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立華
2017年盧龍縣農作物總播種面積66萬畝,玉米種植面積29萬畝,玉米占總播種面積的43.9%,盧龍縣農業機械總動力97.1萬千瓦,全縣綜合農機化水平已達到54.8%,其中機耕面積56萬畝,機械化作業水平84.8%,機播機械化作業水平達到26.7%,機械收獲機收機械化水平26.7%,近年來農業生產“高成本”特征日益顯現,特別是人工成本上漲迅速,農忙季節一天100多元都請不到人。據調查統計,玉米的勞動成本占比均在40%以上,玉米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機械化水平不高造成的勞動成本高、生產成本上漲、比較效益下降,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來節本增效。全程機械化是玉米生產發展的總趨勢,通過開展全程機械化推進行動,全面提高玉米的主要生產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充分發揮農業機械集成技術、節本增效、推動規模經營的重要作用,將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廣義的全程機械化概念涵蓋制種、耕地、播種、植保、灌溉、收獲、運輸、烘干、秸稈處理等環節。為了把全程推進行動實施到位,我們把全程機械化聚焦在用工量大、農時最緊迫,并能夠量化考核的主要環節,即“耕整地、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等主要生產環節。
一、機械化耕整地
土壤是玉米生長的基礎,是決定產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合理耕作可疏松土壤、改善營養條件、提高土壤肥力、消滅雜草及減輕病蟲害的作用,為種子發芽提供一個良好的苗床,為玉米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耕層。提倡前茬秋收后、土壤凍結前做好播前準備,包括深松、滅茬、旋耕、耙地、施基肥等作業,有條件的地區應采用多功能聯合作業機具進行作業,大力提倡和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深松作業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一般為30~40cm;深松作業時間應根據當地降雨時空分布特點選擇,以便更多地納蓄自然降水;建議每隔2~4年進行一次。當地表緊實或明草較旺時,可利用圓盤耙、旋耕機等機具實施淺耙或淺旋,表土處理不超過8cm。旋耕與深耕隔年輪換,機械深耕具有打破犁底層,加厚土壤耕層,改善土壤理化性狀,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和養分轉化分析。
耕地后要充分覆蓋地表殘茬、雜草和肥料,耕后地表平整、土層松碎,滿足播種的要求;耕深均勻一致,溝底平整;不重耕,不漏耕,地邊要整齊,壟溝盡量少而小。
二、機械化播種
適時播種是保證出苗整齊度的重要措施,當地溫在8~12℃,土壤含水量14%左右時,即可進行播種。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應按照玉米品種特性,選定合適的播量,保證畝株數符合農藝要求。一次播種保全苗是實現玉米高產、穩產的前提,采用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可以使玉米植株布局合理,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擴大根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有效利用土壤養分,從而增加玉米植株干物質積累,實現增花、保穗、增籽、高產。
采用精量播種必須選用高質量的種子并進行精選處理,做好播前準備,要求處理后的種子純度達到96%以上,凈度達98%以上,發芽率達95%以上。有條件的地區可進行等離子體或磁化處理。播種前,應針對當地各種病蟲害實際發生的程度,選擇相應防治藥劑進行拌種或包衣處理。特別是玉米絲黑穗病、苗枯病等土傳病害和地下害蟲嚴重發生的地區,必須在播種前做好病蟲害預防處理。
采用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作業要求是:單粒率≥85%,空穴率<5%,傷種率≤1.5%;播深或覆土深度一般為4~5cm,誤差不大于 1cm;株距合格率≥80%;種肥應施在種子下方或側下方,與種子相隔5cm以上,且肥條均勻連續;苗帶直線性好,種子左右偏差不大于4cm,以便于田間管理。同時做到種子損傷率要小,播行直,行距一致,地頭整齊,不重播,不漏播。
玉米播種方法較多,除精量播種外還有免耕播種等技術,免耕播種是在前茬作物收獲后,土地不進行耕翻或很少進行耕翻,原有的莖稈、殘茬覆蓋在地面,在下茬作物播種時,用免耕播種機直接在茬地上進行局部松土后播種。這樣,可減少機具投資費用和土壤耕作次數,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能耗,減少對土壤的壓實和破壞,減輕風蝕、水蝕,可保持地墑,為有效消滅雜草、害蟲,播種前后須噴灑除草劑和農藥。此播種方法為國家示范項目--旱作農業中的一項內容,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區有一定范圍的應用。
三、機械化田間管理
玉米田間管理作業是指作物在田間生長過程中,需要進行間除草、施肥、植保及灌溉等。
首先玉米田間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田間的化學除草。化學除草很重要,一定要注意除草劑的用法和用量,按照操作規程進行操作。其次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成果,按各地目標產量、施肥方式及追肥用量,在玉米拔節或小喇叭口期,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機具或輕小型田間管理機械,進行中耕追肥機械化作業,一次完成開溝、施肥、培土、鎮壓等工序。追肥機各排肥口施肥量應調整一致。追肥機具應具有良好的行間通過性能,追肥作業應無明顯傷根,傷苗率<3%,追肥深度6~10cm,追肥部位在植株行側10~20cm,肥帶寬度>3cm,無明顯斷條,施肥后覆土嚴密。最后要根據當地玉米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按植保要求采取綜合防治措施,合理選用藥劑及用量,按照機械化高效植保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防治作業。苗前噴施除草劑應在土壤濕度較大時進行,均勻噴灑,在地表形成一層藥膜;苗后噴施除草劑在玉米3~5葉期進行,要求在行間近地面噴施,以減少藥劑漂移。玉米生育中后期噴藥防治病蟲害時,應采用高地隙噴藥機械進行機械化植保作業,有條件的地方要積極推廣農業航化作業技術,要提高噴施藥劑的精準性和利用率,嚴防人畜中毒、作物藥害和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另外條件允許情況下,應采用滴灌、噴灌等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和裝備,按玉米需水要求進行節水灌溉。
四、機械化收獲技術
目前,玉米收獲因受氣候、地理環境及品種的影響,主要以實現摘穗為目標,極少采用直接脫粒的聯合收獲方式,所以一般要求收獲機完成摘穗、集果、清選、秸稈粉碎等作業。同時應根據玉米成熟度適時進行收獲作業,根據地塊大小和種植行距及作業要求選擇合適的聯合收獲機、青貯飼料收獲機型。按照玉米成熟標準,確定收獲時期。適期收獲玉米是增加粒重,減少損失,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重要生產環節。玉米收獲適期因品種、播期和地區而異,以在蠟熟末期后收獲為佳。春玉米區適宜在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收獲。提前收獲會影響玉米的產量和品質。
玉米果穗收獲作業質量要求,籽粒損失率≤2%,果穗損失率≤3%,籽粒破碎率≤1%,果穗含雜率≤5%,苞葉未剝凈率<15%;玉米脫粒聯合收獲,玉米籽粒含水率≤23%;玉米青貯收獲,秸稈含水量≥65%,秸稈切碎長度≤3cm,切碎合格率≥85%,割茬高度≤15cm,收割損失率≤5%。玉米秸稈還田按《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要求執行。因此,在沒有烘干條件的情況下,使用玉米收獲機作業可只完成摘穗、集箱和秸稈還田等作業,不直接脫粒。如想直接完成脫粒作業,需推遲收獲期,讓玉米在田間脫水到含水率只有20%左右時再進行收獲。
(作者單位:066400 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農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