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梃
摘 要: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俄羅斯著名的作家布寧,迄今為止一直都是俄羅斯文學歷史中最具影響性的巨匠。于20年代中期俄羅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作家?;诖朔N非常復雜作家來說,大部分評論家的說法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一狀況通常都是由于布寧深深的受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嚴重影響,曾非常熱衷于多種宗教的哲學思想。本文在研究國內外學者的基礎上,對布寧多元宗教哲學的創作觀點進行闡述,力求對布寧的創作思想與作品進行深入的領悟。
關鍵詞:布寧;多元宗教哲學思想;作品創作
伊萬·阿列克謝耶維奇·布寧(簡稱布寧),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50年代作為俄羅斯白銀時代中非常著名創作家,也作為俄羅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第一位作家。本文重點對布寧的作品中所要呈現出的宗教哲學理念。該理念中涵蓋東方儒釋道哲學、東正教、伊斯蘭教、多神教。
一、布寧創作中多元宗教哲學思想的概述
在不同的時期中,布寧的宗教哲學思想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針對宗教方面布寧一直秉承復雜的態度。其的宗教哲學思想大致可分成以下幾個時期。
(1)信仰實用主義哲學。布寧在年輕的時候對待生活的太俗非常熱情。有位作家曾寫道:“我的生活非常的困難,我穿的褲子舊了、皮鞋壞了、沒有一戈比?!边@時布寧以為人類真正該信奉的應是東正教,其作為使生活富足的根源。在很早以前,我們可以看出布寧并不是非常了解上帝的相關概念。針對上帝的感知是通過布寧小時候才進行的培養。在和雕刻家鄰居同住的那段期間,他將自己的愛和向往都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的體現出來,基督教形象和亞當顱骨都是由他之手以粘土的方式得到了真實的體現。
(2)布寧中年時期的熱情有所減退。布寧此時的心中堅信,心靈及其世界美好的根源來自上帝。比如,在進行自然風光描寫的同時,作家開始對批判心靈不正確的一面。作者對上帝的理解非常美好,人的欲望只能給自身帶來痛苦,人們幸福和快樂的一切都來源于上帝。
(3)在布寧步入老年時期思想中認為上帝作為人的“本我”,也是自有擁有者,以英文的表達方式就是I am who I am,也是存在著的存在,主要含義即是我是我所是。此種別出心裁的宗教哲學思想正是在這一時期才產生的。具體而言,思維最高的實體包含在“本我”當中。就此便體現出了上帝便,帶著其情感進行永恒性的傳遞著情感。在他的觀點中相信人類不可脫離上帝,所以上帝在我們的本身。在布寧創作的長篇小說中明確的映射出此種這種永恒無限的思維實體。并且此種思維都在原始的記憶主體當中獲得有效的呈現。
二、布寧創作中的多神教觀念
20世紀初期布寧就創作出很多篇小說。《犧牲品》作為其中的一部,20世紀初期就充分的反映出了俄羅斯農村生活的實際情況,該作品警示著人們不可避免的災禍與貧苦。小說的創作情節需要構建在《伊利亞先知和獻媚者米科拉伊》民間神話情節的基礎上,農民形象也在民間神話中則取的素材。小說中描寫的主要內容即謝苗·諾維科夫本與一只手殘疾尼康住在一起,之后在彼得節前夕齋戒期間謝苗忽然間得了一種熱病,就這樣兄弟兩協議分家。謝苗就搬出了老家,重新蓋了一個木屋。然后雷神伊利亞隨之出現了,經過與謝苗的一場對話之后與謝苗說好,想要女兒的小命,之后的不久女兒安菲斯卡就死了,自此謝苗過上了順心且太平的日子。
整個小說的背景非常之沉重,主要描述人們的悲劇命與自然鐵面無私的力量。通過小說對于現實與神話的描繪說明預兆吉兇顯示在夢境之中:“當抬起頭時,看見人群已經停留住,笨拙的手腳簇擁著莊嚴的圣像,則在遮天蔽口的鳥云之上,猶如教堂中的壁畫那般,繪制碩大無朋的一尊圣徒像:大力無窮的伊利亞、銀鬢飄揚,身著火紅的長襖,宛如萬軍之王那般,坐在一團團猶如死尸一般青的云氣上,在他頭的頂端,紅里泛綠的兩道熊熊烈火正在燃燒著長虹橫貫鳥云之中一般。伊利亞雙目映射出無數道灼人閃電,他的聲音和隆隆雷聲已然融為一體”。這和小說的初始階段圣伊利亞節相互呼應,也就是所謂的雷神節,圣徒伊利亞的節日。在人們的觀點中伊利亞明顯融合了多神教和基督教信仰為一體,并將理解成圣徒作為多神教的神。在民間的信仰中閃電與雷神他們的力量也是非常有名,閃電能夠將小女孩打擊死,在雷神的觀點當中成為奇特的復仇,也就是所謂的犧牲品。獻祭通常被人類理解成自我懲罰或者自我贖罪,以此來消除神對自己的降罪:“獻祭作為利用物質供品交換獲取神靈的恩賜和幫助行為。根據《說文》內容中的“祭”字義從月“同肉”,從又“同手”,從示“祀神”。實質上就是通過人類的雙手拿著肉獻祭的祭品供神享用。小說當中的內容寫道:“為什么你要將他的齊腰埋在土里,在利用巫術將他救活?”最初巫通舞主要用于手舞足蹈的表示。屬于宗教的一種現象,不管作為哪個歷史的時期,或者世界上任何地區,巫術都可以普及的應用。其重點用于儀式表演進行操縱或運用一些針對自然界或人類生活宗教信仰對象的影響因素,以此達成相應的既定目標。
三、布寧創作中的東正教思想
布寧在19世紀末期創作出一部《圣山》作品,作品的內容主要描述創作家在一次旅游中來到《圣山》的感想。布寧思想中以為:每個生命都作為非常脆弱的存在,也作為有限的存在,而人力力量的非常弱小人類應該依賴先祖們的經驗才能使自身的力量得以擴展,不具備歷史的人類才是渺小的存在,人類的生命中僅具備此種較長歷史大河才可以獲得真正的延續。作品在具備了抒情色彩的過程中,還將充分的映射出創作者對于古老歷史文化的熱愛,針對生命具備良好的價值思考。
該小說中有這樣一段內容:“復活節階段的一個星期六的清晨,我趕到了一個斯拉維揚斯克城市的郊區”。復活節主要是對耶穌復活進行紀念的節日,也非常重要的東正教節日。創作者在達到圣山的前期,他還寫過:“當下,在它們永恒的深思中僅是模糊地回憶悠遠的往事、昔日的草原以及人們。這些人們的心靈相比較我們更能對其的絮絮細雨加以理解,此種傳遍自古就籠罩在沉寂的曠野之中,此種細雨無聲地將人事生活的渺小進行訴說”。在該小說中布寧想要抒發的思想就是人類在上帝的世界中生活,人類非常的渺小。正因為地球處于茫茫宇宙之中,相較其它恒星、行星、星系非常的渺小。地球存在的渺小正能說明了其的脆弱性,若是人類對自己的家園不珍惜與愛護,極易嚴重的侵害地球生態環境,嚴重的甚至還會造成毀滅。但因為地球撫育著億萬人生命,促使其變得更美麗,該星球上充滿了活力與生機,因此,地球作為非常美麗、微小,并非常脆弱的一個星球,在此間人類不斷的繁衍著。并且人類也是非常偉大的存在,人類最偉大的地方莫過于由上帝創造而來。然后這個作家有寫道:“或許圣山作為修道院的見證。其遭受過很多次的破壞,也具有諸多次演變為斷垣殘壁甚至一片廢墟。其矗立在人類進攻路徑上,矗立在荒涼、廣闊的草原上,其修士就是一個戰士,抗御著金帳汗國結伙行劫與大軍的長期圍攻下,歷經了很多的艱難險阻”。圣山修道院歷經了千千萬萬的苦難,這才是上帝所賦予的,這時也是它必須承受的。
四、布寧創作中的道教思想
在《浮生若夢》這個故事中主要闡述:基爾·約爾丹斯基與謝列霍夫職員在年輕時代追求過薩妮亞·季耶斯佩洛娃,最終而她選擇嫁給了謝列霍夫。謝列霍夫與約爾丹斯基始終都并未將對方忘記,就算兩人盡可能的避免見面,但是仍在很多方面具備非常激烈的競爭,競爭內容涵蓋地位、名聲、財富等,30年來始終如此。在事業上方面兩人都得到很大的成就,這完全歸結于兩人的爭強好勝心理。約爾丹斯基曾被視為是基爾神父,也當過大司祭,以他的聰明智慧,一絲不茍做事風格與淵源智慧使全縣人們嘆服;謝列霍夫獲得雄厚的財富,全縣人只要談到他的剝削都非常的愕然,兩人就在這樣相互攀比過程中度過一生。而女主薩妮亞則是過著非??仗撉覠o聊的生活,終日活在以淚洗面的日子中:“現在她已經年老體衰,動輒就要傷感與流淚。當時的謝列霍夫也老了并患有嚴重的貧血癥。但他從不提起立遺囑的事宜,每日穿著的非常整齊,心里懷著譏消的念頭。歲月匆匆一生就這樣一晃而過,他對于人們愚蠢的行為存在的憤慨也慢慢的消失,僅存只是鄙視”?;鶢柹窀负椭x列霍夫二人在相互攀比的過程中逐漸老去,直到生命的終點。
戈里宗托夫在布寧的小說中作為另一個人物,在創作家的筆下,顯然戈里宗托夫屬于道家思想的象征。道教能夠延長人們的生命及健康長壽。戈里宗托夫提出的第一條:女人本性就應該應具備寵物心態,同時還要依賴人,無論外表多么漂亮、多么強大都將如此,在他眼中女人就是愚笨的存在,愿意瞎忙活,并且非常狠并霸道;第二條則是生活中出現的不良事件與不好的事件,我們都要堅持冷淡的態度對待人和事,漠不關心,無需理睬,沒事即是最好的事;第三條對于怎樣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進行思考。先是指人類維持人類生命的首要條件飲食,其能夠讓人類的身體健康、快樂、提高活力與智慧。我們必須獲得這些,飲食不僅是人們填飽肚子的必備條件,也要合理的大牌飲食,以確保均衡人體需要的養分,而且還能確保人們合理的吸收和利用。另外,還要堅持洗冷水澡,簡而言之,冷水澡對人們的身體有三方面的好處,首先,能使人們的氣溫能力增加,尤其是適應冷空氣的能力,不愿患有感冒疾病;其次,合理的鍛煉人體血管,在洗冷水澡的同時,血管會急速收縮,大量的血液都會想身體內臟流動,之后會流向體表,血管長此以往的收縮,能夠避免很多疾病的出現;最后,洗冷水澡能夠鍛煉人的意志,夏季感覺沖沖涼非常涼爽和痛快,冬季洗冷水澡必須具備一定的毅力。上述的都是多元宗教道教之中的一段養生經,也是道教長久一直追求的長壽學問。
五、布寧創作中的佛教思想
在布寧的創作中《舊金山來的紳士》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布寧的所有作品中,都充分的表明非常鮮明的一個特征,如果運用單一的詞語即無常性,因為在布寧日常生活中通過眼睛對神秘的世界進行探索。
《舊金山來的紳士》與布寧以往創作的作品完全不同,該作品中沒有情感的抒發,并非重點描述俄羅斯鄉村的男人與女人,也不是對愛情與自然闡釋。世界大戰使的創作家喪失了對俄羅斯描寫的熱情。他依然邁出俄羅斯的基礎框架,開始對人類的社會加強關注。在佛經中具備真我與假我,在《圣經·新約》當中具有“新我”與“老我”的說法。小說充分的描寫出美國商人與家人從去往歐洲旅行的整個過程,但旅行并未終結,舊金山紳士就死去了。穆羅姆采娃曾回憶布寧作品說道,任何以此引起爭辯的事件,都有可能將布寧創作靈感引發出來。當同伴身處船上進行吃飯飲酒的同時,布寧就會以反對的目光注視他們,并作出這樣的評論:“若是可將船體一分為二,船中的場景定會清楚的被看到,我們在船上飲酒作樂的同時,船上燒鍋爐的人,正在忍受火爐烘烤及滿身煤渣,難道這樣真的公平嗎?”出現的此種事例充分的反映出布寧創作時的靈感和動力,這就是所謂的社會反差。
六、布寧創作中的跨宗教文化思想
俄羅斯作為一個個性較強的民族,該國家也是頗具特色的一個國家?;谒膰炼?,其不僅占據著歐洲部分,還占據著亞洲部分。此種地理位置說明俄羅斯不僅屬于西方,還隸屬東方。就此含義來講,俄羅斯文化并非單一且獨立的存在,而是歷經長期東方與西方雙重文化相互影響形成的產物。長期以來,在俄羅斯發現的西方主義與斯拉夫主義的爭議中充分的體現出此種文化方面的碰撞與結合。猶如俄羅斯著名文化學家、哲學家別爾嘉耶夫在對俄國精神進行深入分析提出:“它的精神具備一定的矛盾性與復雜性極有可能和以下的狀況息息相關,就是在俄羅斯國家東方與西方兩股歷史流出現碰撞。俄羅斯處于兩者相互作用當中,俄羅斯并非純粹的歐洲民族,也并非純粹的亞洲民族。俄羅斯作為非常完整的世界部分,巨大的東方與西方,其將兩個世界融為一體。在俄羅斯的精神當中,東方與西方兩種文化因素一直都是相互角力的存在”。
布寧一生的使命及時致力于實現美與愛,對于個體生命深切的關懷,對于人們的價值非常尊重。他對于暴力現象堅決反對,反對以任何形式進行對抗的形式,在他的思想中提倡在廣闊的宇宙關系中進行思考。當一個創作者立場出現從民族本位轉移至人類本位的時候,其身份已經不再是俄羅斯簡單的一個著名作家,而是發展成通過代言人類的全新高度,并以人類視角重新認知世界,了解人類的生存、生命、死亡等重大命題。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的闡述表明布寧思想體系作為匯集人類思維與文化成果構建的哲學觀點與價值觀點。在創作家的藝術世界中道教、伊斯蘭教、多神教、佛學、基督教等相結合為人類提供全新的理念以及視角對布寧的作品進行研究。作家需要對民族性格進行努力探索,以此為人類的創造共同利益。他性格鮮明又特別,非常致力于發展宗教的多元文化,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多元文化相互融合,針對不同思想與不同文化間存在的矛盾與不協調十分反對。這就是所謂儒家提出的“和而不同”思想的源泉。
參考文獻:
[1]楊海濤.布寧創作中的多元宗教哲學思想研究[D].2017.
[2]魯美慧.布寧創作中的宗教哲學思想[D].2015.
[3]魯美慧.布寧作品中大自然的深刻內涵[J].北方文學:中,2014(6):87-88.
[4]趙桂蓮.“世上沒有不幸的愛情”——帕斯的愛情理論與布寧的藝術體現[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4):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