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霞
摘要:《會計學基礎》課程作為財會專業的重要入門課程,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興趣及對會計職業的認識。因此,通過建設師資隊伍、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手段與方法、打造教學資源、教學評價等,加強《會計學基礎》精品課程建設,提高教學質量尤其重要。
關鍵詞:會計學基礎;精品課程;教學方法
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質量工程”的重要項目之一,是專業建設的重要內容。《會計學基礎》課程作為是我院財經商貿類專業的專業基礎平臺課,輻射面較廣,是財會專業的重要入門課程,是最受師生重視的專業課程之一,其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學生對專業課程的興趣及對會計職業的認識。因此,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優化課程資源,提高教學質量,這尤其重要。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課程教學質量的保障條件之一就是良好的師資團隊,因此《會計學基礎》精品課程教師團隊應由具備優秀教師素質、教學能力強的課程組長、主管教學主任、主講教師和實訓教師組成,再配備具有網站開發管理經驗的老師加入,組成資源互補的團隊,對精品課程的建設奠定厚實的師資基礎。除了成員結構合理之外,教師還應從以下兩方面重點提升:
(一)提高教師的實際業務能力,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培養
一是鼓勵教師加強專業學習,繼續提升學歷和專業技術職稱。二是鼓勵并支持教師到企業參加財務咨詢、企業管理咨詢、業務指導等業務實踐活動,及時掌握專業領域前沿動態,理論聯系實際,并將實踐收獲到的帶回課堂上傳授給學生,提高自身業務技能水平的同時提高教學技能。
(二)提高教師教學研究能力
作為精品課程團隊的教師,應積極參加課程有關的各種改革研討活動,了解最新課程改革動態資訊,從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至少每年撰寫一篇有關會計學的教研教改或學術研究論文并公開發表,提高教師教研教改水平。
二、整合優化教學內容
作為精品課程,《會計學基礎》教學不能僅按傳統章節講授,課程團隊應通過積極研討,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標準,整合優化教學內容。首先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近年來會計領域改革變動比較大,當教材沒來得及更新的時候,作為教師就應該及時地將最新制度、準則的變動融合到教學內容當中。其次,《會計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整合優化,應遵循學生學習認知的規律,并符合企業實際賬務處理流程,使教學內容連貫融合而非單獨脫節,見表1。
三、改革教學手段與教學方法
(一)教學手段
在教學手段方面,目前采用的是多媒體教學為主,結合實物展示。課件條理清晰,節省了大量的板書時間,增加課堂信息量,學生練習機會多,師生互動效果好,豐富活躍了課堂氣氛,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比如講到“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時,若將憑證填制和賬簿登記規則技巧通過視頻或PPT動畫演示,并下發憑證賬簿給學生,通過實物展示講授操作,對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講解就會顯得非常直觀,學生可以親自動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抽象知識形象化,枯燥知識趣味性,學習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二)教學方法
1.情景啟發式教學:教學過程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業務環境中,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比如講授“會計憑證”時,實物展示一張“車票”,讓學生描述業務情景,再引出問題——該業務引起企業哪方面資金變動?如何變動?作為會計應如何進行記錄核算?通過這樣創設情景,既能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意,又能將使抽象知識形象化。
2.創業啟發式教學:創業意識培養融入《會計學基礎》教學當中。比如講授“企業主要經濟業務賬務處理”時,引導學生假設自己創業開一家烘焙店,然后提出:創業資金從何而來?資金籌到之后如何記錄如何使用?以此引出“資金籌集業務”。接著提出:在正式啟動做蛋糕之前還要準備什么?哪些材料?哪些設備?以此引出“供應業務”等等,最后引導學生縱觀在這系列業務當中,企業資金如何運動如何變化的?作為會計又應如何進行賬務處理?通過這如此一連串的設計,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目的去學習,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豐富的想象力,還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3.任務驅動式教學:在“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報表”等實踐內容的教學中,課前將實踐目的、任務和要求告訴學生,課上,學生帶著實訓任務,在理論知識原理的指導下進行實務操作,理論與實際一體化,使學生及時消化知識點,使抽象知識形象化,復雜的過程直觀化,并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四、加強實踐教學
(一)保證實踐課時比例占總課時50%左右。不是因為知道了才去做,而是因為做了才知道,因此,實踐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必須要保證充足的課時,使學生掌握更大的學習主動權,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促進理論知識的掌握。
(二)充分利用校內手工實訓室和校外企業資源,理論與實踐教學一體化,重視因材施教和個性發展,做中學學中做。
(三)制定實踐教學大綱和實踐項目指導書。在實操環節中,主張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因此需要通過實踐教學大綱和實踐項目指導書給學生交代清楚實操的目的、步驟和要求,提高學生實務操作技能。
(四)會計技能補充。將數字規范化書寫、財務計算器應用等財經技能作為小專題融入其中。會計技能可幫助學生提升實際工作效率。
五、教學資源建設
(一)建設教學資源包
進一步規范優化課程教學資源,具體包括:紙質教材、教學大綱、教學課件、電子教案、習題試題庫、參考資料等,建設立體化的教學資源包。
(二)規范教材
近年來,會計領域改革動作較大,因此,《會計學基礎》教材必須與時俱進,教材內容能體現最新改革,要選擇正規、規范、質量好并能體現職業教育特色的教材。
(三)建設并管理精品課程網站
在系部網站建設《會計學基礎》課程建設模塊。將整理好的教案、課件、習題庫、教學視頻等學習資源上傳至網站,方便師生共享。建設《會計學基礎》精品課程微信公眾號,上傳教學資源,同時師生之間都可以在這平臺上就學習過程遇到的問題進行答疑輔導,學習交流。
六、完善教與學的評價機制
科學完善的教學評價是教學質量的保證。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的兩大主體,教與學是教學活動的兩大陣營,因此教學評價應該是既評教又評學的,應建立校評、互評、學評、師評多維度的教學評價機制,校評、互評、學評、師評有機結合,嚴格控制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①校評,成立了校級督導和系部督導隊伍,對教師日常教學實施雙重監督管理。
②互評,定期深入開展教學觀摩、聽課評課活動,教師之間互評互進。
③學評,每學期定期開展學生網上評教活動,及時反饋教師教學過程存的問題及不足,及時改正提高。
④師評,改革《會計學基礎》課程考核方式,注重過程性學習,開展形成性考核活動,課程成績由平時形成性考核(60%)+期末卷面成績(40%)構成,平時考核包括出勤、課堂表現、課外作業、課堂測評、專題實訓構成,從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等全面評價學生學習效果。
專業建設離不開課程建設,課程建設非一朝一夕,需要實踐檢驗論證與修正。課程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重要支柱,而保證課程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精品課程建設,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精品課程建設,課程質量教學質量就將會得到充分的保證!《會計學基礎》學好了,那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就順利了!
參考文獻:
[1]湯健.《會計學》精品課程教學創新研究[J].會計之友(上旬刊),2010(06).
[2]張麗榮,宋天佑,徐家寧.精品資源共享課建設的實踐與認識[J].中國大學教學, 2014 (10) :24-26.
[3]光峰,姚程寬,盧燦舉,等.精品資源共享課程的建設研究[J].牡丹江大學學報, 2016, 25 (2) :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