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本次調查在本溪市隨機抽取1022名本溪城市居民進行了問卷調查。本文通過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得到本溪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為71.12%的調查結果,在此基礎上進行了相關比較分析,并提出了提高本溪市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的建議。
關鍵詞:本溪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
一、調查背景及意義
“加強心理健康服務、健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改善公眾心理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心態穩定和人際和諧、提升公眾幸福感的關鍵措施,是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一項源頭性、基礎性工作。[1]”
從公開的資料看,我國只有極少數城市進行了市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的調查研究,本溪市以往也并無此類研究。了解本溪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及心理服務需求情況,不僅可以使心理工作者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教育,同時也為相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和相關措施提供參考數據和科學依據,從這兩方面來看,此項調查意義重大。
二、本溪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情況分析
(一)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問卷題目正確率比較
從對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問卷題目的數據分析得出本溪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為71.12%。
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問卷共18道題,有11道題的正確率高于71.12%,說明多數樣本對心理健康知識還是有一定的正確認識的,但這種認識不夠深入,不夠精準,涉及到一些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的認識的題目正確率就有所下降。
對生理疾病與心理健康狀況之間的關系不夠清楚(第6題:感冒、胃疼等疾病也可能是心理問題導致的。正確率55.14%);對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認識不夠(第8題:中老年人出現心理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可能性很小。正確率為65.92%);對抑郁癥的表現缺少了解(第11題:您認為抑郁癥是情緒低落、腦子遲鈍、行為遲鈍、行為緩慢、做事效率低。正確率53.38%);對精神病知識缺少了解(第14題:您愿意和精神病康復者交朋友嗎?正確率53.97%);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不夠,樣本中對與心理健康相關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自殺預防日和世界睡眠日的了解程度僅為53.67%、39.76%和55.34%。
(二)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婚姻狀況與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相關性比較
性別與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的相關性不大。本次調查顯示男性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70.79%)與女性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71.50%)相差不足1%;
60歲以下各年齡段樣本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也沒有顯著差別,但60歲以下各年齡段與60歲以上樣本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59.61%)均有大于10個百分點的顯著差別;
文化程度的差別與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有較大的相關性,大學及以上文化程度樣本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75.52)明顯高于小學(62.74)、初中(65.17)和高中(67.46)樣本;文化程度與知曉率呈正相關,文化程度越高,知曉率越高;
在婚、未婚、分居、離婚和喪偶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分別為70.31%、78.12%、59.26、70.99和56.34%,未婚樣本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較高,而分居和喪偶的樣本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較低。
(三)本溪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與其它地域的比較
在既往對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的調查中。全國各地存在差異。2010年9月一11月間廣州市對城鄉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調查為64.1%和60.2%[2]。2013年12月—2014年1月以遼寧省大連市某街道社區居民為調查對象開展的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問卷調查,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為69.5%[3];2013年9月~2014年6月年廣東省云浮市對普通群眾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的調查結果為69.9%[4]。2017年1月—2月本溪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為71.12%。本溪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與其它地區的差距不大。表面看,本溪城市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是最高的,但上述調查時間不在同一年份,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地區市民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也在提升,因此不能看成是本溪地區好于上述地區,而只能說差距不大。
三、對策及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市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并進一步提升市民心理健康水平,就需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從小抓起。在中小學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設置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機構是重要且有效的措施。
(二)關注中老年人心理健康
調查顯示中老年人對心理健康問題認識不夠。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群體水平,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為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
(三)提升婚姻關系質量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夫妻關系是否和諧關系到家庭的幸福指數,也影響著子女的心理成長,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開展兩性關系的學習和培訓,讓更多的夫妻懂得家庭婚姻的經營之道,會大大降低分居、離婚的概率。
(四)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播要有廣度更要有深度
在廣度上,“各級宣傳和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部門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書刊、影視、動漫等傳播形式,組織創作、播出心理健康宣傳教育精品和公益廣告,利用影視、綜藝和娛樂節目的優勢傳播自尊自信、樂觀向上的現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識……創新宣傳方式,廣泛運用門戶網站、微信、微博、手機客戶端等平臺,傳播心理健康知識,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養,培育良好社會心態……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心理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引導公民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營造積極心態,預防不良心態,學會調適情緒困擾與心理壓力,積極自助。[5]”
在深度上,需要專業心理衛生工作者對各種常見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神經癥和精神疾病的表現及相互區別進行通俗易懂的宣講,使得市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認識能夠實現從普及性走向的專業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5]華東公共衛生.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宣部等22個部門印發《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衛疾控發〔2016〕77號).http://www.ecphf.cn/Women-Children-Elderly/2017-01/3993.htm. 2017年17月27日發布.
[2]胡號應,顏瑜章,陳力鳴,蒲文杰,廖偉,李潔.廣州市城鄉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及對精神疾病的態度[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2,26(1).
[3]王洋,趙大磊.社區居民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調查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 2016, 28(6).
[4]肖垚南,陳妙揚,陳丁玲等.云浮市普通人群心理健康知識知曉率及對精神疾病態度調查[J].中國醫藥導報,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