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開展職業院校“診斷與改進”工作,啟動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試點以來,各試點院校立足改革創新,圍繞新形勢下質量內涵建設的新要求,從制約院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聚焦自我“診改”與質量“自治”,在探索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實踐中,邁出了可喜的新步伐,取得了有效保障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能力持續提升的顯著成效。現基于試點學校“診改”實踐探索的視角,再認識“診改”于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思考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為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升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鑒與參考。
縱觀目前高職院校“診改”試點實踐的現狀,關于高職院校內部質量治理的問題仍然很多,從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到學校的軟硬件建設,林林總總,千頭萬緒,都關乎質量。若從高職院校建立常態化的“診改”機制運行質量治理的視角,目前高職院校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最為突出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由于高職院校的質量管理長期依靠政府主導和推動,在政府“指揮棒”的引導下,高職院校習慣于被動接受,應付各級各類審核性評估與考核性檢查驗收,各院校自身質量保證的主體意識相對較弱。在學校管理層、教職員工中“全員、全方位、全過程”的“三全”質量觀大都停留于認知層面,實踐層面的推行落實還很不到位,高職院校自治保證質量、質量自律的文化生態還沒有形成。從目前高職院校內部質量體系的“診改”實踐運行狀況來看,普遍存在著教學管理有標準但執行不嚴,有執行但沖突較多,有評價但指標不科學等問題,普遍存在著教學研究重理論輕應用,教學建設重投入輕績效,教學管理重形式輕內涵等現象。多數院校實施自上而下的層級管理模式,依靠行政推動與院校領導經驗管理為主,質量主體習慣于被動服從,缺乏主觀自覺意識。且長此以往的“經驗式”管理模式,累積形成了“模板化”思維,高職院校各系統、各層面普遍缺乏主動保證質量的習慣、信念和機制,質量主體內生動力不足,主體責任缺位,質量管理粗放、低效。長此以往,最終疊加形成“行業企業認為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達不到企業用工要求;學生本人、家長認為3年的學習獲得感不強,對其就業與未來發展幫助不大;社會認為高職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對于產業發展的貢獻度與支撐度不夠”等諸多質量評價的“負效應”。
雖然質量作為生命線一直被強調與關注,但在高職院校實際工作中對人才培養的重點領域與關鍵環節,質量管理仍然不到位,制度與機制建設還很薄弱。特別是質量生成系統層面的標準體系建設與質控“診改”機制的有效運行普遍較弱。雖然國家、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行業、企業各個口子出臺了專業、課程、資源建設、基地建設等各個層面的標準,但國家標準、部編標準、行業標準、省級標準、校本標準,體系繁雜,種類繁多,且政出多門,口子不一,落實到院校層面,相關條款的力度、可操作性與約束性存在諸多不足與誤區,且上級標準體系的推進也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院校結合實際自主開發標準的創新能力,導致院校自主管理驅動力欠缺,主體作用發揮不足。從目前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與運行的現狀來看,質量管控底線標準體系不健全的狀況較為普遍,院校項目意識較強,評估情結突出,對按項目設定質量標準的臨時管理方式習以為常。質量主體全員參與意識與協同保證質量的聯合攻關機制還在建設之中,作用發揮不足。大家普遍認為“診改”是質管部門的事,是別人的事,質量保證尚未完全內化為自主自覺自律行為,常態化的全面質量管理的“診改”機制尚未形成。
高職院校普遍辦學歷史較短,從中職升格為高職后,主要精力聚焦在校園環境、師資隊伍、實踐條件、教學管理基本規范等方面的建設中,尚未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之中。高職院校的院校長及管理人員缺乏對現代高等教育治理體系的研究,院校內部治理體系建設經驗不足,能力不夠。對全面質量管理的路徑尚不清晰,目標鏈、標準鏈、制度鏈未能完全形成。層級管理中自主與管理的關系散亂,質量管控體系運行失調。在比較突出的專業層面,建設目標與定位模糊,建設標準不完善,專業教學過程數據監測不到位,課堂教學與人才培養目標銜接貫通不暢,側重監控教師教學層面,缺乏對學生學習情況、就業情況、畢業后滿意度的持續跟蹤,持續改進機制尚未形成,教育質量得不到有效保證。
在常態化的高職院校質量保證體系運行實務“診改”實踐中,支撐質量生成的各個要素,如校企合作、師資隊伍、實訓條件、信息化資源、教育教學管理等得到了高度關注與建設質量的提升,但長此以往的項目建設情結使得持續質量提升的動力機制建設疲軟。[1]從目前診斷與改進試點學校推進與建設的情況來看,促進質量持續提升的內部動力機制與科學管理的平衡機制兩大機制建設層面突出的問題較多,克服由“他治”走向“自治”、由“管理”走向“治理”的依賴性仍是較大的障礙與瓶頸。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他治”為主的外部質量評估形式,由于實踐歷史較長,工作思路較為熟悉,工作體系基本形成,工作模式日益成熟,為廣大高職院校所接受,并漸而漸之產生適應性的依賴。因此,在高職院校自身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架、管理制度設計、運行機制實施等多個層面始終揮之不去評估模式的情結,由外在動力機制轉化成內在動力機制,理念轉變與機制創新成為院校由“他治”走向“自治”革命的一大難題。特別是動力機制與兼顧公平與效率的科學制衡機制的改革創新,是破解高職院校質量自主保證難題的一大關鍵。[2]
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傳統的管理、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院校治理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新需求。目前多數學校的信息化工作缺乏統一規劃和頂層設計,各業務系統分散建設、相對獨立,信息孤島現象比較嚴重,用戶單點登錄和統一身份論證平臺、公共數據采集與交換平臺和統一門戶平臺的數據中心尚未建成。學校信息化隊伍自主開發具備很多優勢,但軟件開發技術跟不上專業隊伍水平。校企合作建設或者獨立承擔相關系統建設是條優化路徑,但目前協同創新組織形式缺乏,配套支持力度不足,激勵機制缺失,隊伍協同攻關能力不強,開發效益作為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推廣的能力普遍較弱。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推進,高職院校信息化運維人員能力提升需求與保障軟硬件系統正常運行管理需求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信息化自主開發和合作建設體制機制的創新亟待突破。質量過程數據的“有痕”實時采集很難,傳統狀態數據采集多以表格形式填寫,效率低下,反饋不及時,過程不完整,數據無法統一共享,預警、診改難以實時進行,脈沖式回溯、主觀經驗性的事后評判成為常態。基于信息管理的動態化、實時化、一體化狀態數據實時診改分析平臺成為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中的一大瓶頸。[3]
目前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推進路徑,千差萬別,良莠不齊。有著力于頂層設計,以建設規劃和建設方案統領式管理的;有圍繞教學質量、管理質量、服務質量三條主線條塊式管理的;也有“學校、政府、行業、用人單位、學生及家長、社會機構”等多元主體共同保障協同式管理的;也有著力于教學運行與教學監控兩條線反饋改進式管理的……諸多的體系模式,反映了高職院校對自身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重視與質量管理理念,說明現有高職院校的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并不是一張白紙,是有一定的基礎與基本的構架,只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管理范疇,是一個涵蓋教學、管理、服務方方面面繁雜多維度的復雜體系,因此,完善優化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關鍵要找到著力點與突破口,在關鍵領域與重點環節精準發力,抓住破解難題的“牛鼻子”予以重點突破。由“診改”為推手,全面啟動院校層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完善與優化,不失為目前高職院校質量治理迎接新時代挑戰的一大良策。
無論是從教學、管理、服務三條主線出發、還是從學校、政府、行業、用人單位、學生及家長、社會機構等多元主體出發、抑或從進口到出口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出發,院校質量治理的框架應該涵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各層面的“全覆蓋”,做到不留質量管理體系頂層設計層面的“真空”與“缺失”。全國“診改委”推行倡導的“五縱五橫一平臺”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構架,按照縱向五系統(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結構,橫向五層面(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定點,在現代信息技術平臺上構架一套“人人參與、處處覆蓋、實時監控”的院校內部質保體系框架。這套體系框架,基于學校管理的“縱向五系統”與質量生成的“橫向五層面”,基本做到院校內部質量管理的全覆蓋。從當前診改試點院校編制的建設方案與執行制度文件來看,以這套框架為藍本構架的縱橫立體化內部質量管理體系,邏輯起點清楚,運行實施順暢,質量管控高效,基本實現了全員、全程、全覆蓋的體系化建設目標。作為可資借鑒推廣的質量保證體系框架建設案例,基于“五縱五橫一平臺”的構架為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規劃提供了指引(見圖1)。院校質量保證體系建設規劃,除了明確指導思想、目標任務、體系建設、組織實施、自我診改、保障條件、路線圖、時間表等主要內容外,更要明確學校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保障、支持服務、質量監控縱向層面各層級管理系統間與橫向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層面間的質量依存關系,依托信息化診改平臺,構建形成院校內部治理特色的全要素網絡化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見圖2)。[4]

圖1 XX學院縱向五系統部門職責歸屬定位指引圖

圖2 XX學院縱向五系統橫向五層面內部質量體系框架圖
在建立完善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過程中,目標體系、標準體系、執行體系、監控體系、反饋體系一體化的頂層設計十分重要。目標——標準——執行——監控——反饋要形成鏈條,一環接一環,環環相扣,形成縱向貫穿,互為因果的閉環,促進質量管理螺旋改進提升。在這一體化的運行實施過程中,尤其要關注“目標有標準支撐,標準有數據支撐,執行有診斷數據反饋,反饋利于評價與改進”。圍繞學校的自我診斷,以下設計了基于五縱五橫系統的診改實踐路徑框架體系(見表1)。

表1 XX學院診改實踐路徑指引表
針對目前試點院校體系運行方案中質量主體不夠明確,自我診改目標、標準、診斷點不夠明確,診斷數據信息采集不夠明確,診斷結論形成不夠明確,落實改進措施不夠明確等較為集中和普遍的問題,優化的路徑應聚焦于標準體系的開發建設,依據學校發展實際,圍繞明確的自我診改運作周期、自我診斷指標體系、過程質控指標、程序規范(包含數據信息采集、狀態診斷、原因分析、對策形成、調整改進的責任分解、程序設計、方法途徑等)統籌優化實施方案。
據前期相關試點院校的實證調研,目前大多數診改試點院校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在軟硬件系統、管理支持團隊建設、平臺的功能發揮等方面都予以高度重視與強大的推進力度,但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的采集與管理,是個龐大的復雜體系,實時采集與動態監測需要海量的有效數據支撐,且實時采集與數據維護涉及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任何一個環節出現疏漏與差錯,都會影響到數據分析的信度與效度。針對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數據中心建設存在的諸如“信息孤島、數據采集重復共享度差、信息采集平臺多系統數據不統一、信息平臺重開發輕利用,數據系統復雜、數據真實性與有效性差等問題,平臺建設應聚焦“數據引導決策”的優化策略,立足信息服務為質量保證體系提供保障支撐作用方面做好頂層設計與優化建設方案。應圍繞五縱五橫各系統各層面質量控制重點指標,做好人才培養全過程、全員、全方位數據即時采集工作,實施動態監測與定期的診斷預警,為高職院校自我檢查與量化管理提供實時數據分析與技術支持。應建設信息化質量診斷分析平臺,建立五縱五橫質量報告發布體系,分類、分級定期發布院校各系統各層面質量診斷報告,分析建設的成效與問題,有效預警與指導質量改進。應重視質量診斷結果的考核與應用,使質量診斷信息與各質量主體的績效激勵掛鉤,激發內生動力,促進各質量主體充分履行主體責任。應以有效的信息化技術手段促進教學管理流程簡便化、人性化,讓每一位教職員工從繁雜的填報數據報表中解放出來,真正成為信息化的主人。應不斷完善平臺運行機制,推進平臺建設的集約共享與數據積累分析,推動高職院校信息化管理水平與治理能力建設水平獲得進一步提升。
在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關于印發〈高等職業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指導方案(試行)〉啟動相關工作的通知》(教職成司函[2015]168號)相關文件精神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開始采用“診改”模式,步入院校全面履行“質量主體責任”,質量管理“自治”的新時代。[5]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全國與江蘇的首批“診改”試點單位,堅持“質量終究要靠自身保證”的理念,依托“診改”實踐,不斷完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方案,形成了基于“決策指揮、質量生成、資源建設、支持服務、監督控制縱向五系統和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橫向五個層面的 “五縱五橫”網絡化聯動結構、“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基本運行單元、“雙引擎”(文化、機制)常態化動力機制以及“一平臺”智能化技術支撐的“55821”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運行模式(見圖3)。該成果榮獲2017年江蘇省教學成果(高等教育)一等獎,2018年職業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實踐經驗成為全國診改委研究與推廣的典型案例,在全國高職院校中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長期以來,高職院校內部質量管理始終存在著質量保證主體缺位、內生動力不足、運行體系失調、信息數據滯后失真等一系列問題,嚴重制約著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與發展。循著破題思路,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圍繞“培育高度契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條主線,開展了長期的艱苦探索。借鑒企業診斷學、ISO9000質量管理、目標管理法、零缺陷管理、知識生命周期等管理理論,依托省、部級課題重點研究內部治理結構和質量診斷機制,將多元主體治理的“診斷與改進”工作模式引入學校質量治理實踐,創新實施以縱向5個系統為骨架,橫向5個層面為主體,融合戴明循環(PDCA循環)和知識生命周期理論的“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為運行單元,文化與制度2大動力機制,智能信息化1大平臺為特色的“55821”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理論體系和運行模式。[6]以“質量自主保證”理念為核心,以全面系統化、縱橫立體化、聯動信息化”為路徑,以覆蓋教學、管理、服務三條主線的自主“診改”為抓手,傾力打造高職院校質量自治的實踐模式。在管辦評分離背景下,學院以“診改”推動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由管理走向治理的理論與實踐探索,被全國診改委推薦為典型案例,在全國職業院校中廣泛推廣與借鑒應用。

圖3 55821內部質量保證體系框架圖
學院的“診改”實踐探索,從解決質量保證主體責任缺位問題開始。依據質量歸根結底靠自身保證理念,梳理各層面各系統責任主體。以打造學院發展、人才培養“目標鏈、標準鏈”為診改邏輯起點,做實各層面各主體目標任務的分解落實與質量標準的貫標執行。通過實施目標管理,重點打造縱向5系統橫向5層面的目標、標準鏈,并借助信息技術實現源頭數據即時采集,過程實時監測預警與分析,全面實施“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個層面的“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運行機制(見圖4)[7]。

圖4 “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基本運行單元圖
“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運行機制,按照目標、標準鏈的“診改”循環分步推進,全面實施。(1)以優化內部資源組合效率為導向,明晰縱向5系統各部門職能定位與責任范圍,厘清各部門權責分布和管控關系。通過系統開發質量管理手冊,明確職責-崗位工作-工作標準,落實目標任務責任主體和質量保證責任。針對以往質量管理依靠外部保障,管理者、教師、學生主動要求改進的意愿不強烈,質量保證責任主體缺位問題,學院通過重構組織體系,再次歸并梳理部門的權限職責,明確各部門各崗位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與質量標準,構建完備的縱向五系統橫向五層面質量保證主體責任體系,明晰不同層級主體責任,在體系構架完備的基礎上系統開發質量管理手冊,明確職責-崗位工作-工作標準,層層落實目標任務責任主體和質量保證責任。(2)以學校發展能力診斷為起點,通過SWOT原理全面分析學院發展基礎、影響因素、發展目標,明確學校發展目標和標準鏈路,建立學院-專項-二級學院三級規劃體系,形成貫穿學校“發展總目標-專項發展目標-二級學院發展目標-專業建設目標-課程建設目標”、個體目標與組織目標耦合、上下銜接、左右呼應的目標鏈路,層層落實目標任務與責任主體。(3)借鑒成果導向(OBE)的畢業能力要求支撐培養目標,分解細化落到課程的建構邏輯,架構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鏈路貫通的教學標準體系,全面貫通人才培養目標鏈路,落實人才培養“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層面的質量主體責任。通過以專業與課程目標銜接為核心,以適時監測預警為抓手,以實質性等效的標準建設和持續改進為理念,細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下的畢業生能力要求,分解成易落實、可檢測的畢業要求指標點,確定有效支撐指標點達成的課程體系。依據指標點制定課程目標、學生學習達標標準,進而落實到課堂教學目標中,借助智能化移動與在線學習平臺進行課堂教學,形成以人才培養目標-課程目標-課堂教學目標邏輯架構為核心的“8字型”質量自主診改機制,徹底破解專業與課程不貫通的問題。(4)借助信息技術,實施基于課堂教學大數據的課堂教學實時、課程教學學期、專業教學年度自我診改機制。邀請利益相關方,實施基于大數據的三年一輪專業建設水平診斷。建立以利益相關方結果評價為導向的專業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專業結構,提高學校專業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契合度。
總體來看,常態化“8字形質量改進螺旋”診斷機制的有效運行,使全院教職員工的質量意識普遍增強,質量靠自身保證的理念深入人心,追求卓越育人質量、管理質量和服務質量成為全體師生員工的自覺行動,學院內部治理步入“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質量自治良好生態。
眾所周知,在院校質量管理提質增效全面走向內部治理的進程中,大數據分析預警診改平臺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學院堅持自主開發原則,以問題為導向、系統設計,自主開發、校本特色,多端集成、泛在智能,范式引領、輸出標準為建設思路,自主研發了多端集成共享、互聯互通的智能化校園云平臺。通過統一身份認證、統一信息門戶,徹底消除了信息孤島。通過自主研發“工程云課堂”,匯聚課前、課中、課后各類學習行為的過程數據,使課堂教學過程透明,診斷信息實時共享。通過自主研發網上辦事大廳,實時采集各系統運行的過程數據,使各類事務運行過程透明高效。通過自主建立校情分析平臺,實現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5層面運行數據源頭即時采集、運行狀態實時監測預警與分析。智能化的校園云平臺,使各項工作運行于數字化環境之中,各個個體、各個環節信息實時采集存儲,實時狀態靈動展現,并實現即時監測與預警。統一校本數據中心的大數據挖掘和分析診斷反饋,不僅支持了泛在學習與交流、智能決策與管理,更實現了由人工到信息化的智能診斷,有效支撐了學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高效運行,促進了質量保障工作的持續改進與不斷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