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蒙
摘 要:在當前紛繁復雜的社會條件下,各級領導干部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領導干部身份,確保人生大航向不偏離正確軌道,要深入學習研究《曾國藩》中關于修身處事濟家一些原則。2014年4月,中紀委向領導干部推進了56本書,其中一本是唐浩明的《曾國藩》。作者精心研究曾國藩近20年,心得獨具而厚積薄發,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以扎實的文學素養,著成《曾國藩》,對當前領導干部隊伍的建設有著重要的借鑒作用。
關鍵詞:曾國藩;干部隊伍建設;用人之道
一、學習《曾國藩》的必要性
現在領導干部偏離人生正確軌道現象比較多。例子不勝枚舉。據統計,近年來反腐敗力度不斷加大形勢下,各種違法違紀和腐敗現象依然不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領導干部穩不住心神,管不住行為,守不住清白,發生腐敗問題,從根本上講,既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了問題,也是立身、處世、濟家原則發生了嚴重問題。這些領導干部,對立身處世存在一些模糊觀念,需要認真澄清,否則給社會和家庭帶來的危害都很嚴重。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干部建立正確的立身、處世、濟家原則和標準,十分緊迫,十分重要。
曾國藩如何憑一己之力力挽狂瀾,先后平定“太平天國”和推行“洋務運動”,成為駕馭千軍萬馬的最高統帥,打出了“無湘不成軍”的傳奇。曾國藩去世以后,有副挽聯這樣概括他的一生:“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1]可見對其影響之大。曾國藩在立身、處世、濟家、治軍等方面一些重要觀點,使得《曾國藩》不失為一部指導領導干部修身處世的好教材。撇開階級屬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干部研讀《曾國藩》,對于嚴格立身處世標準,正確把握人生航向,科學培養識別人才,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抵制腐朽思想觀念和庸俗人際關系影響等,具有重要借鑒意義。
二、曾國藩的用人之道體現在哪些方面
據不完全統計,曾氏二十多年間召集的幕僚達400余人,而后官居三品者達47人,位至督撫者33人,連左宗棠、李鴻章等晚清重臣,都是受其舉薦。他在《冰鑒》一書中曾這樣寫到:“為政之道,得人治事,二者并重。得人不外四項,曰:廣收,慎用,勤教,嚴繩……” [2]
(一)廣收,即不拘一格選干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識才。他擇取人才的方式,首要的是要有節操而沒有官氣,條理清晰而不說大話。辦事的方法,首要的是能夠做到“五到”,即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所謂身到,就是官吏對于人命案、盜竊案等重大事情,要必須親自深入第一線,巡視、察看,了解真實情況。心到,就是凡是必須仔細分析大條理、小條理、起始的條理、終結的條理,分析其頭緒,再綜合其類別。眼到,就是要專心致志地觀察人,認真的閱讀公文。手到,就是對人的優點、缺點,長處短處,以及事情的關鍵,勤作筆記,防止遺忘。口到,就是在使用他人做事,既要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程序上既要有公文,還要苦口婆心地叮囑,是問題不要偏離主意。二是求才。“求人才至難,當如鷹隼擊物,不得不休”。[3]這是曾國藩求才的中心思想。他認為求人自輔,時刻不能忘記這個道理。人才很難得,求人才必須如同白圭治理他的生產那樣,像鷹隼襲擊食物,不得決不罷休。這樣便可以得到一個人才,進而得到其他更多的人才。同時,要專門在危難的時候,暗中觀察樸實無華不善言辭的人,這種方法是最好的。人才不是處于艱苦的環境中,不會奮發有為;沒有經歷危心深慮之事,就不能顯達。三是衡才。衡才是曾國藩的一個主要觀點。他認為,如何衡量人才,實際上就是一個人才評價的問題。在用人上不僅要重視選拔人才、評價人才,而且還要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這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喜歡被人稱贊,厭惡被人詆毀的人,就是具有庸俗小人患得患失的思想的人。如果這一關勘不破,那么一切學問、才智,就都只是用來欺世盜名的。應該立一個標準,自己遵循,并且聯合志同道合的人共同遵守,千萬不能讓不好的想法破壞了心中的堤壩。君子有遠大獨立的志向,而不會讓世人輕易地看出。有藐視帝王、退卻三軍的勇氣,卻從不輕易顯示。君子如果想要有所建樹,就必須從默默無聞地不讓別人知道自己開始。圣賢之所以成為圣賢,佛家之所以成佛,其關鍵都在于遭受大的磨難挫折的時候,把心放得實,養的靈,有活潑樂觀的襟懷,即使身體受了外部傷害,也不至于傷到身體內部。人第一要有志氣,第二要有見識,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氣就不甘為下流;有見識就知學無止境,不敢稍有所獲就自滿;有恒心就肯定沒有辦不到的事。三者缺一不可。凡作大事小事都要有恒心,只要有恒心沒有什么事情事不可改變的。曾國藩曾說:“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為孔、孟,則日夜不倦,只是鉆研孔、孟之學,誰又能阻擋呢。若是自己不立志,就是每天與堯、舜、禹這些圣人住在一起,也還是他是他,我是我,一點也不管用的!由此立志,正是曾國藩的過人之處。
(二)勤教,即苦心孤詣塑干部。古語有云:玉不琢不成器。干部的成長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優秀干部往往是千磨萬礪錘煉出來的。“天下無現成之人才,亦無生知之卓識,大抵皆勉勵磨練而出耳”。這是曾國藩用人才的辯證法所在,他明確提出人才由陶冶而成的主張,這實在是發人深省的。他說:今天應當講究的尤其是在用人。人才有潛移默化的方法。有培養之途,也有考察的方法。人才是鍛煉出來的,不要眼光太高,動輒就說沒有可用的人才。曾國藩在人才的培養和陶冶方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對李鴻章的培養和關于派遣出國留學人員的奏折上。早年的新科翰林李鴻章來拜訪曾國藩,等得走后,曾國藩便對夫人說道:“李安部郎的世兄,我瞧他非但聲朗氣清,且是鶴形,異日的名位,必定在我之上。” [4]后來他多次考察李鴻章,折服他的傲氣,李鴻章大徹大悟,遂脫穎而出,成為清政府一代名臣。
(三)嚴繩,即建章立制管干部。當時的一些地方官員怠惰畏事,往往積案不辦,甚至良莠不分,使得罪犯逍遙法外,橫行無忌。曾國藩針對這一情況,力主懲一儆百,提出了“治亂世用重典”的主張,以嚴刑峻法來痛懲不法分子。但在同時也把握了一定的尺度,對于下屬的一些程度較輕的錯誤,處罰時則適當從輕,以向下屬展示自己的仁愛之心,從而贏得下屬的擁護。正因為這種用人之道,使得湘軍在平定太平天國,以及后來的北上剿滅捻軍的時候,雖然也打過不少敗仗,遇到不少敗仗,但是曾國藩統帥的尊嚴仍然能夠很好的維持,下屬對他的尊重也很深,他手下的大將沒有一員投降對方。[5]
(四)慎用,即德才兼備用干部。俗話說,“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半成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無德無才是廢品”。 曾國藩認為,才與德,兩者不可偏頗。這符合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與我們目前所提倡的要培養“德才兼備”的領導干部完全一致。也就是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判斷事情要不苛求,重要的是善于去認識人才。其次是要按能力的大小分配認為。他認為人才如果得不到合理安排,則可能還比不上平庸之輩。對于善治軍者,要安置到營務處,使其歷練軍務以備戰時之需;對于善綜核者,便安置到糧臺、轉運局、籌餉、理財、運輸等工作;對于善創造者,安置其到制造局,做造船制炮工作,務必使其人盡其才。曾國藩認為,世上怕的不是沒有人才,而是用才的人不能正確使用人才,此論確有振聾發聵之功用。從歷史上來看,往往是那些善于發現人才,又善于運用人才的人最后取得了成功。關于這一方面的歷史事實是很多很多的。曾國藩認為,即使有好的藥物,如果不對病癥,還不如一般的藥物有效;雖然有賢才,如果工作不適合他的特長,就不如普通人;質地好的木梁可以沖開城門,卻不可以用它去堵洞穴;強壯的水牛不可以捕捉老鼠;也不可以用駿馬去看守家門;用價值千金的寶劍來砍柴,不如用斧子好用;三代的寶鼎,用它開墾荒田,還不如用犁;在一定的時間,面臨一定的事情,普通人也可以發揮神奇的效果,不然,分辨不清,就將一事無成。因此說世上不害怕沒有人才,怕的是用才的人不知道使用人才。當國家處于戰亂時,如果不是掌握勝負之數的人,雖然有大德,也是沒有什么用的。我生平喜用忠實可靠的人,如今老了,才知道世上藥物雖多,但大多不對病癥。曾國藩所說的“雖然有賢才,茍不適于用,不逮庸流”,可謂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潘鼎新最早是投靠曾國藩的,曾國藩認為潘鼎新這個人才不適用自己,但是他沒有埋沒了他,把他推薦給了左宗棠,使他的才能得到了發揮。
三、如何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
(一)建立科學的干部選拔制度。首先,在干部選拔中,我們要按照不唯資歷、不唯學歷、不唯身份、不唯職稱的標準來選拔人才。創新干部選拔方式,形成自薦、推薦、考察、考試、競聘等多渠道選拔,真正讓優秀干部脫穎而出。其次,組織要放手使用,不求全責備,盡量給干部壓擔子,提高干部分析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大交流力度,讓干部經歷基層崗位的鍛煉。領導要定期談話。曾國藩很善于通過書信、面談及飯前閑談來對部屬進行培訓、教育,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上級領導要經常與干部交流,關注干部心理健康,及時掌握干部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最后,自身要愛好學習。既要多為干部提供崗位培訓的機會,還要讓干部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因此,干部選拔必須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真正重用那些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信仰堅定、品德高尚、忠于人民的干部。一方面高度重視干部考察,嚴把“入口關”,堅決杜絕“帶病提拔”的現象發生。另一方面堅持量才適用,準確、客觀分析干部的優缺點,做到知人善任,將合適的人用在合適的崗位上,真正揚長避短,人盡其材。
(二)為干部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首先,加強干部隊伍建設就要保證政令暢通、加強學風建設、嚴格執行制度,努力打造一支善謀實干、勇于開拓、甘于吃苦的干部隊伍,切實優化發展的“第一環境”,為本地區的發展追趕和跨越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才能讓干部成長健康有序。一方面要嚴明賞罰,建立“能上能下”的干部任用機制,對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干部要提拔重用;對工作推動不力、業績平庸的干部要降職使用。另一方面要加大問責查處,對群眾反映較差的干部要及時問責談話,對違法違紀的干部要堅決查處,決不姑息。
(三)干部自身應廉潔自律。以樹立良好形象為抓手,強化干部生活紀律。曾國藩的人格魅力,就體現在他躬行實踐強化道德的修養方面,體現在他的“力行”哲學中。一個人成功與否,理念的確立、信條的明晰、見識的高下等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要有頑強的意志品質。 曾國藩被譽為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出來的一個“完人”,具有“內圣外王”的理想人格,這種影響不僅僅作用于當時,而且一直延續至今。因此,對于當前干部隊伍的建設,首先是嚴格執行各項禁令促健康生活情趣形成。嚴格執行禁賭令、禁酒令和禁駕令,凈化干部生活圈、社交圈,養成健康的生活情趣。其次是嚴格執行報告制度促良好習慣形成。嚴格執行領導干部向組織、紀檢報告家庭、財產等重大事項和個人有關事項制度,養成遵紀守法的良好習慣。最后是嚴格執行廉潔承諾促廉潔有守品格的形成。嚴格以《廉政準則》的要求規范干部言行,落實干部廉政承諾制度,養成廉潔有守的品格。
國以賢興,政以才治;為政之要,惟在用人。[6]曾國藩的用人之道對于當今干部的選拔和任用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但由于其自身所處的時代局限性,不一定完全適用于領導干部隊伍的建設。因此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進而完善我市高素質領導干部隊伍建設的機制。
參考文獻:
[1]唐浩明.曾國藩[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2.
[2]曾國藩.冰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4.
[3]張宏杰.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M].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4.
[4]徐哲身.大清三杰[M].吉林:時代文藝出版社,2003.
[5]陳鵬飛.曾國藩的用人之道及啟示[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0,(33).
[6]肖兆權. 老實人的評價機理分析及任用制度設計[J].領導科學,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