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麗
摘 要:在日益物質化的社會生活中,道德冷漠的事件在傳媒的披露下屢見不鮮,本文通過對道德冷漠進行的分析和討論,對人的自由進行解讀,期望得出其深層的根源,最后提出相應的修正方法。
關鍵詞:自由;道德冷漠
道德,自古以來就是為人類所推崇的,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每每成為父母教育孩子的首要要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歷史的不斷前進,道德一詞漸漸被金錢、社會地位、利益等遠拋在后面。社會上眾多的道德冷漠事件——見死不救、忘恩負義、“釣魚事件”等等層出不窮,這不禁令人產生疑問,個人的自由是道德冷漠的原因與借口嗎?個人在獲得自由的同時,道德是否就喪失了對個人行為的限制與教育?本文將從上述兩個角度來闡述。
一、基本理念解釋
(一)自由
自由一直是西方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傾向,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社會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追求自由的歷史。霍布斯認為自由是外界障礙不存在的狀態。邊沁認為自由就是追求個人的“樂”和“幸福”,就是功利。馬克思主義自由觀是指人類的徹底解放,共產主義的最終實現,人類最終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人類最終擺脫自然、社會和自身的各種束縛而成為自然的主人、社會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
(二)道德冷漠
道德冷漠指人們的道德感、道德判斷、道德意志或道德實踐勇氣的缺乏或喪失。[1]道德冷漠可以表現為一種社會現象,也可是個人的心理狀況的反應。這既可能是一種主動的責任推拒或缺乏利益驅動下的不作為,也可能是一種無意識的道德麻木,即在面對道德問題時沒有反應,意識不到道德問題的存在,體會不到道德的召喚。
二、個人自由與道德行為的實施有必然聯系
(一)自由權利的獲得是道德的前提
霍布斯認為人生而平等,每個人都有權力去追求自己所欲望的東西,每個人都可以運用自己的力量保全自己的權利,并擁有按照自己的判斷去做任何事情的自由。[2]人的行為的主要目的是保存自己,為了使自己生存下去,人必須追求一切于人有益的東西。但是,人們的利益往往容易發生沖突,個人利益的實現對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侵犯,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因而在自然狀態下的人用天賦自由去實現自己的天賦權利,所帶來的只是人對人像狼對狼一樣的社會狀態。為了避免這種戰爭狀態的發生,人們就訂立契約,試圖擺脫戰爭狀態,尋求和平安定。為了建立所有人都服從的共同權力,為了抵御外部侵略防止內部矛盾產生,人們把自己的權利和力量貢獻給由少數人所形成的集體,這個集體通過整合全體人民的個別意志,形成一個統一的意志。這些統一的意志在公共政治生活當中形成了法律、道德、社會生活規范、民族習慣等思想體系。
因而,人必須先擁有自由的權利,才能把自己的自由權轉讓或貢獻出去,形成公意的集合。如果人自身沒有自由的權利,根本無需建立法律、道德體系來規范制約人的行為,每個人的個人行為也就無所謂道德與否,只是依靠自然規律行事,人的理性也蕩然無存,人也就與動物無異。
(二)意志自由是道德行為的基礎
康德認為自由就是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一切無理性的東西都是被外來原因決定的,這稱為自然必然性;而作為有理性的人的意志自由則 “不受外來原因的限制,而獨立地起作用”。[3]實踐理性要求先驗的、普遍有效的道德律令,道德行為就是人內在命令的結果。道德是自律、是應當做什么,是自由的;必須做的事情是他律,被規定了的,是不自由的(如法律規范)。我們必須服從和執行我們應當服從和執行的“道德律令”(普遍立法的動機形式),使人的行為準則,拋開人的動物性,從而成為普遍立法(社會契約)對理性存在者具有普遍必然性和客觀有效性的道德原則。
三、自由視覺下對道德冷漠的分析
道德冷漠本質上是人們一種特定的畸變狀態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具體表現為人們懷疑、漠視道德行為等對道德的冷漠感情,以及拒斥、推卸道德義務等消極性道德態度和道德行為。[4]它可以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第一,正義感缺失和歪曲。一方面,對于一些道德模范事跡,道德冷漠者不但不學習、不傳播、不效仿,反而冷嘲熱諷,不聞不問。另一方面,對于社會上違反道德的“失德”行為,他們卻表現出特有的“寬容”,對見義不為、見死不救的行為視而不見、熟視無睹、麻木不仁。特別在互聯網普及的今天,各類“鍵盤俠”層出不窮,為了博取點擊率和曝光率,恣意詆毀傷害他人。第二,同情感喪失。處理道德關系上出現物化和形式化,對他人的悲喜歡樂毫無任何共通體驗,對他人的不幸缺乏同理心和共情感。第三,道德責任感和信任感的缺失。職業道德、家庭倫理道德、社會交往的道德范疇中都出現了道德責任感匱乏的社會現象。另外,由于道德功利化和社會上欺詐、污蔑、拐騙等事件層出不窮,導致想履行道德責任,參與救助他人的市民望而卻步,擔心好心不成反被污蔑。與此同時,人們的受助期望感也逐漸喪失,道德信任感日益低下,在接受陌生人幫助的時候往往也會瞻前顧后,懷疑背后的動機。
道德冷漠現象的發生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第一,各種價值觀在社會上互相充斥,傳統價值觀與新生的價值觀在不斷碰撞,西方價值觀與本土的價值觀也在互相較勁,導致人在多種價值觀的選擇中不斷徘徊。第二,功利主義的盛行與人際交往的淡薄。盡管科技的進步、互聯網的普及使人們的交往越來越容易,但人們情感交融的時空機會卻越來越少。激烈的競爭、繁忙的工作使人無暇思考和交流,人們的思維隨整個社會生產過程變得機械化、自動化。人們的生活空間被越來越多地壓縮到了一個無需感情投入的電腦屏幕,人際感情意識弱化,沒有了情感的交流,人們的價值取向發生了悄然的變動,人際之間的冷漠和麻木無法避免,互助和利他無從談起。第三,對自由的錯誤理解。自由并不代表著為所欲為,個人的自我選擇自由任何時候都受到客觀條件所制約、受到個體的實踐能力與認識能力、意志、情感、利益等的制約。[5]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任何一種現實的自由都只是一種相對的自由和有限的自由,從根本上講,人的行為有自由就必然有限制,而有限制才會有自由。當客觀環境提供給個人選擇的可能性越多,越需要個人去選擇和實現最好的可能性。在具備一定道德知識的前提下,個人并不必然主動去避免作惡或積極行善。集中表現為“不思考、不行動”的“道德冷漠”現象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并非出于個體的道德無知。道德冷漠者并非無知者,他之所以不履行道德要求不是因為缺乏道德觀念,而是內心沒有意愿去主動履行。之所以不履行道德行為,不是因為缺乏一般人的心理能力,恰恰在于這是自由自主選擇的結果。
四、對策思考
(一)確立正確的自由觀念和道德觀念
要解決道德冷漠以及自由權利濫用的問題,必須使公民確立正確的自由觀念和道德觀念,傳授他們正確的自由思想。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道德是由該社會的主體生產方式特別是其基本經濟制度、利益關系所決定的。就我國當前來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體現的基本利益關系,應當是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統一。因此,我們必須踐行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提高道德修養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二)在全社會范圍內廣泛開展道德教育
道德認知在很大程度上會促使個人道德行為的產生,而普及道德教育、堅持在公民各個人生階段、生活方方面面滲透道德教育則是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都應該關注的重大問題。現時道德教育的開展主要局限在學校,進入了社會工作的人士以及那些文化水平較低下的人士的道德教育卻未被重視。道德教育應從我國的國情出發,根據不同人的年齡、心理、生理和文化層次等不同特點,通過不同渠道有針對性地開展。可通過課程教學、校園文化、學校心理咨詢、網絡、家庭和社會等不同渠道向市民進行道德教育。開展道德責任教育、交往方法教育、人格教育、法律意識教育,培養公民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繼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堅定理想信念,自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在全社會形成樂于助人的良好道德風尚。
(三)建立健全的獎勵機制和懲罰機制
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提出:“對我們來說,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感激的恰當的和被人認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應受獎賞;而另一方面,一個行為,如果它是怨恨的恰當的和被人認可的對象,那么,該行為一定該受懲罰。獎賞,是回報、是補償、是以德報德。懲罰,也是回報、是補償,只是方式不同,它是以眼還眼、以牙還牙。”[6]道德的行為應該而且能夠為行善者帶來幸福,這種幸福,不僅是精神上的,更應是物質上的。如果英雄連吃飯都成問題,如何解他人之危難?同時,英雄們的“善有善報”也有助于消除他人的后顧之憂,確保自身利益受到充分的保障,只有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在社會需要的時候義不容辭地挺身而出。該罰的也必須罰,從一定意義上講,對作惡者的懲罰就是對行善者最好的鼓勵,對見危不救者的懲罰就是對見義勇為者最好的鼓勵。加強廣大群眾和媒體對道德冷漠者行為的披露和譴責,以社會輿論為道德行為建構有力的圍墻。
參考文獻:
[1]陳偉宏,陳祥勤.道德冷漠的原因分析及其矯治對策.[J].道德與文明.2014年第4期.
[2]鄒鐵軍.自由的歷史建構.[M].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P112.
[3]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P102.
[4]肖士英.道德冷漠感與制度性道德關懷.[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3月第1期.
[5]陳雪英.論馬克思主義哲學自由概念的三種含義.[J].北京科技大學學報.2000年5月第16卷第2期.
[6]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