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蕙
摘 要: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壇領袖,在詩詞、繪畫和書法方面具有較高的造詣。蘇軾雖一生坎坷,宦海沉浮,歷經多次升職被貶,但卻一直寵辱不驚,人生坦然。種種原因,使得蘇軾的詩詞中滿是曠達的人生寫照,也開創了豪放派的新風格,對后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圍繞蘇軾詩詞中曠達風格的成因展開描述,從不同角度說明其詩詞曠達風格的形成乃情理之中。
關鍵詞:蘇軾;詩詞;曠達風格;成因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03--01
蘇軾(1037-1101),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生于眉州眉山(現今四川眉山),字子瞻,又字和仲,世人尊稱其為蘇東坡,同時位于“唐宋八大家”和“宋四家”之列。他的詩詞成功引領了北宋文學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可多得的文學大家。他一生積極致力于出世,希望能夠為國為民多做事,雖然他的一生為官清廉,為國貢獻智慧,興修水利,傳承文化,培育人才,但卻屢屢不順,被貶數次,經受牢獄之苦,最終客死他鄉。回顧他的一生是悲情的,然而,我們卻未能看到悲情的蘇軾,他一直曠達超然,樂觀豁達,隨遇而安,或許正是他的生平,人物性格形成了他詩詞的曠達豪放之風。接下來我們將從幾個方面來具體探討他曠達豪放詩詞風格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從小就根深蒂固在每個孩子的心中,并以一種潛移默化的形式表現在對未來生活事件的指導之中。心理學研究發現不同的教養方式對于孩子的人格塑造會產生較大的影響。當然,這不僅適用于當今時代,在古人時代也同樣有效。蘇軾出生在一個富有教養的家庭,他的父親蘇洵——“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長散文寫作,語言犀利,針砭時弊,信奉道教,喜結交道士,他的母親程夫人,出生于名門世家,飽讀詩書,通情達理,曾為年幼的蘇軾講解古代志士的英雄事跡,以此鼓勵蘇軾刻苦讀書,求學奮進,對于蘇軾的成就功不可沒。生長在這樣的環境下,從小他不僅能夠時常接受文學熏陶,能夠得到父母的諄諄教導,也能夠得到父母的尊重和關愛,因而,鍛煉了他的文學修養,為他以后在詩詞等方面的成就奠定了基礎,同時也賦予他樂觀豁達、不拘小節和浩然正氣,為詩詞中的豪放曠達風格埋下“伏筆”。
二、時代背景
儒家在古代備受青睞,其以先圣孔子為代表,重視仁和禮。而后隨著時代的發展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重視人的自然性,主張無為)和外來佛學(認為一切皆空,主張輪回報應)也爭相登上歷史舞臺,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發揮其重要作用。隋唐時期,三教之間的關系有所緩和,開始出現融合的局面,到北宋中期,三教鼎力已發展成為三教合一。宋朝時期的三教合流局面也使得文人的思想汲取三教的優勢,最終形成完備的人格品質。身處這一時期的蘇軾也不例外,他能堅持仁愛,力諫言,愛惜百姓;能夠熱愛自然,將自己的思緒寄托于自然之中;能夠百折不撓,堅持自己的本性。因此,即使一生坎坷,詩詞也能豪放曠達。
三、性格使然
縱觀蘇軾的一生,仕途不順,屢遭被貶,也能從失意中成功解救,并非是因為他對于苦難已然免疫,也非對待官場不得意麻木不仁,而是用一種坦然的人生態度正視一切。正如被貶黃州時,他用“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來實現對痛苦的超越。當被貶到惠州,一個環境惡劣,資源匱乏之地,他稱贊到“他年誰作輿地質,海南萬里真吾鄉”,何等樂觀豁達。蘇軾的詩詞多數表現出對忘我的境界,把自我融入自然,以自然來愈合心中的傷口,如“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雖思念家人,但轉念一想能看到同一個月亮也是極好的。此外,不論身在他鄉,還是不得志,他總能尋找到生活的樂趣,日常小事,像梳頭,洗腳也能深深打動他心,體驗到常人所不能發掘的樂趣,這是世人罕有的樂觀曠達。也許正是因為無論被貶多遠多久,他總能坦然應對,詩詞中的曠達風格卻總是一成不變,導致他的“敵人”越發不悅,因此形成屢屢被貶的局面。
四、先賢影響
蘇軾詩詞曠達風格的成因,就其內部因素是受到家庭,時代和人格的影響,但就外部因素而言主要是受到他人的影響。然而,論對蘇軾影響深遠,要數田園詩人陶淵明為之最。蘇軾曾自言到“淵明形神似我”,也提到“我即淵明,淵明即我也”。然而兩者的時代不同,陶淵明生于動蕩不安的魏晉時期,雖同有濟世想法,但無奈官場權力之爭,因此,一身正氣,不畏權貴的陶淵明最終選擇田園生活。蘇軾雖認可陶淵明,將其作為精神領袖,創作大量的和陶詩,但最終還是超越了陶淵明,并未因直言被貶而退隱,而是選擇詠歸,如“此生飄蕩何時歇?家在西南,常作東南別”,表達自己的歸隱思緒,但轉念“凡物皆有可觀”,使得他終究是保持了樂觀的人生態度,為百姓做實事,通過豪放曠達的詩詞激勵更多的人,而非真正地歸隱。
總而言之,蘇軾一生坎坷,但因其和睦家庭關系,三教合流的時代背景,樂觀豁達,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使他領悟了人生的不易,要苦中作樂。同時,詩詞也成了蘇軾傳情達意的載體,從他現存的許多詩詞來看,風格頗為曠達,盡顯他樂觀豁達,狂放不羈的性格。
參考文獻:
[1]杜安成.蘇軾詩詞的“曠達”風格簡論[J].康定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7,(2):30-35.
[2]李芹香. 論蘇軾詩詞中的曠達風格[D].貴州師范大學, 2008.
[3]劉張旭雯.淺析蘇軾詩詞的曠達風格[J].讀寫算(教師版)(素質教育論壇).2016,(46):42.
[4]張錚.蘇軾豪放詞風格特征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7):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