城市家庭照顧功能弱化,對新型健康養老理念的追求,這一系列問題都促進了“醫養結合”的發展。醫養結合集醫療、護理、康復和基礎養老設施、生活照料、無障礙活動為一體,它打破了傳統醫療和養老分離的現象,從而達到提供老年人精準、便利的醫療服務的目的。從老年人的生命歷程視角來看,老年人的具體情況不同,“醫養結合”服務需求異質性也較大。“醫養結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老年人,因此了解老年人對于它的認知與需求顯得至關重要。然而當前城市“醫養結合”的發展中存在一系列問題,老年人的需求與期待無法得以完全滿足。如何在服務開展過程中,充分了解老年人訴求,優化城市“醫養結合”發展路徑,成為當務之急。
一、城市老年人對“醫養結合”的需求研究
(一)老人對“醫養結合”的了解程度及必要性認知
“醫養結合”作為一種將醫療服務與養老服務相結合的模式,為解決老年人的養老與醫療問題提供了可靠保障。然而,當前老年人群體中普遍存在對“醫養結合”認知模糊甚至缺乏了解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養結合”服務的進一步發展。對200名老年人對于“醫養結合”認知與需求的相關調查顯示,30.5%的老年人完全不知道,28%的老人聽說過但完全不了解,30.5%的老人知道但不太了解,11%的老人知道也比較了解。89%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模式的了解僅處于淺層,大部分老年人缺乏這方面的認知,這表明“醫養結合”認知的普遍性較低。
對200名老年人展開的調查中,1.5%的老人認為“醫養結合”完全沒有必要,2%的老人認為沒必要,20.5%的老人表示不清楚,37.5%的老人表示比較有必要,38.5%的老人認為非常有必要。其中,共計76%的老人認為“醫養結合”是十分必要的,即大部分老年人對“醫養結合”持支持態度。
(二)對養老服務的具體需求
大部分老人對送餐服務/社區食堂、買菜購物、打掃收拾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服務需求較高,此類服務能夠滿足老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對200位老人展開的調查顯示,58%的老人選擇了送餐服務/社區食堂,25%的老人選擇了買菜購物,49.5%的老人選擇了打掃收拾。除此之外,部分老人有特殊需求,如因疾病導致不能生活自理的老人,對個人身體照料的需求較高。在調查中,有24.5%的老人選擇了個人身體料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老人對文化娛樂的需求漸漸增加,部分老人表示愿意選擇老年大學來培養興趣愛好。在調查中,有48.5%的老人選擇了文體娛樂,有30.5%的老人選擇了老年大學。老人的心理需求同時是不可忽視的部分,除了家訪聊天、電話問候等日常陪伴,針對老人易發的抑郁癥、阿爾茨海默氏癥等,還有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服務需求。在調查中,有23%的老人選擇了家訪聊天,有22.5%的老人選擇了心理咨詢,有14%的老人選擇了電話問候。
老年人的文化層次、年齡大小、身體條件、職業生涯、情感經歷、家庭背景、興趣愛好不同,對“醫養結合”的需求也不同。了解老人所生活的年代、社會環境、地域習俗以及對他影響重大的生活事件,有助于制定出更完善的服務計劃。以拆遷安置社區與單位制社區為例,農村拆遷安置社區中老人更注重醫食等基本需求的滿足,而單位制社區中老人更追求文化娛樂的需求。
(三)對醫療服務的具體需求
老年人通常伴隨著一系列基礎疾病,伴隨年齡增大,身體機能也不斷下降。調查表明,大部分老人認為自己的身體狀況僅處于一般及以下水平。從基礎的健康體檢、建立健康檔案,到上門或就近診療,到預防、康復、護理服務,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在醫療服務中,針對每位老人身體狀況的差異,提供更為具體的以個體健康為導向的服務。根據老年人自理能力程度的差異,可以將老年人能力劃分等級,分別為“能力完好”、“能力衰退”和“失能”老人,這些老人接受醫養結合服務的地點和方式應有較大差異。在調查中,有50%的老人選擇了建立健康檔案,有30%的老人選擇了健康體檢,有39%的老人選擇了上門/就近疾病診療。從中可以看出老人對基礎生理健康服務的需求較大。44%的老人選擇了預防保健,29%的老人選擇了護理服務,25%的老人選擇了康復服務。老人的預防保健意識一般較強,但是仍然需要進一步提高。
(四)對政府政策支持的需求
對于老年人來說,政府的政策支持是實行“醫養結合”模式的堅固基石與重要保障。在調查中,部分老年人表示政府的資金補貼力度是他們是否入住“醫養結合”的重要考慮因素。同時,通過政府的有力監督與管理,能夠推動“醫養結合”的專業化與普適化。面對“醫養結合”專業化人才的缺乏與流失的問題,需要政府不斷推動相關人才鼓勵機制,加強服務人員隊伍建設。提高服務人員素質,優化服務質量,豐富服務內容是“醫養結合”機構不斷發展的關鍵。養老問題涉及社會保障、民政、衛生等多個政府部門,其有效聯合才能強化監管以規范機構運營。
二、當前城市“醫養結合”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忽略老人的自助及互助能力
當前“醫養結合”發展情況中,忽略了老人的自身感受與能力,使老人處于被動參與的狀態。而在服務過程中,老人缺乏歸屬感,喪失自我認同感,其自身能力被忽視,漸漸使老人處于零散化的狀態。生理機能的衰退、社會地位的下降、生活空間的縮小,使得老人在外界力量的干涉下,很容易產生消極情緒,使其自主能力退化。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人的個體社會化,干涉了其正常的社會交往。
(二)忽視需求的個性化與多元化
除了滿足老人的基本需求外,“醫養結合”還要注重不同層次老人的需求多樣化。根據老人的不同生理狀況,提供預防、治療、康復等不同程度的醫療服務。老人如同樹狀圖的頂端,而其身后的枝節還包括他的婚姻、子女、經濟等等。獨居或喪偶老人往往在老年期有對伴侶的渴望,情感需求。在調查中,有一位抗戰老兵楊爺爺,他的身體狀況、經濟條件較好,卻缺乏精神支撐,在追求生活品質的同時,他常常質疑自己活著的意義。對于這類生理狀況較好的老人,心理狀態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他的正常生活。
(三)政府監管與支持力度缺乏
在機構內多種活動不能得以開展的原因往往是資金短缺,機構內老人費用繳納來源一般分為三種,自己繳費、單位繳費與國家繳費。政府給予每張床位一定的補助,但補助金額相比于繳納金額來說較少。雖然政府已經針對專業人員缺乏的問題,出臺了一系列獎勵金與福利保障,但是該問題依舊沒有得到解決。而在調查中,多數老人表明,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他們考慮是否會入住“醫養結合”的重要條件之一。而在關于“醫養結合”政策的具體實施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的問題。因“醫養結合”本身同時涉及醫療與養老兩個方面,因此可能造成監管部門重疊、混亂不清的情況。在具體的監督管理上,造成缺乏管理、監督力度不到位的情況,影響了“醫養結合”的進一步發展。
三、從老年人需求角度出發的城市“醫養結合”路徑優化
(一)鼓勵老人自助與推動互助組織建立
在適老化設施的安置與老年人活動的設計上,讓老人最大程度地實現生活自理,合理鍛煉與飲食、保持社會參與、參與刺激腦部的活動等都有助于防止老人進一步衰老。在老人的繼續社會化過程中,以熱心且有能力的老人為首,建立老人互幫互助組織,使得部分老人可以在群體中起積極的模范帶頭作用。老人互助的模式可以有多種,如一對一模式,一領多模式,通過專業人才對組織的輔導,使得組織更具同時具有自發性與建設性。通過加強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群體與群體間的社會互動,促使其適應新事物、新環境,順利實現角色轉變。
(二)“醫養結合”服務中的私人訂制
在老人接受“醫養結合”服務之前,機構應安排人員,對老人的身體狀況與心理狀況進行評估與記錄。為滿足一個老人的情感需求與物質需求等,需要服務人員從生理狀況到心理狀況全方面地了解老人。通過對家屬及老人的訪談了解老人的基本情況,包括個人資料、家庭背景、生活情況、重大生活事件等。其次,還應包括老人的智力狀況和個性特征。其中,在老年人檔案的收集、整理與保存的過程中應嚴格遵循保密原則。在建立檔案的基礎上,針對老人的問題作出具體分析,對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作出相應策略。在滿足老人基本需求與注重老人普遍需求的基礎上,重視不同老人之間需求的差異性,依此提供高品質服務。在對老人的狀況進行調查后,成立相應的工作組對老人的需求進行探究,并與老人及其關系密切人員及時進行溝通。在活動開展實施后,對活動目標達成情況進行自評與他評,提出改善建議。
(三)政府加強監管,提高政策支持力度
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是我國重要的民生問題,政府應完善相應政策法規,為“醫養結合”的發展提供相應的制度保障。面對“醫養結合”專業人才缺乏及流失的情況,政府應不斷提高落實鼓勵機制。激勵性政策與制度主要包括政府扶持性政策、費用補償制度、財政補貼政策等,通過建立一系列完整的激勵制度,可有效激發服務機構建設動力與老人接受服務積極性。政府要建立健全醫養人才培訓體系和聘用體制,注重老年科醫生、護士、營養師、護工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引進。[6]提高相應資金補貼力度,改善機構建設,激發老年人入住意愿,緩解養老問題。對“醫養結合”機構實行統一管理,加強監督檢查,督促合法合規機構建設。盡快建立起一套專業專門的管理機制,改善多部門聯合管理的亂象。在監督制度的設計上,應根據監督對象與監督主體,適時調整監督方式與監督范圍。
四、結語
當前城市老人對“醫養結合”認知普遍較低,因老人的異質性,老人在養老服務與醫療服務的具體需求上仍有很大差異。在老人角度來說,建立老人互助組織,從而發展老人的自助聯合能力。從機構角度來看,注重老人需求的多元化與個性化,開展服務的私人訂制。從政府角度出發,調整監督管理,提高支持力度。對于“醫養結合”的進一步建設完善,起著關鍵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EB/OL].(2107—03—28)[2018—05—23].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3/06/content_5173930.htm.
[2]李秀明,馮澤永,成秋嫻等.重慶市主城區老年人醫養結合需求情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6(10).
[3]杜鵬,王雪輝.“醫養結合”與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J].蘭州學刊,2016(01).
[4]趙曉芳.健康老齡化背景下“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蘭州學刊,2014(07).
[5]耿愛生.養老模式的變革取向:“醫養結合”及其實現[J].貴州社會科學,2015,(09).
[6]劉清發,孫瑞玲.嵌入性視角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06).
*基金項目:2017年度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校級項目:健康老齡化背景下老年人“醫養結合”認知與需求研究(項目編號:2017NFUSPITP201)。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