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健堃
摘 要:中國是一個有著數千年文化和豐富傳統行政思想的古國。進入新時代后,如何正確認清傳統行政文化對當代行政的影響是我們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本文以行政文化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了傳統行政文化“德治”、“仁政”、“和諧”思想的積極方面,從“人治”、“形式主義”、“官本位”思想探究了其消極影響。在經過合理的揚棄選擇之后,最終研究出要摒棄傳統行政文化中封閉性、形式主義等不足之處,弘揚一種效能型開放和諧的新時代行政文化。
關鍵詞:行政文化;揚棄選擇;中國傳統行政
一、相關概念界定
人類的一切心理和行為都深受特定的環境和文化傳統的影響。行政文化作為影響行政管理活動的重要因素,發散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作用于社會成員的心理和行為,有著潛移默化的效果。
(一)行政文化的定義
行政文化是行政制度中獨特的社會文化形態。它是行政活動實踐的精神成果,是在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環境中形成的,反映了行政活動與行政關系的各種心理、行動和精神表象,其核心就是行政活動的價值取向。中國傳統行政文化是指形成于古代、經歷了傳統社會的歷史演進、到現在仍然對我國行政管理活動造成影響的行政
文化。
(二)行政文化的功能
1.導向功能
在不知不覺地接受認同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取向的過程中,成員的目標和總體目標趨于一致。行政文化通常在行政管理活動中對行政主體具體行政行為的執行起到了一種引導性作用,同時也會使行政人員在行政活動中采取近似或者一致的行政行為。行政文化因其本質的不同,對行政實踐具有正確或錯誤的引導作用,對客觀現實具有真實或扭曲的反映作用。
2.聚合功能
通過共同創造的精神文化,組織之間可以形成共識,產生強大的凝結力和同心力。從而把行政組織中的成員牢牢聯系在一起,聚成合力,減少消極負面的行政活動,增加行政活動中的積極因素。它使組織成員真正為行政組織服務,穩定組織成員的情緒,有利于行政組織的健康運行和發展。同時,良好的行政文化的形成也會影響行政人員的心理和日常行為,逐漸改變人們的習慣和氣質。
3.改造更新功能
新的先進治理理念通過向行政成員思想中灌輸行政文化,促進了行政成員觀念的更新,從而促進了行政組織的更新與轉型。也使得行政人員在做出的行政行為不斷進步,剔除掉行政過程中矛盾、沖突等不和諧的因素,真正體現出行政管理的目的和意義。
二、我國優秀傳統行政文化
(一)“賢人治國”的德政思想
隨著中國傳統社會管理的產生和發展,德治是以解決人的本體論與人的存在之間的張力為目的,以教育為重點的道德教育和政治實踐。自漢武帝獨尊儒學以來,受儒家經典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政治行政領域開創了“以德治國”的傳統,用“賢人”、“德政”構建起一套管理龐大社會體系的倫理規范,對維護社會的統一和穩定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道德作為一種自律的意識規范著傳統行政管理活動,也將“賢人”治國的思想推崇到極致。上到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無不強調道德自律的重要性。
(二)“以民為本”的仁政思想
中國古代德治行政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治國要以民為本,德治的核心是理順民心。順應民心的文化就是以人為本的行政文化,“以人為本”思想起源于商周時期,進入春秋以后,隨著社會的動蕩,統治者意識到依靠上帝的力量已經無法維持自己的統治,對人民的力量有了清晰的認識。孔子認為“節用而愛人”,強調統治者在進行行政活動時要嚴肅的對待民眾之事,取信于民。孟子則是更加直接的說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在國家行政治理的過程中沒有民心的安定就沒有社會的穩固,也就更談不上君主官員的權位。
(三)“貴和持中”的和諧行政觀
我國古代行政文化以和諧為理想追求。具體而言,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群體之間的和諧、天人和諧作為行政活動治理的終極狀態,這也是中國傳統行政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主張通過德治實現行政活動和國家治理的和諧,一方面是指國家、社會對民負責,維護好民眾之間、社會與民眾、國家與民眾的和諧關系,另一方面,指在進行行政活動時注意樹立起和諧持中的觀念和責任感。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中的“和為貴”思想強調從國家到集體、家庭都應當和諧共存。這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具有積極意義。
三、我國傳統行政文化的缺陷
(一)人治色彩濃厚
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傳統的德治思想為封建君主制服務,導致了幾千年來濃郁的人治色彩的封建行政活動,形成了典型的封建人治行政文化。實際上,在古代一切大權都聚集在皇帝手中,皇帝言出法從。在人治社會中,統治者所表達出的意志要高于法律以及制度,規則和律令僅僅是君主實行其統治的一種工具和手腕。這就對君主和官員的能力和道德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沒有實質性規范約束的情況下,這些往往是靠不住的,所以在行政統治的過程中就會出現政令混亂現象。幾千年來,“官”在人民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使得在行政活動中官員往往占據優勢地位,忽視民眾的需求,制定出的各項法律政策和不成文的規定都是維護自身的統治和利益的獲取。
(二)形式主義
中國傳統行政文化另一個典型的特征就是注重形式而輕視效率。受封建人治思想和等級觀念的影響,導致傳統的行政活動在執行的時候,人們只考慮是否按照上級官員的指示和要求來完成,嚴重忽視了現實的社會效應。這種重形式輕效率的行政價值觀的后果是行政執行力不強,效率低下,造成行政執行體制的諸多弊端。行政官員只顧眼前一時的輝煌而不顧長遠,犧牲社會國家的長遠利益來換取個人名利。為了政治上的懶惰,浮想聯翩,把功夫放在表面上。不重視調查研究,不了解具體的實際新情況。這樣必然影響國家政令的暢通,導致信息失真,決策失誤,使得民眾百姓遭受重大的損失。
(三)封閉性與排他性
由于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影響,傳統行政文化的貽害主要表現在其守舊性和封閉性。由于傳統的“官本位”思想使得行政體系在社會系統中具有相當的優越性。從而也就拉開了與其他社會體系的距離和交流。行政活動的公開性不足,社會成員的積極廣泛參與也欠缺,決策被看成是統治階級的事情。另一方面,在清政府以前,經歷過無數朝代的更替變化,滄海桑田,但是中國自春秋時期形成的傳統行政文化在外來文明的沖擊中其基本形態并沒有發生改變,并在某種程度上加固了中國傳統行政文化的固有形態。
四、在當代對傳統行政文化的科學揚棄
(一)發揚民本位行政文化
傳統的行政管理模式是以“官本位”行政文化的基本理念為基礎的。統治階級往往忽視公眾的權利和需要,公共服務意識弱化。使得其凌駕于民眾百姓之上,由服務者的身份轉變成主人。“以人為本”的行政文化強調以公眾為服務對象,以滿足公眾的社會需求為服務導向。在我國行政文化體系建設和改革過程中,轉變政府職能,摒棄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強調政府以人為本,已成為新時期我國行政文化改革與重建的基本方向。
(二)弘揚德政基礎上的法治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中的人治色彩是幾千年的傳統。其主要特征是統治階級凌駕于法律之上,表現為:官員是法律,法律為官員服務。這種人治行政文化嚴重影響了我國行政文化體制改革和政府職能的轉變。當前,我國正在建設法治行政文化的新時代。要求行政主體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行政官員和普通人一樣受法律約束,行政活動和行政主體依法接受社會監督。新時期,中國只有走出人治行政文化的漩渦,摒棄傳統的“我是世界”的行政理念,普及依法行政的原則,才能保證當代行政文化的和諧發展與重建。
(三)構建新時期開放和諧的行政文化
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古國,農耕文明和小農經濟的封閉、守舊、排異不可避免的對行政文化產生影響。進入新時代后,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開放,政治文化的不斷轉型和公民民主意識的成熟,對我國行政文化的開放起到了主導作用,為行政文化的開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當今國際化的潮流中,行政文化的包容和諧是必須得繼承和發揚的。封閉、排他性的思維范式也必須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轉換,形成和諧、開放、共贏的新型行政文化。
(四)創新效能型行政文化
在行政文化的“人治”傳統觀念中,人滿為患、效率低下是我國行政文化的共同缺陷。同時,也存在著嚴重的形式主義、欺詐等不良傾向。政府的服務性功能在不斷地加強,對這種松散低效的行政文化開始慢慢的擯棄,效能和效率成為行政文化構建的一個重要的標準。當前,我國事業單位改革中的行政人員流動、聯合辦公、現場編排等工作方法是一種全新的行政文化現象。后續還應將效率、效能這些積極的行政文化品質變成我國當代行政文化的根本原則,滲透進新的法律、法規、行政主體當中。
五、結語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傳統的德治行政文化在維護階級統治、促進小農經濟發展、促進文化繁榮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行政文化的專制、保守、封閉、排他性阻礙了現代行政文化的形成,影響了新時期中國行政改革與發展。毋庸置疑,在中國傳統行政文化的漫長歷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大量服務于傳統統治階級的思想渣滓。在繼承中國特色傳統行政文化的過程中,建設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行政文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求。因此,要從中國傳統行政文化中取其精華,不斷完善中國傳統行政文化,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行政文化體系,促進當代行政事業健康順利發展。改革和整個行政體制建設。這就要求我們順應歷史發展的潮流,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正確開發和揚棄中國傳統行政文化。
參考文獻:
[1]葛荃.中國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2]陳建平.行政文化研究述評[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8(03):93-104.
[3]蔣瑛.透析傳統行政文化及其現代走向[J].理論月刊,2005(1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