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宜丹
摘 要:當前,中國處于前現代、現代、后現代的“三期疊加”時期,中、西、馬三種文化資源并存。在經濟建設方面出現“中國奇跡”,而在話語構建、話語權地位方面,境遇困窘。而本文將從文明沖突、文化交流的歷史發展、體用觀的維度,闡釋中、西、馬三種文化資源的關系,以期初步闡釋中國話語構建中的一種文化交流觀:“馬魂、中體、西用”。
關鍵詞:文明沖突;馬魂中體西用;文化交流的歷史發展;中國話語;文化交流觀
21世紀,中國崛起。但中國的發展優勢并沒有轉化為話語優勢[1]。當下,我國前現代、現代、后現代三期疊加,如何處理好各種思想文化激蕩,交鋒交融的局面,還需拿出一種明晰的文化交流觀,使青年對中、西、馬三種文化資源能夠形成一種科學的認識,對西方的文化殖民有所警醒,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進一步生根發芽,也可為在國際上講好中國故事添磚加瓦。在方克立先生看來:“馬魂、中體、西用”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宗綱[2]。即其觀點為:“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的文化交流觀[3]。這一種文化交流觀的實質內容為:解決中、西、馬三種文化資源的關系,明確三種文化資源各自的價值、地位。其核心在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以下,將從文明沖突、文化交流的歷史發展、體用觀等維度,對這一文化交流觀進行淺顯說明。
一、文明沖突的維度:兩種不同性質的文明
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影響深遠?!拔拿鳑_突論”產生于對當今世圖景闡釋范式的反思。其提出:在當今世界“更能說明更關鍵的事件和提供對趨勢的更深入的理解范式”是“文明范式”。“文明范式”就是從文明視角看待當今世界的緊張和沖突,看待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關系。其認為當今世界分屬于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文明、東正教文明、拉美文明等,民族國家盡管還是國際事務中的主體,但民族國家的關系日益受到文化和文明因素的影響。而影響當今世界穩定的最大危險,是來自不同文明之間的國家和集團之間的沖突,也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4]。
馬克思主義、西方文化同屬西方文明,以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來看,與中華文明構成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在筆者看來,“文明沖突論”即是從整體上、地域上來看待不同的文化,突出不同文明之間的民族性、獨特性,強調不同文明的民族主體地位。這對我們當前繼承、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其借鑒意義。
十月革命以來,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自此中國文化結束中、西兩種文化對峙的局面,而進入中、西、馬三種文化對立交融時期。馬克思主義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等各個領域,占據人類道義制高點、關切人類命運,以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為我們提供科學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范式。
而亨廷頓“文明沖突論”以其西方文明高居其他文明之上,這也便是當前話語權“西強我弱”的局面的一種呈現。以文明范式來認識兩種不同性質的文化,一則,自然可以從整體上看出兩種文化的異質,認識兩種文化的對立性,保持各自的獨特性。二則,文化交流交融開放以發展,以文明范式來看待兩種文化,則易不免陷入夜郎自大的窠臼,預設一家獨大之地位,而忽視兩種文化彼此間的相融性。
以此,以“文明沖突”視角來認識“中、西、馬”三種文化資源,應當注意的是:以整體視角看到三種文化資源各有其自身的范式,有其自身的獨特性,不能簡單的談相互之間的融合。
二、文化交流的歷史發展:格義比附、潛隱外化、互境創新
于當前,我們不禁要問中華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西方文化各自作為一種文化范式,三種文化之間是否可以融合,而這種融合又走到了哪一步?
古之中國,今之社會主義中國,以對外開放,兼容并包,各種文化交融,繁榮相諧。青年思想活躍,頗具世界視野。
而也自然要看到西方以和平演變之策略,使蘇聯大廈化為烏有。而今日之中國,西方故技重施,以文化殖民之手段,各種文化產品無孔不入,各種思潮此起彼伏,你方唱罷我登場,眼花繚亂,侵蝕青年思想,而使其無主心骨。正值此時,亟待對各種文化正本清源,肅清其各自價值?!耙晕覟橹?,為我所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也應當清醒認識到:這種全方位的碰撞使當下的中國文化進入一個困難期,即西方文化未學成,中國傳統文化又處于潛隱狀態,于是便出現了所謂的信仰真空的論斷。所以,今天我們更多的處于“尋西學、馬克思主義本義”而未完,展望“中國傳統文化”而未成的階段[5]。因此,我們更應在實踐中潛心研究中、西、馬三種文化,而在全面理解、吸收各自范式內容的基礎上,再談互境創新,可謂任重道遠。
因此,以“文化交流的歷史發展維度”,清楚今天對中國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西方文化的認識到底有幾分,并未達到全面理解、消化吸收、為我所用、互鏡創新的階段,任重道遠。
三、體用觀:馬魂中體西用
中國傳統哲學,在討論文化問題的時候,慣用的思維模式就是“體、用”的二元思維模式。歷史上就有“器體道用”和“道體器用”的爭論。而到了近代,隨著中西的文化交流,又出現了“中體西用”和“西體中用”的中西二元“體用”爭論。1917年十月革命以來,隨著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我們又將怎樣對待中、西、馬三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話呢?是繼續套用傳統的二元對峙模式還是有所創新?
鴉片戰爭之后,晚晴盛行“中體西用”,認為“中學為內學,西學為外學;中學治身心,西學應世事”,這里即以中國的綱常名教為體,以西方的堅船利炮為用。
李澤厚則提倡“西體中用”?!绑w”是社會存在的本體,即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西方在這個方面有明顯優勢?!爸杏谩眲t是把代表西方文明的生產方式、科學技術、政治制度等運用于中國。在其看來:中國必然要走現代化道路,而現代化源于西方,這是一條將“西體”運用于中國的道路。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扎根,不斷中國化。張岱年、程福恩提出“馬體西用”?!榜R體西用”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根本、為指導,主張積極借鑒西方文化,用中國話語形式闡釋馬克思主義和西方文化的關系。但其最大問題便在于沒有顧及中華傳統文化。
從以上的“體用”二元的爭論來看,他們各自“體用”的范疇涵義都不盡相同。我們也可以看出,“體用”是一對矛盾,既對立又統一。同時,他們考察“體用”問題前提都是:先預設“體”的優先地位,爭的就是這個“體”的優先地位。這種情況下,“中、西、馬”這三種文化的交流是否繼續深陷“體用”的二元模式?
而方克立則在沿用了中國哲學體用論的基礎上,突破“體用二元”思維模式,使用“魂、體、用”三元模式,闡發“馬魂中體西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的文化觀點。其提出:“馬學為魂”即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堅持中國新文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中學為體”即以中國文化作為“運作主體、生命主體、創在主體和接受主體”,“堅持民族文化的主體性”;“西學為用”即以西方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中一切積極內容為我所用[6]。這一文化交流觀的關鍵也就在于處理好:主導性的“體”(魂)和主體性的“體”之間的關系,將其區分開來。同時,說明了中西馬三種文化各自的價值、作用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從“文明沖突”的維度來看,中華傳統文化、西方文化,各自是一個整體。有其各自的民族性,獨特性。容易看到彼此之間的差異性,彼此之間的沖突難見其相融性。當今世界,西方文明與中華文明,西方文明與伊斯蘭文明之間的此起彼伏的沖突便是如此;以“歷史發展”維度來看,自十月革命以來,中國便進入中、西、馬三種文化交流交鋒時期。而今三者之間的交流到底走至那一境況?更多的可以說是三種文化交流中的潛隱外化階段,即“尋究西學、馬克思主義本義”而未完,展望“中國傳統文化”而未成的階段,而要真正達至“互境創新”,以西方文化、馬克思主義的諸多差異性來豐富自身、反觀自身的階段,以此講好中國故事,任重道遠;從“體用”維度來看,中國歷史上出現過道體器用、器體道用、中體西用、西體中用、中西會通、馬體中用等體用之爭。而在當前,中國文化交流的現實選擇便在于:“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四、結語
在過去兩千年,中國是以儒學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為意識形態。而今,中國已沿著社會主義道路走過七十春秋,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當今中國的主導意識形態。中國在接受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前提下,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主體作用,全面辯證的真正的學習、研究、理解中華傳統文化,以其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涵養國民、青年,知其根之所在,文化自信自然而然便縈繞心間。而在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作為一個整體,一個范式,從本質上與中華文化不同,對其態度,首先明確兩方文化本質對立,但也應當潛心全面研究知其差異所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其差異,這便為雙方的相互借鑒打好基礎,利用其有益于我的差異性,豐富自身文化體系,以其為鏡,反觀自身。“馬學為魂,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三流合一,綜合創新”,知己知彼,明晰此文化交流之道,為構建中國話語講明文化方面的問題,進一步講好中國故事。
參考文獻:
[1]陳曙光;周梅玲.論中國道路的話語體系建構[J].思想理論教育,2016,(01):9.
[2]方克立.“馬魂、中體、西用”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宗綱[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5):52.
[3]方克立.當代中國文化的“魂、”“體”、“用”關系[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2,(01):1.
[4]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10.9-15.
[5]陳世鋒.中國話語構建問題研究[J].湖湘論壇,2014,(04):11.
[6]方克立.馬魂中體西用:中國文化發展的現實道路[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10,(04):18.