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郭美斌
摘要:貧困不僅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還是發展的問題。四川省沐川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引下不斷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精準地更新了發展理念,在此基礎上,沐川的扶貧工作的進一步展開就是尋找一個適合沐川的生態農業體系,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和精準扶貧在實踐中的和諧共同發展。
關鍵詞:生態農業;精準扶貧
一、引言
“精準扶貧”的思想最早提出是在2013年的11月,習近平到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
“精準扶貧”的含義是不斷在深化、擴展的。學界到現在為止已經對生態農業,精準扶貧等有了相當多的解讀,筆者梳理后大致得出了以下幾點。
(一)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指的是運用生態經濟學,和生態學的規律,運用系統的工程方法,現代的科學技術,集約化經營的模式,但前提是必須要在保護,改善生態農業的生態環境。生態農業一般都十分的注重保護生態環境,經濟與農業發展的同事,也不會破壞當地本身的生態系統,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成為可能。
(二)精準扶貧
相對于粗放扶貧的概念,它指的是不同的貧困區域和農戶有不同的實際情況,針對這樣的情況,運用現代科學的有效程序,對扶貧的對象開展識別,幫扶,管理時更加的精確,是一種更加精確實際的治理貧困的方式。
覃志敏、黃丞偉提出,通過一系列的貧困人口機制識別出來,對具體貧困人口進行有效的識別和動態的管理,更加深入的具體分析其導致貧困的原因,并實施具體,有針對性的幫扶政策和措施,這樣的過程就叫精準扶貧。這些理論都為研究精準扶貧提供了很好的學理依據。
精準扶貧就是要通過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最終目的是有針對性地使貧困人口擺脫貧困,達到生活質量穩步提升。
(三)精準扶貧的現有研究
從學者們現有研究綜合分析,精準扶貧的研究主要分為以下角度:
1. 扶貧主體:鄧維杰提出,政府機構應該與貧困戶一起主導參與、需要社會第三方的有效協助和監督,多方面的協力才能夠轉變扶貧到戶的理念,實現真正的精準扶貧;莊天慧也提出了精準扶貧需要“政府、社會、市場、社區、農戶”五位一體脫貧模式,才能更有效達到國家和社會的預期目標。
2. 扶貧程序:劉解龍等曾經提出,要從扶貧的對象、項目的安排、資金的合理使用、措施及時到位、因村因地制宜派人、脫貧的成效等來建立新的脫貧機制;李國治等則認為依據科學的程序和標準,來精準的識別和辨別貧困戶,根據實際,運用精準的幫扶、管理和考核,最大限度的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建立更加有效的科學扶貧機制;
3. 扶貧結果:汪三貴則認為精確的識別和幫扶貧困戶,才能使扶貧的政策和措施更加具有針對性,“一針見血,對癥下藥”才能根本上消除貧困,才可能達到可持續脫貧的目標。
(四)生態扶貧
隨著扶貧開發工作不斷的逐年推進,貧困人口的減少,我國扶貧也呈現出了新的大好局面,也出現的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反貧困的難度在不斷的加深。很多地區致貧的原因都不是單一的,而是復合型的,往往與生態問題、民族問題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相互牽扯很難單一處理。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我國的扶貧工作在現今,更要努力開拓思路,創新扶貧方式,而生態扶貧就是其中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縱觀我國木目前的生態扶貧,目前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種植業和養殖業共同作用的產業扶貧,這種類型的主要特點是要形成一整套的有機良性循環共同體,通過特色的農作物種植和良種養殖,形成多方面的協調運作。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將貧困地區的農業和養殖業的直接產品和初級產品融合到了供應銷售的鏈條中,有利的保證了農產品的銷售市場和渠道。同時對這些農業產品的進一步加工,能夠延長農業產業鏈條,為貧困地區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產品有了銷售渠道,才能為農民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創造更多的財富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同時就業機會多了,人才不會過分的流失,很多勞動力也會選擇離家更近的地方工作,才能形成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內生中堅力量,對于貧困地區的長久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第二種是發展旅游業。近年來,由于扶貧工作的不斷深入,發展旅游來扶貧的思路是發展的相對非常迅速的。其優點是合理的利用的貧困地區本身的自然資源或者人文資源。通過建立景區,一方面整合了現有資源,最大限度利用了已有的基礎設施,另一方面在改造景區的同時,也對景區周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進行了一個大范圍的合理規劃。景區建設成功后,能夠吸引大量的人流量,從而能夠帶來更多的消費,提高了農戶的經濟效益。從而能夠建立起貧困地區一種以服務業為主的休閑度假經濟循環體系。
二、背景研究
(一)沐川縣的自然環境
沐川縣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小涼山余脈五指山北麓,樂山市東南部,北距樂山100公里、成都250公里,西至馬邊90公里、雷波150公里,南到云南綏江80公里,東達宜賓120公里。從自然條件來看,溫度、濕度適宜,山林地區廣泛,為林下烏骨雞養殖提供了最佳的自然環境和水土條件。
(二)沐川縣的社會環境
沐川縣是一個多民族共生共存的貧困縣,在沐川境內,有彝、藏、羌、苗、回等人數眾多的少數民族,也有瑤、土家、傈僳、布依族等民族分布。第一產業為主要的經濟發展支柱,農村經濟分布廣,參與人數最多。絕大多數的居民為農民。農業的發達程度為林下烏骨雞養殖提供了大量可以直接參與的農業從業人員。
(三)林下經濟的國家優惠政策
林下經濟就是在林下發展種植、養殖、采集、初級加工以及森林旅游的農業經營形式。國家大力鼓勵發展林下經濟,利用林下資源,促進農民增收。四川省出臺了《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其中提出了對于農民林下經濟的全方位優惠政策。
(四)綠色食品成為消費方向
隨著人們的收入增加,人們的消費觀念也早就升級了。綠色有機食品早就成為有能力消費的人們的首選。但是現在市場上很多的綠色有機食品一般都在大型超市和專柜銷售,但是人們采購時很難辨別真假,其次長時間的運輸使得食物的新鮮度早已降低了不少。所以綠色生態有營養的烏骨雞市場發展潛力大。
(五)科學技術的發展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已經能夠把每一只烏骨雞的成長數據整理儲存,在用戶購買的時候,只要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獲得關于產品的生長,健康等信息。相同的,互聯網技術更是極大的縮短了分銷渠道的長度,養殖戶可以直接通過O2O的方式將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的手上,節省運輸成本和人力成本等。
三、不利條件及現存問題
(一)山區農業抗災救災能力弱
沐川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山區農業小農經濟是其主要的謀生手段。山區的小農經濟由于其封閉性和落后性,在自然災害的防治方面抗災和保障體系非常的不完善。山區小農經濟沒有規模化,僅僅只能夠滿足家庭的日常生活所需。一旦遇到天災(地震,泥石流,暴雨等)就很有可能年收入急劇減少,甚至可能產生糧食危機。
(二)資金籌備難
沐川縣的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山區農戶分散,以小農經營為特征,規模小,商品化率低,品質較差,新品種、新技術的應用缺乏,科技含量低。互聯網+林下烏骨雞養殖的項目對于大多數的農民而言,并沒有前期投入的資本。
(三)山區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沐川縣的基礎設施十分薄弱,鄉村的交通要道主要以土路為主,一遇到下雨天氣就泥濘難行,車輛無法通行,當地居民行走也十分危險。基礎設施如灌溉設施,引水設施等非常少見,農業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同時和其他的貧困農村地區一樣,農村環境臟亂差隨處可見。由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農業還是傳統的耕種方式,產量小,規模小,經濟效益低。
(四)受教育程度低
由于服務體系不完善,沐川縣山區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小學文化水平占全省人口的一半左右,人口素質較低,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的人較少,阻礙了鄉村的發展。且很多農民在從事生產的時候,沒有具體掌握科學的方法,農產品質量不高,也從一定程度上損壞自身的利益。
四、建議
(一)沐川縣林下生態烏骨雞養殖的建議
1. 烏骨雞養殖產業發展的科學規劃。烏骨雞養殖產業是一門科學養殖項目,養殖戶應該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每公頃應該飼養的烏骨雞數量。在養殖的時候,應該建立科學的管理體系,并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執行。在疾病的防治方面應該下重點功夫,降低養殖戶的風險,提高經濟效益。同時應該培育良種的牧草,選用好的飼料。林下烏骨雞的養殖重要的一點是給與雞一定的活動空間,讓其得到一定的運動和鍛煉,這樣的產品才會口感好,味道鮮美。養殖戶對相關的技術或者標準沒有詳細的概念,政府應該在這方面提供大力的技術支持。
2. 整合養殖企業、養殖大戶和養殖合作社等資源。對于普通農戶而言,林下養殖項目前期投入資金較多,還有許多的不可控風險,實在是難以承擔。對此,最好的應對方法,就是整合養殖企業、養殖大戶和養殖合作社等資源,或者有鄉鎮自己組建集體經濟,一方面提高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3. 將“互聯網+”思維融合到烏骨雞養殖產業發展中。互聯網思維除了上文中已經提到的O2O電商運營模式之外還有“去中心化”和高效精準等。對于沐川的林下烏骨雞后期銷售而言,互聯網思維是一個及其重要的部分。
4. 打造“林下生態養殖”品牌。增加林下生態養殖烏骨雞的影響力和競爭力,打造“林下生態養殖”品牌是必要的手段。對于現在的消費者而言,這樣的產品是符合需求的,但是如何長期的吸引消費者并保持一個較高的熱度,就需要建立起“沐川烏骨雞”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優勢。而沐川烏骨雞的競爭優勢,就在其生態、健康、營養和原汁原味。
5. 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僅僅只是養殖業并不能最大限度的開發和利用現有資源,加強烏骨雞產品深加工以及雞文化旅游、休閑養身服務等相關產業發展,才能增加沐川長期發展的潛力,吸引人流量和投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等,才能實現沐川縣的長遠發展。
(二)生態農業促進精準扶貧的對策建議
1. 全面加大農業科技投入。貧困地區往往大部分都自然條件比較惡劣,是人為不能夠控制的。但是現在我們卻可以依靠科技的力量,增加農業和養殖業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綠色和科學性質,從而達到增加農產品附加值,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的目的。最終實現增加農民收益,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對于政府和相關工作人員而言,要加大對農業良種和技術的推廣宣傳力度,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山區糧食的產量和質量。
2.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基礎設施的建設是多方面的,涉及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的各個環節,加大其的投入力度,對于農業是最有力的支持力量。對于現在的中國農村而言,改造中低產田地,因地制宜建設當地特色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努力調整本身的農業產業的結構,把基礎設施建設(如公路,灌溉設施,大棚,肥料運輸等)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的結合起來,改善原有的農業生產環境,爭取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在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礎上,完成扶貧共同致富的目標。
3. 增加多渠道投入,推進農業產業化。對于現在的扶貧工作,很多政策并不能落到實處,很多時候都是由于農民本身可用投入的資金少,承擔風險的能力弱。多渠道投入除了傳統的資金投入、政策扶持之外,也包括了機制放活,項目帶動,技術投入,人才引進等等。相關部門應該注意農民積極性的帶動,只有農民能夠從中嘗到真正的甜頭才會更加積極的投入生產,當地的發展氛圍才會優良,才能真正帶領貧困地區的農民脫貧致富。可持續發展需要社會,生態,經濟三方面的效益共同發展,才能建立健康的發展模式。農業產業化,是小農經濟改造的必經之路,有利于降低農民的壓力和風險。
4. 提高農村教育水平。農村地區受教育人口少,普遍的學歷水平低。而貧困地區更是教育資源的不足限制了貧困地區的人才匱乏。現在的農村留守人口一方面是觀念的固化,另一方面是教學條件有限。所以加大教學的資金投入,改善教學的環境和條件,增加受教育的人口數量,切實提高農村教育水平。同時抓好農業技術的培訓,培育新型的職業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和技術水平,對于農村的發展意義是巨大的。扶貧是一項相當巨大的工程,需要政府和各個部門之間協同運作,運用生態農業促進精準扶貧更加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其不僅要保護生態環境的良好內部循環,更要解決農村人口的貧困問題,所以值得深入探討。
五、結語
中國的扶貧之路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并沒有現成的案例可以照搬,根據不同的地區制定不同的地區發展戰略,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優化完善,才是正確的做法。中國特色的消除貧困實踐中,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精準扶貧是相輔相成的,二者互相支持,共同進步才能使貧困地區的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文舉.西部農村脫貧新思路——生態扶貧[J].重慶社會科學,2002(02).
[2]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商務印書館,2015.
[3]徐軼.談推動產業生態化發展的政策支持[J].商業時代,2011(04).
[4]王宇,林暉.為了讓所有群眾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工作成就啟示[N].人民日報,2016-01-15.
[5]韓長賦.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N].農民日報,2015-11-26.
[6]陳云芬,劉武洪.讓山區農業沐浴科技陽光[N].云南日報,2009-06-24.
[7]汪三貴,郭子豪.論中國的精準扶貧[J].貴州社會科學,2015(05).
[8]鄧維杰.精準扶貧的難點、對策與路徑選擇[J].農村經濟,2014(06).
[9]邢成舉,趙曉峰.論中國農村貧困的轉型及其對精準扶貧的挑戰[J].學習與實踐,2016(07).
[10]趙武,王姣玥.新常態下“精準扶貧”的包容性創新機制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S2).
*本文為樂山師范學院2016年度四川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沐川林下生態烏骨雞養殖產業扶貧項目研究》的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610649011。
(作者單位:樂山師范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